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吉
去年国庆节期间,歌手付笛声晒出老师李谷一祝福祖国的视频,这是自2022年春晚之后,李谷一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没有了舞台上的浓妆和假发,80岁的李谷一身体清瘦,皮肤苍白,但精神状态矍铄有力,年少时体育生的底子还没丢。
怪不得78岁高龄时,还能和一群年轻人站在春晚舞台上,底气十足地唱着《难忘今宵》。
李谷一才是中国歌坛上真正的常青树。
然而,也因如此,把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热爱的事业,李谷一疏忽了对家人的陪伴,这导致女儿曾经对她心生怨恨。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心酸与无奈,李谷一也不例外。
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节晚会,李谷一受邀参加。
这届春晚的歌唱曲目采用观众电话点播的方式。现场设置了4部热线电话,每一部电话都有观众点播李谷一的歌曲。
结果,李谷一一连唱了9首歌,这个纪录至今没人能打破。
上世纪70年代末,人们听到的大多是字正腔圆、气宇轩昂的红色歌曲。
李谷一打破传统,采用“半声”唱法,用柔美而婉转的声音,为电视风光片《三峡传说》录制了一首插曲《乡恋》。
刚开始,听众对李谷一的改进难以接受,批判她的声音是“靡靡之音”。
两年之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李谷一的“半声”唱法不但得到认可,还大受欢迎。
李谷一成为“新时期中国大陆的第一位流行歌手”,那时很多电影插曲都是她演唱的。
比如,刘晓庆主演的电影《小花》的插曲《绒花》和《妹妹找哥泪花流》,欧阳儒秋主演的电影《樱》的插曲《妈妈看看我吧》,张瑜主演的电影《知音》的同名插曲等等。
可以说,李谷一是那个时代顶流中的顶流,她演唱的插曲,在当时的电影界占据了半壁江山,以至于那时有个“每影必歌,每歌必李谷一”的说法。
1984年,作词家乔羽和作曲家王酩联合为春晚创作了一首《难忘今宵》,并点名由李谷一来演唱。
由此,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就像年夜饭里的饺子一样,李谷一的《难忘今宵》成为历年春晚大餐中必不可少的主食。
然而,也正因如此,李谷一把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歌唱事业,她背后的家庭便缺少了“女儿”、“妻子”和“母亲”的陪伴。
尤其是女儿肖一,从小就缺失母亲的陪伴,这让她对母亲心生怨恨。
1979年,李谷一与第二任丈夫肖卓能结婚。
肖卓能出生在延安,父亲是开国大将肖劲光,他比李谷一大两岁,当时在海洋部门上班。
第二年,他们的女儿肖一出生,李谷一短暂地当了两年贤妻良母。
1982年,李谷一接到上级任务,让她组织筹备中国轻音乐团。
从此,年幼的肖一就开始了“吃百家饭”的日子。今天在一个阿姨家,明天在一个奶奶家,一去就是漫长的一天。
李谷一和肖卓能能帮上忙的亲戚、朋友、同事家,肖一几乎都去遍了。
因为每天都要面对不同的陌生人,肖一变得敏感胆小。肖卓能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和李谷一商量后,把肖一送到河南许昌的一个亲戚家寄养。
直到5岁,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肖一才被接回北京。
然而,即使回到父母身边,肖一仍然是一年有八九个月的时间都见不到妈妈。
因为此时,轻音乐团成立,李谷一担任团长,除了各种演出之外,她还要负责团里的日常事务和教授学员,她比之前更忙碌了。
有一次,肖一在幼儿园摔断了胳膊,哭得撕心裂肺,一声一声喊着“妈妈”,可此时的李谷一却远在千里之外的舞台上。
还有一回,李谷一难得有半天休息时间,便带着肖一去商场买新衣服,这可把肖一高兴坏了。
然而,刚进商场没多久,李谷一就被人认出来,大家纷纷跟她握手、交谈、要签名。肖一被挤出人群,只得在一旁默默等待。
可是,等妈妈应付完这些人,商场已经到了打烊时间。一件衣服都没买成,肖一十分沮丧,她在心里告诫自己,以后再也不跟妈妈出门了。
一次又一次的缺席,让肖一对妈妈逐渐心生不满。
尤其是李谷一在家里教授学员期间,肖一喊“妈妈”常常要喊三四声,她才会听到。而学员喊“李老师”,她每次都能及时应答。
从此以后,肖一不再喊李谷一妈妈,而是叫她李老师,这一叫就叫了20多年。
随着称呼的改变,肖一对妈妈的怨恨越来越深。
长大后,肖一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名编导,但她从来不对人说她是李谷一的女儿,直到她离职,台里也没人知道。
后来,经过父亲的解释和劝说,再加上年龄的增长,肖一逐渐理解了妈妈,理解了妈妈身上背负的责任和使命。
2020年,肖卓能因病去世,李谷一悲伤过度,长期失眠。肖一跟公司请了长假,陪伴妈妈渡过难熬的时光。
2023年,李谷一感染了新冠肺炎,春晚节目组一直在等她康复,但是病情恢复缓慢,只能遗憾缺席。
李谷一从建国之初,一路成长至今,她演唱了700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曾经37次登上春晚舞台,陪伴中国观众度过了40载春秋,是当之无愧的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歌唱艺术家。
但是,她的成功与辉煌,离不开丈夫的付出和女儿的支持,这“军功章”上也有他们沉甸甸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