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以“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37届北京图书订货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盛大开幕。

向“新”前行、逐“质”而进,安徽出版集团暨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精心组织旗下9家出版社参展,充分展示集团在聚力新质生产、实施精品战略的丰硕成果,有力彰显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和使命担当。此次集团带来千余种精品出版物,有聚焦安徽文化,展现文脉资源、发展特色和历史贡献的《安徽文库》等精品图书,还有《万花筒》《桦皮船》《方以智全书》《梅文鼎全集》《桐城文派史》等荣获国家出版“三大奖”的力作,也有《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有书香的地方:中国全民阅读纪事》、《北京1949》等,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的重大出版工程和重点图书。

开幕当日,安徽出版集团策划组织的精彩活动接连不断,学者、专家、作家、出版界人士齐聚,更有众多读者远道而来,只为和书友相聚。很多身在外地不能亲临现场的读者,选择通过另一种方式参加了此次盛会——在直播间互动、购书。集团各路主播纷纷走出直播室,走进展陈现场,为新媒体营销带来新气象、新变化。

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方晓利;安徽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董磊;安徽出版集团党委委员,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郑可;安徽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寒冬;安徽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传媒监管处)处长王圣东;安徽省委宣传部印刷发行处处长刘凯;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丁凌云;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堃等领导分别出席各类活动。

《朱光潜全集》《宗白华全集》修订启动

再谱美学出版新高度

“这两位先生在美学界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我们既然这一次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就一定要让它成为在书架上能够立得住、传得久的经典之作。”在北京大学燕南园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安徽教育出版社与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中心主办的“《朱光潜全集》《宗白华全集》修订启动仪式暨编纂研讨会”上,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黄书元表达了对未来出版质量的信心,还谈到修订工作的背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了新的资料,因此对这两套全集进行修订再版是有必要的。”




“两位大师的全集作为精神遗产是值得重视的,对于我们的精神滋养和影响不同寻常。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于大众精神领域的塑造、艺术创造以及社会美育发展有极大贡献。他们用朴实的语言讲深邃的道理,讲基本的原理,奠定了美学学科存在的基础。”作为两部全集再版的总召集人,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良志,对修订、编纂工作做了总体规划与指导。

“如果没有朱光潜、宗白华等美学大家的贡献,我们的美学史或许将截然不同。他们对当今中华民族的共鸣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在致辞中表达了对美学大家们的敬意,以及对此次修订和出版工作的重视。与会专家充分发言,深入讨论,对两套全集的修订工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具体实施方案。

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黄书元,宗白华先生家人宗年,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高建平、程乐松、朱良志、彭锋、肖鹰、王德胜、牛宏宝、陈剑澜、刘成纪、顾春芳、宁晓萌等知名学者参加活动。

“我们期望参与修订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广泛吸纳当代学术成果,严谨考证、精心雕琢,以传世之心打造传世之作;我们也深信,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朱光潜全集》《宗白华全集》的修订工作一定能够如期圆满完成,为我国美学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我国美学研究迈向新的台阶。”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堃在致辞中说。

《朱光潜全集》《宗白华全集》首版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出版,轰动学界。据悉,此次两套全集的修订再版,旨在更加系统、全面地呈现两位大师的学术精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学术精神架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进而推动中国美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蓬勃发展。

以个体叙事再现新中国开国的恢宏历史

重大主题纪实作品《北京1949》新书分享

“经过我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北京1949》正式出版了,并且被评为月度‘中国好书’。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安徽人民出版社,他们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这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在重大主题纪实作品《北京1949》新书分享会上,本书作者,著名党史研究专家、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刘金田说道。




据了解,《北京1949》是安徽人民出版社历时六年,倾力、倾情打造的一部主题出版精品,为2024年10月“中国好书”。该书以1949年为时间轴,选取与新中国诞生密切相关的20个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以特色鲜明的个体叙事再现了新中国开国的恢宏历史,细腻描绘了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开国往事,生动再现了党和国家在千难万险中创造辉煌、在千锤百炼中成就伟大、在千头万绪中书写不朽的峥嵘历程。

分享会现场,与会专家学者对该书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评价。“这是一部主题宏阔、笔触细腻、有高度有温度的好书。”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审、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副主任韩洪洪说,该书以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再现了北平和平解放、进京“赶考”、新政协筹备等20个重大历史事件,“不仅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对于广大党员干部及普通民众了解党史、增强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翻开这本《北京1949》,一段段开国往事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热情奔放的年代。”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五编研部主任张爱茹说。这种代入感由事及人、由景及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驾驭这类重大题材的深厚功力。

“这本书围绕着开国这件事,编成了20个专题,分别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来讲故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黄如军说,这本书的结构和编排,非常有利于读者的阅读,同时可见作者学术功力深厚。

“作为出版人,肩负着以精品好书传播思想、传承文化、传递力量的责任使命。打造好书,离不开作者、专家的信任与厚爱。”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堃在致辞中说道,“请各位专家继续关心、支持我们,我们将不负所托,全力以赴,打造出让作者和读者都满意的精品力作。”

“当下繁华灿烂的徐则臣研究的‘精选集’”

《徐则臣小说论》新书首发

“徐则臣是新时代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作家,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徐则臣小说论》集中汇编了关于徐则臣小说整体性研究的优秀学术论文,选编的成果具有广泛性、丰富性和代表性,为进一步深化和丰富徐则臣研究提供了史料查找的便利和研究基础的参照。”著名学者、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徐则臣小说论》新书首发式暨读者分享会上致辞道,《徐则臣小说论》的出版是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与安徽文艺出版社探索合作模式的一次成功尝试,希望两家单位进一步加强交流、深化合作,继续为新时代文学创作和研究贡献更大的力量。




“如果说徐则臣小说是时代风潮鼓荡的‘打榜歌’,那么这本《徐则臣小说论》就是当下繁华灿烂的徐则臣研究的‘精选集’。”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葛大伟代表作者方致辞说,“如果说徐则臣的小说,是对时代精神状况的忠实记录和自我确证,那么这本《徐则臣小说论》就是对当下徐则臣研究的‘立存此照’和生动剪影。”

活动现场,著名作家,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鲁迅文学奖得主李浩;著名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崔庆蕾;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常务副主任,徐则臣研究中心主任,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主编郝敬波,以“徐则臣及其小说”为主题展开座谈,共同畅谈徐则臣创作背后的故事。

作为目前最年轻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已经成为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作家之一。《徐则臣小说论》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关于徐则臣研究成果丛书出版计划的首部作品,是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研究中心(江苏师范大学基地)的重点扶持项目。该书是近二十年来关于徐则臣小说的综合性研究成果的系统选编,汇集了谢有顺、王春林、邵燕君、张莉、刘大先、刘琼、何平等著名评论家的30余篇视角新、剖析深、影响大的论文成果,展现徐则臣卓越的艺术悟性和艺术能力,及其正在形成和积淀的思想经验和艺术经验。

一窥新时代青年实力作家的创作风华

“培根工程”丛书首发

“在‘培根工程’的培养下,一批优秀青年作家脱颖而出,他们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辉煌气象,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展现了新时代文学的新担当、新作为、新境界。”在安徽文艺出版社“培根工程”丛书首发式上,著名学者、评论家,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鲁迅文学院院长吴义勤致辞,祝贺新书入选作家,鼓励他们激发更大的创作激情,为新时代文学作出新贡献。




“培根工程”丛书是由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主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开放性系列。第一辑华彩巨献五位青年实力作家的最新作品:马亿《亲爱的爸爸妈妈》、王昆《卓玛戴着红珊瑚》、孙睿《火车不进站》、沙冒智化《活在家里的名字》、周芳《腾空而起》,可一窥新时代青年实力作家的创作风华。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堃在致辞中表示,希望这套书的成功出版是一个好的开端,能进一步加强时代出版与鲁迅文学院的合作,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助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现场,作者团队马亿、王昆、孙睿、沙冒智化、周芳共同畅谈创作背后的故事。沙冒智化说:“我的这本书里有75首诗,全部都是西藏普通人的生活面貌,希望大家从中发掘到力量。”周芳说:“我的这部小说集叫《腾空而起》,展示了当下几位女性生活的腾空而起,是展示她们在遇到不同困境当中如何获得一种新的可能性。”孙睿说:“我的这本收录的小说,把北京从上个世纪末到当下的变化在人物的身上得以体现,一代代人的成长,实际上就是北京城市的变化。”王昆说:“我接触的军人都是在一线,如果想了解一个特殊的群体,想知道一种特殊的生活生存状态,这本书可能会为读者打开一个新的认知渠道。”马亿说:“这本书收录的是我早期的一些作品,主要围绕小镇青年,具有乡土气息,是我自己写作生涯的记录。”

《武王墩:亲历2020—2024楚王墓发掘》 新书发布

真实还原武王墩墓的科学发掘过程

“过去很多时候写作,可能是事情结束了以后再对过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而我们这本书更多的是进行时态中的探索。读者可以跟我们一起体验,随着发掘的每一步,体验一种别样的历程。”在 《武王墩:亲历2020—2024楚王墓发掘》新书发布会上,作者侯卫东、梁海围绕新书,从创作缘起说起,分享武王墩深厚底蕴触动而开启创作的历程。




《武王墩:亲历2020—2024楚王墓发掘》通过对武王墩墓长达四年的持续跟踪记录,以珍贵无比的第一手材料全方位、立体式地还原了墓葬的科学发掘过程。书中精心配以百余幅精美图片,生动展示了虎座鸟架鼓、青铜编钟、墨书文字、青铜大鼎等众多珍贵文物的出土细节,对推动楚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播与深入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活动中,作者侯卫东、梁海探讨创作理念,讲述了如何将考古严谨性与文化传播多元性融合,以通俗方式展现楚文化魅力。“我们在记录、写作的时候,不知道前路,这不是我们能设定的。”侯卫东谈到,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与以往的不同,“这次是在考古成果未揭晓的情况下进行记录,心情激动且不可预知。最大的悬念是墓主到底是谁,以及考古过程中盗洞的发现给考古队和我们带来的心情波动都十分大。”梁海介绍了如何从海量考古素材中梳理脉络,他说纪录片素材有20万分钟,而书是在这些素材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忍痛割舍的内容。

此次新书发布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武王墩:亲历2020—2024楚王墓发掘》走向广大读者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更为文化交流与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活力。这本书的面世,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武王墩背后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感受楚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文化探索与传承的伟大事业之中。

《中国通信史话:从肢体传情到意念通信》 新书发布

“展望通信即将引发的智能革命的未来”

“科普其实还是要首先满足读者的情绪价值,再去满足功能价值,我们有好多的书,实际上它是单刀直入的,没有情绪价值的导入,实际上大家很难建立起关联。”在《中国通信史话:从肢体传情到意念通信》新书发布会上,中国科普研究员王大鹏从“科普好书应该什么样”的角度进行了主题发言,“这本《中国通信史话》用故事切入,带动大家对这本书的兴趣,还用了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讲,非常好!”




《中国通信史话:从肢体传情到意念通信》是一部全面梳理中国通信发展历程的科普读物。该书以时间为经、事件为纬,按照从商朝至今,有信史记载的历史脉络,畅谈了中国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创作《中国通信史话》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其实是希望通过回顾历史来展望未来,特别是展望通信即将引发的智能革命的未来。”本书作者,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义先教授,从为什么要创作该书,以及如何创作等方面,分享了自己在图书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此外,1月10日,还有《西夏文<大宝积经>整理研究集成》(第一辑)新书发布会、《觉醒年代》专场读者互动会、《新中国邮票简史》新书研讨会、《她们何以不同》图书分享会、“重返17岁”书系发布暨《小妖的金色城堡》(20周年纪念版)首发式。订货会将持续至11日,安徽出版集团与合作伙伴携手共进,与广大读者共享书香之旅。

(记者 徐越蔷/文 高斌/图)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