进入腊月,春节的脚步近了。今年春节期间,菏泽60余万盆催花牡丹正陆续走进千家万户,为人民群众的节日生活增添一份喜庆。

菏泽催花牡丹主产区——牡丹区牡丹街道、黄堽镇等地,从一进入腊月,这里一直忙忙碌碌、人来货往,不时穿梭着快递员的身影。走进花农李海中在黄堽镇的一处智能温室大棚,一盆盆催花牡丹排列整齐,株型健壮,叶子翠绿,含苞待放,工人们正忙着挑选、捆扎、包装、发运。


李海中正在自家的智能温室大棚管理牡丹。

“今年,我种了4棚1.5万多棵牡丹,长势非常好,北京、上海、广州的客人,都从这里进货。一直要忙到年跟前,都没空闲聊。”李海中笑呵呵地说,言语间都是牡丹种植带来的喜悦。

从輷(hōng)车子(木制独轮车)“下广”到触网“云销”,从“薰花”“烘花”到智能大棚控温、控湿……菏泽催花牡丹在冰雪中绽放出绝代芳华,走进千家万户,走出一条溢满花香的致富路。

下广

輷车子闯出一片天

“今年‘下广’的催花牡丹已经基本销售完了,这两天就回家。”1月7日,牡丹区牡丹街道办事处“下广”花农赵弟栋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我今年准备了1200盆催花牡丹‘下广’催花,相比往年,少了一些,‘大头’还在家里的温室大棚里。”

每年农历十月下旬,菏泽广大花农就开始为“下广”做准备工作,这已经成了当地的习俗,就跟过年要吃饺子一样。

不过,今年“下广”催花的花农不再集中装车、一同出发,而是通过物流或拼车的方式灵活启运。“这样更灵活方便,节省人力物力。”61岁的李洪曾有30多年的下广催花经验,他今年选择以拼车的方式“下广”催花。


工人们正在打包牡丹进行发货。

菏泽牡丹“下广”催花具体源于何时、何人,如今已不可考。李洪告诉记者,他跟着他的爷爷第一次“下广”是在1979年,在这之前,他爷爷就曾跟着他爷爷的爷爷一块“下广”。

查阅史料,菏泽老一辈牡丹从业者赵守文于1915年前后所著的《菏泽牡丹史》中记载:“菏泽花农春节催花,京津、苏杭、福广皆有人去。”广州《番禺志》中也有记载,清朝时期,广州当地人就把“下广”催花的菏泽花农称为“牡丹商”。

那时候“下广”没有汽车、火车,交通不便,如何前往?广大菏泽花农都是用輷车子将用于催花的牡丹推到济南的泺口码头,然后装上黄河里运送货物的“平头摆”木帆船,顺流而下到达天津。从那儿再换上海船,沿海岸线到达珠江入海口,再沿珠江逆流而上到达广州。这便是当年花农“下广”的“海路”一说。

赵孝庆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广”的菏泽催花牡丹专家,经过他的考证,催花牡丹也有陆路“下广”之说。


花农正在大棚里进行催花。

“在清朝以前,菏泽花农种植牡丹的主要收入来源于销售牡丹苗。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花农便将牡丹打包,装上輷车子,一路向南销售。”赵孝庆说,花农一路南下,经河南、湖北、湖南直到广东。

花农们边走边卖,越卖越少、越卖越轻、越卖越贵。“自长沙至广州,天气越来越暖和,带土球的牡丹开始发芽、开花,当地人买了以后栽种到自己地里,慢慢观赏。菏泽的花农总结经验,发现菏泽的牡丹冬季可以在广州等地自然开花,于是开始了‘下广’之旅。”赵孝庆说,广州人爱花赏花,也为菏泽牡丹“下广”提供了市场条件。

一朵花,两座城。自此,菏泽人出技术和种苗,广州人出场地、找销售渠道,这种合作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智能

烟雾缭绕的时代已过去

1月5日,小寒时节,户外寒气逼人,菏泽一座座催花牡丹智能大棚里却暖意融融。

“现在棚内温度19度,你看牡丹都‘咧嘴’了。”菏泽诚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洪勇指着棚里挂着的温度计笑着说。记者注意到,在菏泽诚美花木基地,每一座催花大棚里都有两台大功率温室专用热泵,操作方便、高效节能,为催花牡丹营造类似春天的生长环境。


智能化温室大棚实现了科学控温、控湿、调节光照,催开的牡丹花更大、色更艳。图为李海中拿着温度计查看棚内的温度。

‌菏泽牡丹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唐宋时期开始大规模种植,至明清达到了鼎盛,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早在唐朝,人们就利用牡丹的生态习性,将其置于土窑,四周以火烘,促使其提前至春节开花。唐代段成式创作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窑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当时称“薰花”“烘花”“烤花”“堂花”等。时至今日,菏泽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花农,仍将催花称为“薰花”。

“有一些花农不愿意‘下广’受那个罪,就在家里研究‘薰花’。老一代花农赵经刚回忆,一开始垒火道烧柴草,那个时候也没有温度计,都是人守在土窑旁,用手来感受温度,“大伙儿整宿整宿地不睡觉,‘薰花’讲究火候,怕温度高了提前开花,更怕温度低了不开花。”


温室大棚内一盆盆催花牡丹已经含苞待放。

后来,菏泽一些地方开始建设催花塑料大棚,烧煤供热,花农们的日子才逐渐好过起来。大约从2017年开始,催花大棚改为气、电加热,直至现在使用了智能化温室大棚。

“现在用智能化温室大棚,实现了科学控温、控湿、调节光照,催开的牡丹花更大、色更艳。”李洪勇说。

一枝牡丹,“三代”变革,借助花农的智慧、科技的加持,它们在冰雪中绽放,给凛冽寒冬带来醉人花香。

上网

七成催花牡丹触网“云销”

“直播间的老铁们,这盆紫二乔提前一年上盆,根系粗壮,枝繁叶茂,共19个花蕾。”1月5日20时许,牡丹区年轻花农李丰富又在抖音直播间里吆喝起来,他的背后是一盆盆花蕾初绽的催花牡丹。

自元旦以来,李丰富每天都把大量时间花在直播间,最多的时候,他一天能销售700多盆催花牡丹。

近年来,电商直播成为催花牡丹的主要销售渠道。目前,仅牡丹区线上牡丹经营商户就有1.2万余家,今年约七成菏泽催花牡丹通过线上销售,一盆盆催花牡丹“云端”争春,借助现代物流业走向全国。


花农在大棚里进行直播。

“我今年培育催花牡丹近20万盆,58个催花大棚,差不多占全市的三分之一。”菏泽市花木协会会长、菏泽绿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孙文起告诉记者,菏泽牡丹以花大、型美、色艳著称,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颇受市场追捧。

牡丹产业为什么这么红火?孙文起给出自己的答案:老一辈“下广”看中的是当地的适宜温度和市场销路,现在随着电商直播的崛起,在温室大棚的加持下,新一代“催花人”选择更多了,不再“下广”,而是选择在家催花,通过淘宝或者是抖音、快手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日渐成为营销主渠道,销售份额逐年增大。


新一代“催花人”借助“互联网+”,催生并实践着新的生产、包装、营销理念。

菏泽催花牡丹产业紧跟时代潮流,销售渠道也由传统的“花市”转向新兴的触网“云销”,电商直播日渐成为销售主渠道。销售区域由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10余个重点城市扩展到北至漠河、南至昆明的全国各地,实现了渠道、区域、运输模式的全方位转变,提高了菏泽牡丹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新一代“催花人”借助“互联网+”,催生并实践着新的生产、包装、营销理念。近年来,菏泽催花牡丹由传统大盆,扩繁为大盆、小盆和案头牡丹,同时注重产品包装的创新和提升,通过设计精美的包装盒和定制“中国牡丹之都”logo花盆,满足了消费者对催花牡丹品质和审美的需求。


菏泽牡丹销售渠道由传统的“花市”转向新兴的触网“云销”。图为花农正在大棚里打印网上订单。

此外,菏泽催花牡丹产业还积极开展线下销售活动,与各地花卉市场和花店合作,将催花牡丹推广到全国,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一代代牡丹“催花人”在追梦的道路上前仆后继,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催花牡丹在全国乃至世界更多的角落绽放美丽,为人们的生活增光添彩。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郜玉华 蒋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