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流逝,岁月不居。从来都没有人看到过“时间”,但人类始终在探寻时间的道路上孜孜以求,于是我们便拥有了感受、计量、测度时间的工具——钟表。
14世纪,欧洲发明了近代机械钟,将无形的时间化作有形的指针循环,钟表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16世纪,中国对计时仪器的探索与西方机械钟神奇相遇,中国人的计时从此走向精确。“广钟”是清代广州制造的机械钟的简称。在16世纪末,西方机械钟随着传教士进入广州,开启了中国使用时钟的历史。由于区域位置、贸易条件和工艺基础得天独厚,广州更是成为了中国自制钟表的发源地。
近日,由广东省博物馆主办的原创大展“璀璨时光——清代广钟精品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楼展厅开幕,展期将延续至2025年4月6日。展览分为“时间的刻度”“时间的艺术”“时间的温度”三大部分,通过精品文物、历史档案、各类广作工艺品和丰富的多媒体数字展项,从“工匠精神”“中国智造”和“文明交流互鉴”三个维度,全面展现清代广钟的多元面向和当代价值。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展览筹备了三年有余,作为首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清代广钟专题展,共展出广钟精品及相关文物和展品110余件。在展厅里,记者看见了不少来自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颐和园管理处、广州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等借出的重磅展品。广钟,不仅是古代工匠精神和传统工艺美术的典型产物,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广州样本,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铜镀金转人亭式钟。 本报记者 梁信 摄
古人计时方式探索
远古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时的人们对时间的概念尚不清晰,他们根据太阳光和阴影的推移,称时间为“光阴”。早期农业文明出现后,由于农耕的需要,日晷、刻漏、焚香、天文钟等计时工具应运而生并被使用千年,显示出人们对于把握时间的不懈追求。
踏入深蓝色灯光映照着的展览入口,犹如进入了历史时空隧道。在一块块流动的电子屏前,古人对测量时间仪器的诗词吟咏与古代计时工具交相辉映。陶寺古观象台距今约有4100年历史,它的发现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是对中国上古时期天文历法研究重要的实物例证。
“日晷未移三十刻,风骚已及四千言。”日晷是通过观测日影确定时间或太阳方位角的仪器。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利用太阳的投影与地球自转所形成的日影长短变化及方向的不同确定时刻。日晷被长久地使用在人类的历史中,但由于它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因此还需要其他种类的计时器,如刻漏、滴壶等来配合,也衍生出了“烧香知夜漏,刻烛验更筹”“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等名句。
中西自鸣钟贸易兴起
近代机械钟表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欧洲、以英国制造为代表,法、德等国的产品也各有特色。16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机械钟由西方传教士引入,经澳门到达广州并传至我国北方。那时的机械钟表由于上了发条之后就可以自动报时,因而也有“自鸣钟”之称。
清代,皇室及官吏对自鸣钟的兴趣有增无减,有清一代,几乎每位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都有吟诵自鸣钟的诗篇,他们对自鸣钟的喜爱溢于言表。像是康熙就曾写过一首《戏题自鸣钟》:“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清康熙至乾隆时期皇帝对自鸣钟的浓厚兴趣,直接推动了自鸣钟的贸易和制造,那时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时钟进口国之一。
走进展厅第二单元,金碧辉煌而又琳琅满目的各式钟台便吸引了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自鸣钟不仅外观耀目震撼,而且设计繁复又细节满满,层层细看下来能品出颇多趣味。例如,位于展厅中间的是一座来自故宫博物馆藏18世纪英国制作“铜镀金转人亭式钟”。英国是较早制造机械钟表的国家,而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英国工业发展迅速,推动了钟表业的发展,大量英国钟由广州输入中国。英制钟表整体以金光灿灿的铜镀金为外壳,给人新奇华丽之感。而这座钟以木为底座,座上包满红丝绒,四角上各站着一只翼龙,座上还堆了山石,亭子矗立在山石上。整体分四层,底层为乐箱,内装音乐及控制活动装置的机械,四面玻璃框内有一圈的活动人物,身着不同式样的服装,神态各异;二层中间高台转盘上站立一位持盾挎刀的指挥官,围绕其身旁的是五名持刀、举矛、扛旗的士兵;三层是计时部分,四角立鹤,四柱盘龙,正面中央为二针白珐琅钟盘,盘上两孔左边是打点上弦孔,右边是走时上弦孔,钟盘口圈嵌白色料石放射状花;顶层四角也立有龙,中间为宝瓶,瓶腹部装有风轮,钟顶端有一圆球托着飞鹰。一旦启动,就有音乐响起,二层的士兵则围统指挥官旋转,底层的活动人物、顶层宝瓶腹部风轮以及顶部托着飞鹰的圆球也会同时转动,看得人啧啧称奇。
资料显示,仅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粤海关监督为皇帝购买的钟表和其他机械物品就达十万两白银之多,说明在乾隆时期广州自鸣钟贸易数额之巨。而为了扩大在华贸易,当时有一批西洋钟在制作上还会特意迎合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形成了一些形状不那么传统而且颇具“颜值”的自鸣钟。像是这次展览中能看到的瑞士制作金漆木楼座鸟音笼表,就是为了迎合清代宫廷养鸟的习惯而创作的。
金漆木楼座鸟音笼表-本报记者 梁信 摄
广钟,集中西之大成
随着自鸣钟贸易的开展,大量的西洋时钟进入中国,国内多地开始仿制和自制时钟,逐渐形成了御制钟、苏钟、广钟三个制作中心,开启了时钟制作的中国化之路。御制钟主要由宫廷造办处制作,其外壳多以坚硬致密、色调深沉的珍贵木料为主体结构,外观多为楼台亭榭的建筑样式,彰显皇家气派;苏钟产地以苏州和南京为代表,钟体较大,造型及机械构造方面比较简单,色调淡雅,与江南文化气息相得益彰;而广钟的钟体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最为丰富,机械结构繁复精巧,因此在三者中又以广钟最负盛名,代表了当时中国钟表制作的最高水平。
据展方介绍,广钟自清康熙年间兴起,经历了模仿、改装、自制到创新的发展全过程,技艺在乾隆时期达到巅峰,成为全国时钟制造领域的领头羊。嘉庆之后,广钟制作逐渐走向规模化和平民化,大量替代进口时钟,民间使用钟表开始普及。当时的广钟分为了以木质钟、铜质钟和珐琅钟为代表的三大品类。
木质钟主要使用贵重的木材如紫檀、乌木等制作钟壳,再与广东传统工艺如錾刻、珐琅、玻璃、螺钿等多种技艺结合。紫檀嵌螺钿工艺是木质广钟常用的装饰工艺,也是广钟的重要艺术特色。这类钟的造价相比铜质钟和珐琅钟更为经济实惠,在民间比较流行;而铜质钟的钟体一般使用金碧辉煌的铜镀金材料作为外壳,在装饰工艺上以中国传统的錾刻技法为基础,借鉴欧洲浮雕的做法,同时镶嵌点缀各式料石、宝玉石材料,繁复精美的钟体装饰反映出上层社会对装饰工艺审美的偏好。
珐琅钟是广钟最为特别的品类。珐琅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又称“珐琅釉”。珐琅工艺来自欧洲,广钟上的各色珐琅,在吸收西方制作技法的基础上,还会融合宫廷审美和地域风格,成为了广钟最为显著的特点。珐琅钟大多以楼、台、亭、阁、宝塔、花盆、葫芦、宝瓶等造型,表现出祈福祝寿、颂赞太平等中国传统文化美好的祝愿意象。
除了造型精美之外,广钟在工艺上还集传统工艺美术和西洋时钟之大成,机械构造繁复而精巧,拥有以发条、链条、塔轮、擒纵机构等组成的机芯及控制系统。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精巧部件不仅能让广钟打点报时,而且还具备转花、卷帘、水法、行船、滚球、鸟鸣、奏乐、变换文字、活动人偶等20多种联动演示功能。这些联动活动装置对工匠工艺制作要求十分高,充分体现出清代中国工匠巧夺天工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清代嘉庆以后,中国传统社会进入晚期,手工业走向衰落。受此影响,自鸣钟贸易与广钟制作开始由盛转衰。民国时期,广州本地的时钟制造仍在继续,广钟制作技艺不绝如缕,延续至今,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计时方式变得多元,也使得指针、齿轮、嘀嗒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历史上的广钟作为清代广州工匠的巅峰之作,成为了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浓墨重彩的一笔,长久地闪耀着古人智慧、工艺与开放交流的光芒,永久记录下时光凝固的千姿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