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考公报考人数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达341.6万人,竞争比例也突破历史记录,在就业、宏观经济愈发面临挑战之下,“铁饭碗”变得更香了。
12月1日,国考落下帷幕,招录与报考人数均创下历史新高。数据显示,这一次国考计划招录3.97万个职位,而通过资格审查的报名人数则高达341.6万人,竞争比达到86:1,国考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从人数上来看,今年报考人数比去年增加了近40万,但招录人数仅仅增加了160人,这是自2021年以来,国考竞争比首次突破80:1。
面对宏观经济的巨大不确定性,考公与事业编再次成为年轻人的首选,没有之一。
编制的最大优势,就是稳定,考公的人越多,理论上就意味着年轻人对未来的预期越不稳定,于是参与考公。
所谓预期,不过是年轻人对自己未来所能够掌握到的社会资源的预期。工作、收入、职业前景和未来的物质生活,当这些预期越来越低或没有安全感的时候,考公的确是一种更好的选择。
哪怕是在今天,考公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已经非常符合当下的社会资源分布了,但考公整体上,依然比在私营企业,拥有更好的待遇和更稳定的工作。
以一线城市为例,普通公务员的年薪约为15万到20万人民币,此外还有额外的奖金和补贴。
另外在退休待遇上面来看,尽管现在已经强调养老金并轨,但从数据上看,事业单位的月均养老金,依然是企业职工月均养老金的两倍。
宏观上,或者说单以这个时代而言,留给未来年轻人的机会,其实已经不多了,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
今天我们已经增量时代迈入了存量时代,这意味着每年增长的速度在放缓,宏观上GDP的放缓,当然就是因为一年比一年更难,这一点不管是从收入上还是从财富的变化上来看,都是如此。
和几十年前相比,年轻人所能够掌握的社会资源,也在肉眼可见的变少。换句话说,今天年轻人要想一无所有白手起家,难度无形之中变得更大。
社会的阶层流动开始呈现固化的趋势,而普通人要想跨越阶层的跃迁,自然也会更难。
考公正是这一点极致的体现。
今年考公的部分岗位竞争非常激烈,例如中华职业教育社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仅仅招录1人,却吸引了16702人报名。
此外,从地区来看,北京和上海的报名考公人数最多,均超过25万人,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则是西藏,竞争比接近150比1。
理论上,当一个经济体的资源开始呈现一种固化的形式时,就必须要有一种渠道来进行一定程度的释放。过去承担这个渠道的一直都是考公,尽管里面还有“三代人”,但一些幸运儿仍然可以通过考公,来实现阶层的逆袭和跨越。
但今天,随着考公的人数越来越多,从现有的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来看,考公的人数增长至少还会持续十年左右,这也意味着,考公的人越来越多,岗位的增长却跟不上了,这个时候考公的录取率越来越低,大部分年轻人的出路,最后还是要放在市场经济的私营企业之中。
这也是我们和其他经济体最大的不同。
放眼全球任大多数国家,没有一个经济体的年轻人能够如此热衷于考公的。
哪怕是在越南、日本、美国这样的国家,尤其是日本,在人口和经济结构上三十年前和我们类似,但哪怕是三十年前,日本年轻人对考公都没有执着的追求。
年轻人热衷于考公,这也并非是坏事,毕竟本质上也属于“为人们服务”,但不好的地方在于,正如这几天被限制关注的两位经济学家其中之一所说,事业单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本质上就是“死气沉沉”的年轻人。
年轻人“死气沉沉”,是因为和过去的父辈们相比,今天年轻人向上的社会资源几乎都被占完了,年轻人向上的通道所剩无几,只有为数不多的考公在内。
其次,哪怕是过去已经占据社会资源的中老年人也不好过。一些人在私企当中高层管理,也有时刻担心提防自己被“优化”,他们也开始省吃俭用,消费降级。
这层链条一步步传导,最终仍然会波及到最富有的群体,影响到他们的投资甚至是财富管理决策。
今年以来,事实上不仅仅是外商投资减少,民间投资也在减少,甚至还有大量的资金在外溢,其中不乏有外商,但除开外商,其实就是国内的富有群体在转移资产。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仍然没有变化,但由于最富有的群体开始不投资了,甚至转移资产,就会出现投资下滑,没有投资就意味着没有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消费,年轻人的就业处境就会更难。
所以我们看到,2025年的国考当中,在开放的3.97万个岗位中,有2.67万个岗位都是专门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的。
换言之,今年的名额一共有三分之二都留给了应届毕业生。
为什么要留给刚毕业的年轻人?
因为他们刚毕业,年轻、血气方刚,更重要的是,他们还“一无所有”。稳住年轻人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是整个就业市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没有之一。
但每年一千多万的应届毕业生,仅靠这几万的铁饭碗,显然还不够,最终,我们仍然需要从市场经济里去找到新的增量点,把年轻人的就业稳住。
未来五年的宏观经济,求稳、求安,应该是大势所趋。
因为个体在求稳求安,自然就会影响到宏观经济的安全稳定。考公本质上就是这样,年轻人不再追求职业晋升和个人发展,而是更多地寻求生存保障,这一现象背后就是经济高度不确定性的结果。
安稳好吗?看起来很好,但也不见得真的就很好。
纵观现代商业社会变迁史,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一个经济体的进步和增长,一定是需要迭代的,但现在社会资源因为贫富分化拉大,在没有打破当下这种平衡的情况下,长期来看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整体创新和活力。
这一点,我们已经在日本身上看到了。
日本虽然没有考公热,但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历了一场横跨三十年的增长停滞。资产价格暴跌带来的财富缩水,和今天的我们是一样的。
日本用了三十年,到现在经济才稍有起色,但这里的起色,指的也不是日本经济增长。
我们看数据,日本年度GDP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是人均GDP也没有太多的变化,但为什么包括巴菲特在内的人都在投资日本?
因为过去了三十年,原来掌握财富的那批人都去世了,都因为自然死亡而没了,这个时候财富开始稀释,开始释出,才有了日本经济的活力。
经济当然可以不用高速增长,尽管过去我们习惯了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事实告诉我们,经济体不可能永远保持高速增长,当增长和财富分配都开始固化的时候,年轻人只能“再等一代人”。
在这个过程中,遗产税和房地产税肯定会出来的,这只是时间问题,只有向高收入群体“开刀”,才能够在接下来的老龄化社会里,做好财富的再分配。
而那个时候,今天的年轻人都会变成社会的“中流砥柱”。今天的考公,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的整体心态和个体选择。
至于未来,增长的机会不再的时候,我们就只能够把重点放在分配上面。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