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百公里看能跑多少油耗,现在百公里看能跑多少高管。2024年的网红赛道,涌现出了一群车圈大佬,他们集体出道,竞相成为新一代网红。
导火索始于小米汽车:先是在去年3月,两个多小时的小米SU7(参数丨图片)发布会,观看量超过1.1亿次,巨大流量直接带动小米汽车销量爆发,24小时斩获订单近9万辆;后又在同年5月,雷军驾驶小米SU7 Pro从上海开到杭州,展示其城市领航NOA功能,全程直播三个半小时,累计点赞量达到2亿。
这让汽车行业真正感受到了来自流量的威力与冲击,能赚钱的事儿干嘛不做。于是,不管是新势力老总还是传统车企老板,都一窝蜂地开直播、拍视频、立人设、组CP,挨个经受短视频和直播的洗礼。
造车尽头难道是直播间
过去一年,传统“四老汉”(朱华荣、尹同跃、李书福、魏建军)纷纷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亲自下场在社交平台开直播,分享个人经历与见解,展示产品亮点。
阿维塔12位高管集体入驻微博;广汽系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多位高管组团开通个人视频号;比亚迪总经理团队集体入驻短视频平台;李书福和尹同跃分别联合俞敏洪与罗振宇下场当主播;李斌和魏建军在短视频平台的粉丝均已超过50万……
当下车市,真验证了那句话:只要卷不死,就往死里卷,卷价格、卷配置、卷续航、卷服务还不够,还得卷老板、卷流量。
据不完全统计,新势力车企掌门人平均年龄为49岁,传统车企一把手的平均年龄为58岁。这些人中,既有先天觉醒的时代弄潮儿,也有埋头造车的老实人,不管是主动出击还是被迫营业,通过直播,的确是对自家品牌传播和私域流量拓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首先,车企高管利用名人效应吸引流量,成本要比明星和KOL低得多;其次,车企高管对自家产品和品牌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更能准确传递出产品的核心卖点,这是普通销售人员难以达到的;再次,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更真实、更直观,更能与消费者直接互动,从而拉近品牌与用户的心理距离。
搞垮你的不一定是同行
有人认为,汽车行业已经进入网红经济时代,流量为王,有流量才会有销量。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耐心去看长长的广告宣传片、去听产品分析师絮絮叨叨,反而更喜欢跟着流量走,愿意相信网红的判断。
实际上,车企老总“魔幻行为”的背后,看似是对流量的焦虑,实则是对市场高度内卷的焦虑、是对销量的焦虑。2024年的汽车行业竞争尤为惨烈,利润率不足5%,创下近七年来历史新低,价格战、裁员潮此起彼伏,经销商退网消息屡见不鲜,少部分车企更是支撑不住,逐渐淡出消费者视野。
同时,汽车产品高度同质化,个个都标榜自己是强动力、大空间、长续航、低油耗、多配置、高科技、全场景,当产品和品牌差异化不大的时候,大家就只能卷价格、卷流量、卷声量了。
诺基亚被iPhone取代的故事告诉我们:搞垮你的不一定是同行,也可能是门外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汽车行业,当华为、小米等“门外汉”跨界入局汽车产业后,很多新的营销方式必然会对传统车企形成巨大冲击。朱华荣也曾说过,他们的加入,不但为汽车行业注入了全新的产品思维,更带来了全新的营销模式。
流量泡沫总有破的一天
也有人持相反观点,流量真的能换来实实在在的销量吗?其转化率究竟如何?比如,极越夏一平和哪吒张勇在个人账号的直播均已超过20次,但众所周知的是,这两家汽车品牌目前正面临生存困境。
再比如,流量是把双刃剑,也许没有人比李想更懂了。MEGA之前,理想靠流量红利一路扶摇直上;MEGA之后,又因流量舆论影响,销量爆冷,跌下神坛。恰恰与其相反,网上吵架没赢过、线下销量没输过的BBA,始终保持高冷姿态,虽不拼流量,但销量数据依然稳步增长。
可见,一些汽车品牌即便蹭上了流量,但并非所有老板都是雷军,优质产品力和全体系竞争力才是品牌营销的刚需。北汽新能源总经理张国富就曾说过,流量是有价值观的,短暂的流量和爆炸式的流量如果和价值观匹配不起来,是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的,泡沫总有破的一天。
在当前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不可否认,流量必然会为车企提供一段时期的话题度和影响力,但也只能是一段时期的“流量密码”,好技术、好产品和好服务永远是车企致胜的关键。
这也提醒了车圈大佬,需要找到更适合自身体质的内容形式和引流方式。毕竟,决定市场销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市场需求、产品实力、渠道能力和用户体验等,而营销只是“最后一步”。车企大佬在拥抱流量的同时,如果只是简单地把直播当成一种宣传手段,而没有真正转变为用户思维,最终还是会昙花一现。
更有业内人士呼吁,汽车并非快消品,产品、技术、渠道、品牌建设和用户体验,才是车企制胜市场的底层逻辑,车企老板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战略布局和核心技术突破上,千万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消耗在直播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