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毛泽东去世。
为了整理毛主席的遗物,他的儿媳刘思齐被有关部门召唤到了中南海。与毛主席情同父女的她,是最有资格清点毛主席遗物的人。
经过仔细寻找,刘思齐却发现,毛主席遗物中少了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
当她到有关部门补办证件时,相关工作人员也感到非常惊讶:
“怎么可能呢?谁不发,也绝不能不发毛岸英同志的啊!”
查来查去,毛岸英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确实没有发,这是因为作为父亲的毛主席根本就没有为他申请。谁能想象,毛岸英牺牲了整整26年,居然没有这个《证明书》。
到了1990年10月,刘思齐才补办了《革命烈士证明书》。而距离毛岸英牺牲,已经整整40年了。
补发《革命烈士证明书》的那一天,让已经改嫁15年的刘思齐百感交集。根据相关政策,以当年毛岸英的职务,作为遗孀的刘思齐领到了324元的抚恤金。而这,是毛岸英留给刘思齐为数不多的遗物。
刘思齐第一次见到毛岸英,是1946年7月。当时年满24岁的毛岸英,刚刚从苏联回国,回到了阔别19年的父亲身边。自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就再也没见过毛岸英。
父子相逢,毛泽东惊喜地发现,儿子个子乎比自己还要高一点。毛主席拉着儿子,眼里满满都是怜爱。毛岸英早年失母,曾饱受牢狱之灾,在苏联又遭遇了残酷的苏德战争,小小年纪就吃了别人一辈子都没有吃的苦。如今毛岸英已经长大,试问毛主席如何能不欣慰呢?
毛岸英在家仅仅只住了两天,毛主席就让毛岸英和战士们一起吃大锅饭。对此,毛主席说:
“我可不想让别人说我毛泽东的孩子搞特殊啊!”
而1946年春节刚过,毛主席又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那就是让毛岸英去当农民,拜劳动英雄吴满有为师,要补上劳动大学的课程。
在田地里,毛岸英一手抓粪,一手点种,皮肤晒得像老农民一样黑,手上的老茧比老农民还厚。然而即便如此,毛岸英却依然乐此不疲,因为他知道自己父亲为什么要让他当一个农民。
后来,周恩来听说毛主席让毛岸英下地劳动的事后,曾说:
“毛主席,这样对岸英是不是太严厉了一点?”
对此,毛主席笑着说:
“谁让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二、
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既特殊,又不特殊。
这是因为相比于其他国家领导人的儿子,毛岸英从来也受过父亲的一点优待和照顾。
以同是从苏联回国的蒋经国为例,他的父亲蒋介石为他的仕途之路保驾护航,从县长一直做到了“三青团”领袖。
而毛岸英呢?直到1950年夏天,才升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总支副书记,勤勤恳恳地做着基层管理工作。
1950年9月,朝鲜爆发战事,而毛岸英又义不容辞地扛起了枪,成为了彭德怀总司令手下第一位志愿军战士,走上了战场。
众所周知,毛主席决定入朝作战时,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家还没有完全统一,在西南还盘踞着百万国民党残军。
在会议上,林彪提出反对意见。他说:
“美国人一个师有大炮几百门,我们一个军才三十几门。他们有空军,我们没有。他们有海军,我们还是没有。这仗怎么打啊?从红军到解放战争,几十年没停过,人心厌战,这仗是很难打的。”
对于这些困难,戎马一生的毛泽东又如何会不知?从敌人的角度看,二战时,美国左右开弓,在西方打败了德军,杀入了德国本土;在远东,美军又海陆齐出,击溃了日本帝国主义。其强大的战斗力,早已有目共睹。
而从我国自身角度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刚刚解放,百废待兴,国家仍然十分穷困,人民生活依然艰苦。从武器装备来说,和美国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别。就如毛主席自己所说:“这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
但即便如此,具有国际视野的毛主席仍远见卓识地看到,抗美援朝是势在必行的。如果不打好这一仗,武装到牙齿的强敌将与我国隔江相对。到时候,我国即使想安心发展也不可得了。
既然决心要出兵,那就意味着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将奔赴战场,要用自己的血肉和敌人的烈焰和钢铁拼杀。此战,必然要牺牲很多人。
而在毛主席看来,自己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也是儿子啊!既然别人的儿女要上战场,自己也有责任将自己的长子——毛岸英派往战场。毛岸英是中华儿女的一员,也是一名军人。既然是毛泽东的儿子,就容不得一点儿特殊。
到了10月8日,毛主席专门为即将出征的彭德怀开办了饯行宴。在饮下一杯白酒后,毛主席突然对彭德怀说:
“德怀,你要出征,我们没有别的可送,只有一言一物相赠。一言嘛,就是你一定要注意安全,美国人的制空权很凶哪,战略上藐视,战术上一定要重视,我毛泽东和共产党不能没有彭大将军。同时,我还有一物要送你,他就是我的大儿子,让你带他一同去朝鲜打仗!”
彭德怀一听,愣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毛主席居然让儿子上战场。要知道,毛主席曾有好几个儿子,但在残酷的战争中,丢的丢,伤的伤。到了建国时,只有毛岸英和毛岸青还陪在毛主席身边。毛岸英,可是毛主席的心头肉啊。
当时的战争形势早已改变,绝对不同以往。在美国绝对的制空权之下,前方和后方早已没有什么区别。在战争中,邓华、杨得志、王近山等高级首长,都遭遇过空袭,险些牺牲。即使是作为统帅的彭德怀,都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因此彭德怀摇摇头说:
“主席,那可是战争!”
然而毛主席却坚定地说:
“我毛泽东号召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我的儿子应该第一个上!”
就在此时,毛岸英也激动地站了起来:
“彭伯伯,我打仗可不怕死,不会给你丢脸,我本来就是军人。我在苏德战争中,曾作为近卫军中尉副连长,从莫斯科一直打到柏林。”
看着毛岸英英姿勃发的样子,彭德怀不禁感叹:“真是虎父无犬子。”于是他仰头大笑道:
“好好好,算条好汉,不过既然岸英要当志愿军,我就把他放在北京,作为我们志愿军办事处的负责人!”
对此,毛泽东摆了摆手,大声说道:
“我不是这个意思,岸英既然参加志愿军,就一定要到前线去打仗,留在北京算什么事?”
就这样,毛岸英成为了彭德怀麾下第一名志愿军战士,光荣地跨过了鸭绿江,奔赴了战场。而与他结婚刚刚一年的刘思齐,却仍蒙在鼓里。
三、
毛岸英和刘思齐早在延安时就相识了。经过毛主席穿针引线,两人最终于1948年在西柏坡定下终身。1949年,刘思齐到了结婚的法定年龄,她与毛岸英在中南海举行了婚礼,而这也成了毛家历史上多年少有的大喜事。
毕竟战争,给毛主席留下的伤痛实在太多了。他的妻子,他的弟弟,他的妹妹,他的儿子毛岸龙、毛岸红,都因革命而牺牲、失踪。
但是小两口相处还没有一年,毛岸英便辞别了家人,奔赴了战场。为了保密,毛岸英并没有告诉刘思齐自己的去向。他对刘思齐说,自己只是出差。对于刘思齐,毛岸英只交代了三件事:
“一、不管出了什么事,都要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要急着工作;二。每周六都要去看爸爸,我就不去了;三,要帮助岸青。他受过伤,生活自理差,你要帮忙照顾他。”
在骑自行车离开前,毛岸英突然给刘思齐鞠了一躬。刘思齐当时感到有些不理解,夫妻之间还要鞠躬吗?然而刘思齐事后才知道,毛岸英已经有预感,自己这次是回不来了。
1950年11月25日上午11时,作为俄文翻译的毛岸英正在处理已经签发的战斗电报。就在这时,一架“联合国军”的战机突然飞临志司的指挥部,投下两枚罪恶的燃烧弹。
眨眼间,上千摄氏度的烈火便将毛岸英的办公室焚烧得干干净净,根本没有时间躲进防空洞。在清理现场时,毛岸英的衣服已经烧没了,只有两样东西可以证明他的身份,一个是手表,另一个是手枪。
这把手枪还毛岸英回国前,斯大林亲自送给他,非常显眼。与毛岸英一起遇难的,还有年轻的参谋高瑞欣。
毛岸英牺牲了,彭德怀悲痛欲绝,他坐在岸英的墓前长叹:“怎么偏偏炸到他了啊!”
彭德怀先将报丧的电报打给了正在主持军委工作的周总理。为了毛主席的健康着想,周总理一直将毛岸英遇难的电报押了38天,最终才鼓足勇气将此事告知了毛主席。
得知毛岸英牺牲,毛主席颤抖的手连火柴都无法点燃。但最终,毛主席还是强忍着悲痛说:
“打仗,总是要死人,志愿军已经献出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和岸英的牺牲,都是光荣的。岸英只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而杨尚昆则在日记里记载了毛主席当时的反应:
“牺牲的有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最终,毛主席还是抑制不住丧子之痛,意态萧索地说:“有下乡休息之意。””
最后,毛主席还做出指示,将毛岸英埋在他英勇牺牲的地方,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四、
毛岸英走了,毛泽东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刘思齐改嫁。封建社会讲究守节,但是共产党却绝不讲。然而刘思齐深深地思念着毛岸英,十一年来都是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她将所有心思都投入到读书之上,从来不想男婚女嫁之事。
但经过毛主席的软磨硬泡,刘思齐最终还是决定拥抱自己的幸福,嫁给了强击机机长杨茂之,生下了四个可爱的孩子。
就这样,毛岸英的最后一件“后事”也解决了。无尽的悲伤,最终还是由毛主席自己承受。思子之痛,仍无时刻不在舔舐着毛主席的心灵。
直到毛主席去世后,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未曾被其他人打开的箱子。在箱子里,存放着毛岸英用过的毛巾和衬衫。毛主席有晚上工作的习惯,在那万籁俱寂之时,对着满天的星光,毛主席是不是会时常打开箱子,说一句:“儿子,我想你了。”
但是对旁人,毛主席却很少提起岸英,甚至连《革命烈士证明书》也不申请。只有在接见黄继光烈士母亲邓芝芳时,毛主席才悲痛地说:
“你失去了一个儿子,我也失去了一个儿子”。
同时,毛主席也非常了解,许多战死沙场的志愿军战士,也没有留下姓名。而他们,也没有《革命烈士证明》。既然他们没有,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哪能特殊?
因此直到毛主席去世,大家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毛岸英并没有申请革命烈士。
如今,毛岸英烈士作为197653志愿军烈士的一员,仍长眠于朝鲜青山绿水之中。数百元抚恤金、一纸证书,对于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来说实在太菲薄了。然而平平无奇的它们却昭示着前辈的昨天,正是他们的牺牲,才有让一盘散沙的中国凝聚在一起。正是因为他们,才能击败美帝国主义的侵略,重拾丢失百年的信心。如今祖国的强大,一如他们所愿!
笔者谨以此文,纪念70年前那些牺牲在3000里江山的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