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查夏展,春研秋赛”是中国美术学院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2025年1月7日至8日,学校开展2024-2025学年期末教学检查。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党委书记金一斌,院长余旭红,副院长沈浩,党委副书记傅巧玲,副院长曹晓阳、韩绪,纪委书记陈于杰,副院长夏文莉出席教学检查。学校教学工作督导委员会主任宋建明及委员会成员等深度参与此次教学检查全程并提出指导意见。学校学术委员会成员、各教学单位负责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国美金课奖”课程团队、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单位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等参加。
此次教学检查以学院自查、分学科教学研讨会、全校教学检查三阶段进行,历时17天。为期两天的全校教学检查集中展示了19个教学培养单位近200门课程(含“国美金课奖”申报课程40余门),各教学单位统一体例、精心准备,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清晰,教学过程管理规范,遵循“本研贯通”培养要求,聚焦课程体系完善与教学质量提升,从专业教育教学特性及需求出发,践行学分制改革;深化“以人民为中心”和“以乡土为学院”的办学理念,回应艺术人才培养质保体系建设要求,全面呈现优质教学成果,持续打造校园质量文化。检查团队听取各教学单位自查和教学研讨情况,深入进行课程观摩,检查各专业教学团队的优势特色和教学研究成果,全面梳理存在问题,并就解决方法路径展开深入讨论。
1月8日下午,2024-2025学年期末教学检查总结大会在南山校区北苑报告厅召开。
许江指出,学校冬季教学检查传统由来已久。这一传统既记录了学校的教学检查史,也凝聚了学校的教学发展史。本次检查全校上下齐心,从教学管理部门到教学单位第一线,准备充分、展示精彩,一条宏大而生动的视觉文化学科链通过近200门课程的教学检查呈现出来,数百名中国一流的艺术家参与其中,展示教学思想、交流教学体会,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许江谈到四点感受:一是教师有激情:尤其是青年教师,勤恳认真、铿锵有力,让人耳目一新;二是教学讲义理:教学骨干的课程汇报重视学术框架、学理脉络,善于梳理知识谱系、总结教学方法;三是团队重改革:教学一线注重改革,在以往学术积累上守正创新,展现出文本考察、学脉研究等新方象;四是管理规范化:立足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过程、教学档案规范程度持续完善,凸显了教学管理的理性。
余旭红充分肯定了此次教学检查所呈现的教学成果。一年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四通”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久久为功,凝心聚力建“金课”;二是先锋担当,开放办学立“标尺”;三是冬查夏展,夯实质量修“内功”。2025年是国家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也是学校奋发作为、提质增效之年,一要持续深化以核心课程为特征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建设;二要强化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提高教学管理前瞻性、指导性、规范性;三要提高质量保障能力,持续塑造具有国美特点的质量文化。要以2025年本科教育教学第一类审核评估为抓手,锚定教育教学第一工作,以高质量自评自建工作促进高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以强烈的“名校意识”“自主意识”,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美术学院,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国美力量。
宋建明代表学校教学督导指出,要从“四度”观察教学现象和问题:劳作上手、读书养心,专业上手实践的“温度”;课程学术知识含量、训练技艺要点和学分学时代表教与学的“密度”;教学计划、步骤流程及每一过程的阶段性成效所呈现的整体教学进程的“梯度”;不同专业的特色内涵、本科与研究生层次的教学重点、研究生分类培养的举措成效所具有核心内容的“显示度”。宋建明对各学院的教学检查情况进行深入点评,提出“冬查”是回归教学本体、讨论艺术教育的内部技术问题的重要环节,学科专业要坚持走内涵建设之路。
曹晓阳主持总结会,强调教学检查要注重展示教学常态与过程,教学工作要持续聚焦专业深度、学术厚度、上手热度;因科制宜建设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加强教学管理服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持续深化常态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文化培育协同。
教务处处长陈正达代表教学管理部门,汇报分析本次教学检查的亮点特色及现象问题,强调“冬查” 要洞察真问题、寻找真方法,并对进一步凝练教学成果、推进艺术通识建设、深化高质量教材研究、持续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自评自建工作等2025年度教学重点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教学检查现场图集
中国画学院
秉承传统出新、守正创新原则,本次教检以临摹、写生课程为主,全面呈现年度教学情况,反映出“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空间,后续将进一步增强问题意识,整改和优化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书法学院
本科重点围绕着新专业方向设置、动态教学过程以及学分制改革展开,将专业和课程资源整合重塑,体现动态教学、师生思考和历史流变。研究生强化分类培养,理论实践相融合,严格把关学位论文。
绘画艺术学院
遵循本研贯通培养要求,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展示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各专业方向常态教学及社会实践课程,聚焦课程体系完善与教学质量提升。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重点呈现基础核心课程序列的整合排序、材料与媒介课程序列有效接续、专业与通识课程的有效并轨,通过明确教学理念、强化核心课程地位、理顺课程链状关系,以教学现场与火热工作场面展示专业教学中劳作上手的传统和以技入道的育人路径。
跨媒体艺术学院
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培育跨媒体艺术系列课程,强化研究生学术型和专业型分类培养目标,围绕《活动影像》《影像志》等检查课程,全面梳理课程体系、沿革脉络、问题措施等教学问题,检验课程目标与实际成效的契合度。
视觉传播学院
围绕基础课、项目制课程、社会实践、毕业实践、国际工作坊等展出教学全案资料库。自检课程体系,梳理课程间衔接与融通情况;聚焦项目制课程迭代成效,明确项目前瞻性和方法学理性;探讨国际化教学模式。
时尚设计学院
基于“时尚生态链”构建跨界创新的教学格局,以“可持续发展”和“东方文化活化”为核心,推进链状化、递进式课程建设,强化实践教学与产教融合,实践可持续材料探索。研究生教学以“传统活化、科艺融合”为导向,聚焦前瞻性研究能力与跨界设计素养。
工业设计学院
回应转向交叉学科后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及典型课程展示,聚焦与链接产业前沿技术,开展先锋性的教学改革,培养具备艺术智性的生活美学感受力与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哲学思考力的工业设计人才。
手工艺术学院
强调上手价值,深入挖掘智能时代手工艺作为保存人类艺术智性的策略与手段的内涵价值,各专业以“十”字架构集聚凸显“实践到理论、设计到创作”的整体效应,贯通本硕博“宽到精”的培养。
创新设计学院
围绕“院所联结,本研贯通”,本科以智能造物、媒介交互、计算艺术三个研究所为单元,聚焦核心课程引领,展出常态项目制课程,综合呈现课程深化关系;研究生重点体现学术型与专业型课程体系的内涵区别;统筹展示毕业培养进度。
建筑艺术学院
结合本学期初制定的教学工作重点内容,考察常态教学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具体教学问题,以及教学过程、教学档案、教学评价等教学管理内容。立足学科专业特点,重点关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实践教学的支撑度、数字教育能力提升情况等。
艺术人文学院
从学科建设、经典传承、教研一体、开拓新域四个方面呈现教学全貌。本科聚焦国际化融入、学科导向课程优化;研究生重招培一体、真项目实践。依托多方资源保障教学质量,全方位推动教学提升。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以艺术世界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紧扣课程体系建设与核心课程打造,提升艺术管理、美术教育学科专业的识别度。多方位呈现教学成效和学生学习成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积极推进在艺术教育人才培养上的示范引领作用。
电影学院
聚焦“内外融通”的实践教育体系和一流课程内容建设,深入梳理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展示“国美金课奖”参评课程、常态课程以及2025届“毕业联合创作”的阶段性成果。
动画与游戏学院
以“动·漫·游”为特色推动大众文化与专业教学相结合,梳理专业特色发展,不断推进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响应研究生人才分类培养要求,制定配套培养方案,形成本研一体化、学硕专硕精细化的教学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专业基础教学部
围绕“美术教育的核心现场”,深化对“基础”的认识,积极构建“艺术基础、学科基础、育人基础”相统一的一年级育人体系。以学分制培养模式为基本要求,扎实推进教学改革,联动学科师资,精炼基础课程,稳步构建“链接两端、核心深化、边界多维”的教学生态与多元联动的教学体系。
南特设计联合学院
集中展示了本学期中方专业核心课程, 本科展区结合桐庐深澳村项目和舟山地区实地考察,展示艺术与科技、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语言”; 研究生展区展示了艺术与科技“设计编程与开源硬件”课程,凸显专业基础训练在本研基础教学阶段重要性。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强调研究生分类培养与特色互动结合,注重理论中的指导性,实践中的学理性。立足设计学科的协同创新机制,以“系统创新设计方法”等中心公共课程促进教学互动,积极推动“色彩规划与设计”专业课程的持续建设,有效结合DIA平台、DIU联盟,持续培育以文化创意引领、科艺融合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以“关注视觉中国,弘扬核心价值,铸造国家形象”为宗旨,坚持科研、实践与教学深度融合,产出各类高质量学术和教学成果,以教学检查检验教学、科研成效,勇于担当,持续发挥好服务学校各类重大研究和活动的平台高地作用。
来 源|教务处
摄 影|申 博
编 辑|黄筱柔
责 编|周 慧
审 核|方 舟 陈正达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