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家栋 编辑/高莘)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智能驾驶”已经成为汽车领域绕不开的年度关键词。
无论是“软件定义汽车”的日渐深入,还是AI大模型技术如火如荼的加持,都催动着汽车行业的技术走向从电动化的上半场,向着智能化下半场快速进发。
当越来越多的芯片制造商、云服务提供商、软件算法开发商开始加入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这项曾一度陷入停滞的汽车核心技术,也再度开始进化。然而,围绕市场中参差不齐的智能驾驶产品,众多消费者在不同车型与服务下的使用体验,也截然不同。
现有法规与智能驾驶技术之间存在的概念性差异,令自动驾驶技术在一次又一次的营销宣传与事故中,产生了巨大的舆论反差。在此前提下,2025年高阶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在即,则进一步挑战着公众的接纳程度。
近日,观察者网在微信公众号(ID:guanchacn)与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发起的一项网络问卷调查,展示了当前消费者对于“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多维度思路:多数用户在接纳智能驾驶普及并积极使用的前提下,也期望厂家能够给到更多相关培训;同时,在“高阶智驾”到来的当下,对于事故责任的划分以及安全性的担忧,则是多数用户在面对新技术时的核心痛点。
一、智能驾驶的使用率高,重点偏向L2级功能
制图:观察者网
整体问卷结果来看,当前消费者在日常驾驶中对于“智驾”功能的使用率较高,“几乎不用”的消费者数量仅占25.97%。
制图:观察者网
在使用场景方面,多数消费者则集中在“高速或高架”以及“简单场景泊车”,当前市场中搭载“L2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也均适用于这两个场景。
制图:观察者网
在使用体验问卷反馈中,消费者的体验也与使用率高度贴合,认为“非常不好用”以及“出现过危险状况”的用户占比为24.46%。而更多消费者则表示目前的“智驾”功能较为可靠。
对此,知名消费者洞察与市场研究机构J.D. Power向观察者网表示,“该调查结果符合预期,从过去四年J.D. Power中国汽车智能化体验研究(TXI)汽车科技配置的研究中发现了相同的趋势,用户对于自动驾驶类科技配置的使用率在上升,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在日常行车中使用高阶自动驾驶功能,并且在购车过程中也越来越关注智能驾驶的科技配置。”
J.D. Power中国区汽车产品事业部数字化用户体验总监裴林称,该调研结果反映出市场上不同品牌的产品成熟度参差不齐对用户体验的影响:市场不同品牌车型搭载的智能驾驶的等级成熟度不同,即使同样的L2等级的辅助驾驶功能在体验方面也千差万别,导致一部分用户会觉得体验不佳,部分场景反应速度慢或者让用户感受到危险和不信任,因此阻止了相当一部分用户的日常使用。
二、“智驾”培训仍略显匮乏
制图:观察者网
针对消费者购车过程中,是否有接受过品牌方给出的智能驾驶功能相关培训,仅有25.16%的消费者表示“接受过充足的培训”,33.36%的消费者则表示“培训并不充分”,而高达41.48%的消费者表示“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
制图:观察者网
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智驾”功能的普及,消费者对于该功能使用时的问题也随之增加,但对于咨询结果的反馈却并不完全一致。在调查中,33.83%的消费者表示“咨询过相关问题并得到有效解决”,25.92%的消费者则表示“咨询过相关问题但未得到有效解决”。
制图:观察者网
随着“智驾”功能的网联化,车企对于车辆的OTA推送也带来了“智驾”功能的常用常新。在此过程中,高达84.16%的消费者认为品牌方“需要”随着新功能的迭代,推送新的使用培训。
制图:观察者网
此外,有62.13%的消费者表示,在品牌方外,如驾校等第三方机构,也“需要”增添与“智驾”相关的培训。
针对该系列问卷结果,裴林对观察者网表示,“智驾过于关注产品功能宣传而忽视了用户产品服务的问题:市场上大多数品牌都会将智驾作为卖车的亮点宣传,技术术语和概念层出不穷反而让一般消费者对于智驾的实际使用场景缺乏明确的界限,碰到问题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有效渠道。”
裴林还表示,J.D. Power在研究时也发现大部分用户为自学自用,碰到问题在车友群自行解决,不会使用也导致很多用户缺乏使用信心,只敢在车流量较少的高速高架和泊车场景使用。
三、“高阶智驾”仍值得期待
制图:观察者网
在调查结果中,高达83.28%的消费者表示对更高阶的“智驾”功能(如支持部分场景下脱手或完全自动驾驶)将影响自身的购买决定,其中,有74.78%的消费者认为这一功能将促进自身购买,另外8.5%的消费者则表示该功能会阻碍自身的购车决定。
制图:观察者网
在对于拥有“智驾”功能的汽车产品选择上,73.51%的消费者表示更信任“智驾供应商与车企的联合研发”,15.01%的消费者则较为信任新势力车企的自研“智驾”,仅有11.48%的消费者表示会信任传统品牌新造车的自研“智驾”功能。
四、事故责任与安全问题仍是重中之重
针对是否支持“高阶智驾在短期内推广并上路”的问题,69.43%的消费者给出“支持”态度,30.57%的消费者则表示“不支持”。
制图:观察者网
但关于“是否担心高阶智驾的到来”的问题,高达83.99%的消费者均投出了肯定票。其中,关于“事故后责任认定”的担忧占比达到29%,关于“数据安全与社会安全方面”的担忧占比总计为36.84%,而关于“功能使用便利性与条件限制”的担忧则占比18.15%。
针对消费者普遍在法律责任与安全性方面的担忧,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蔡硕向观察者网提出了自身的看法。
蔡硕表示,“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应用场景的拓展、用户数量的增加,涉及该技术的法律纠纷将会日渐增多。从目前的诉讼趋势来看,围绕智驾技术相关的诉讼主要集中在‘事故责任认定’‘数据信息安全’以及‘安全告知与培训’三个方面。”
“目前,在智能驾驶事故的责任判定上,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在‘责任主体界定’‘智能驾驶技术标准’‘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完善。”蔡硕补充道。
正由于高阶智驾相关法律法规的尚不完善,蔡硕也呼吁,在现有的法规下,消费者在选择与使用智能驾驶车辆时,应做到“主动了解、审慎使用并及时取证”,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消费权益。而品牌方则应当在“产品安全、用户隐私与充分告知”上尽量做到合规与告知义务。
就像一位消费者在问卷下方评论时所提到的,“智驾与电车都是未来,发展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或许在技术的发展与推动下,“高阶智驾”已经离我们仅剩一步之遥,但正是因此,在坚定地迈出这一步之前,更多消费者关心的“法规、标准”与厂家之间沟通的透明度等问题,才更显得尤为重要。
裴林也表示,“任何新兴技术都面临法律法规成熟完善的问题: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成熟的法律法规和数据监管措施,让自动驾驶产生的任何事故都有法可依,对于用户更加透明,明确权责才能让用户增加购买意愿,建立健康成熟的商业体系。”
“同时,用户对于智驾新兴技术解放双手充满希望,但是在此过程中不能一味只宣传技术配置而忽略用户认知引导和感知体验,忽视实际复杂道路和车流中驾驶员的感知信任,以及人工驾驶与自动驾驶切换过程中的操作安全问题,让用户‘会用’且‘能够理解技术边界’至关重要,安全才是用户第一关注的要素。”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