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以来,“俄罗斯商品馆”在全国各地开出,上海街头也出现了不少门店,且大多位于商业广场上,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驻足购买。



然而,不少消费者反映,在“俄罗斯商品馆”购买的商品并非全部来自俄罗斯。有报道显示,馆内的货架上有些甚至是“三无”产品。令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俄罗斯姑娘勇敢“打假”,表明一些打着“俄罗斯”旗号的商品,她在俄罗斯根本没见过。
消费者选择进入进口商品馆,显然是希望在这里能够购买到真正的进口商品,体验这个国家的文化特色。然而,假冒进口商品馆在显眼位置标明“源头商品直供”,通过现场的装饰装潢风格、背景音乐等打造十足的氛围感,甚至还在商品上贴一张俄语介绍,加深消费者的主观印象,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店内的商品均来自俄罗斯。若不仔细查看,一时更难以分辨。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影响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度,更损害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临近春节,一波波消费热潮接连来袭。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尤其是对这些打着进口专营店名义的店铺,必须要求其提供进口产品相关资质和手续,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及时发现并纠正市场中的偏差,避免更多的消费者“踩坑”。
去年12月23日起,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开展了两轮集中排查整治,已检查相关门店或展位47家,个别无证无照经营、未备案经营的门店,监管部门已予以立案调查,责令停业。



同时,也有报道指出,这类打着“进口商品”名头的展销,对于是否必须所有商品都是进口的,并没有明文规定。因此,相关部门也应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市场规则,填补监管空白,助其规范经营。
对于商家而言,生存和发展最终还是要靠真正优质的商品。消费者一旦识破“骗局”,自然会趋于理性,不再光顾。一味依赖花里胡哨的营销,试图通过制造噱头、炒作概念来吸引消费者,显然是行不通的。消费者“尝鲜”的热情终会消失,只有坚守诚信经营的原则,严格把控商品质量,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假冒进口商品馆这一切口,消费者也可以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在购物时,不能仅凭店铺的名称或宣传就盲目相信商品的真实性和品质,而是应该擦亮眼睛,保持理性消费的态度,主动了解商品信息。一旦遇到消费纠纷,积极通过合法途径寻求解决。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陈佳琳

编辑 | 顾莹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