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大师,佛弟子是不是就不能赚钱了?”一个年轻人忍不住问道,语气里透着些焦虑,“赚钱不就是为了自利吗?这是不是违背了佛法的教义?”
面对这个问题,大恩根本上师达真堪布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经卷,缓缓说道:“赚钱不是错,但若为满足贪欲而赚钱,才是真正的问题。”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触及了许多佛弟子内心的纠结。
一、
在许多人眼里,佛教讲究出世,追求内心的清净与解脱,而“赚钱”这种行为却带着深深的入世色彩。
赚钱需要竞争、需要思考如何获取更多利润,这一切似乎都与佛法提倡的“无为而治”相悖。甚至有人提出:“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若撒谎宣传,是不是犯了妄语戒?若利润来源于别人的损失,又是否构成了害人之心?”
这些疑问,让许多佛弟子感到彷徨。既要满足家庭生活的需求,又要坚守修行的清净初心,他们究竟该如何平衡“修行”与“赚钱”这对看似矛盾的命题?
达真堪布讲起了一个故事。他提到,《善生经》中曾为世人提出过一个实用的生活智慧:一个人如果想要生活安定,就需要合理分配收入,将其分为四份:一份用于家庭开支,一份作为事业资本,一份用于储蓄,而最后一份,则应当供养父母、周济亲友与供养三宝。
这种方式不仅保障了个人生活,还将财富用于回馈社会与弘扬佛法。可见,佛教并非完全排斥物质财富,而是强调如何正确使用财富、如何避免被它拖入深渊。
“佛陀在世时,也允许弟子从事工商之业,”堪布继续说道,“只要不涉及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的行业,便是正当之业。”
但他又补充道:“关键不在行业,而在于发心。若带着利他之心去赚钱,便是正命;若被贪欲驱使,则是邪命。”
为了让大家理解,堪布举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你可以把赚钱看作一把刀。如果你用这把刀切菜做饭,便是利己利人的正命;但若用这把刀去伤人,便是恶业。刀本身无罪,关键在于使用它的心。”
这样的解释,解开了在场许多人的疑惑。有人问:“如果佛教徒投资股票、做生意,是否也算是赌博、造业?”堪布回答道:
“不是生意本身造业,而是你的心是否被贪嗔痴蒙蔽。卖菜的、卖水果的,平时也会因为一块钱吵架。问题的根源,不在行业,而在内心。”
他顿了顿,补充道:“远离杀盗淫妄酒的行业,只是正命的第一步。真正的正命,是靠时间、体力、智慧换取正当回报,而不是通过伤害他人、出卖自己的灵魂去获利。”
这番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而堪布接下来的一句话,则让现场的人更为震惊。他说:“生命不仅属于今生,还属于未来。如果为了眼前的利益,牺牲了未来的福报,就是在做亏本生意。”
二、
堪布静静地坐在蒲团上,目光柔和地望向众人。他突然开口讲了一个古老的故事,声音低沉而平稳:“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位名叫善生的长者,他虽为商人,却奉行正命。他的财富来源于诚信经营,取之有道,用之有德。他是佛陀最虔诚的护法之一,但即便如此,他也曾因金钱而险些误入歧途。”
众人听到这里,目光中透出好奇。堪布稍作停顿,继续说道:
“有一年,善生的家族产业扩大,他开始经营粮食买卖。有一日,一位弟子匆匆赶来向他报告:‘长者,有一批粮食放置过久,已经霉变,如果再不处理,就会全数损失。’”
善生闻言,面露愁色,心中生起了为难之意。他想:如果卖出这些粮食,可以减少损失,但若买家不知情,则会伤害他人。可如果直接扔掉,又是一大笔损失,家中仆从百余口的生计都会受到影响。他最终决定去请教佛陀。
当善生站在佛陀面前,将自己的困境如实禀明时,佛陀并未立刻回答,而是反问他:“善生,你认为,粮食是财富,还是灾祸?”
善生愣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回答:“世人都认为,粮食是财富啊。”但是佛陀接下来的开示却让善生感悟到了一些其他的道理,也让给我们明白了财富到底应该怎么样才能得到。佛陀轻轻摇了摇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