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55年的授衔仪式是将领们梦寐以求的荣耀时刻,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们多年沙场奋战的最好褒奖,也是对他们贡献的最大认可。

四大野战区的主要干部几乎都被授予了军衔,但二野的三号人物张际春却被主席直接划掉了名字。



这并不是因为他犯了什么错误,也不是因为他没有功绩,而是主席对这个人有更重要的安排。

这个人到底是谁?为何能如此受到主席的青睐和重用?被划掉军衔的他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新任务呢?



二野的张际春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饱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凌和压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党带领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队伍中涌现出许多英勇善战、经验丰富的老兵。



张际春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位老革命,无论是军龄还是履历都比一般军人更为丰富。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思想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张际春作为爱国青年也深受新思想的影响。



1926年,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于是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跟随党救国救民。

1928年,他参与了湘南起义后上了井冈山,当时的井冈山是红军的根据地,充满了红色文化和革命氛围。



对于红军来说,张际春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为当时的红军队伍还不够强大,内部文化水平和战斗力参差不齐。

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上战场打仗的全能战士非常稀缺,张际春就是其中一位。

他被称为“朱毛的笔杆子”,不仅能上马打仗,还是宣传文化和思想的政治高手,曾担任多个红军师的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士兵易得,良将难求。抗日战争爆发后,张际春选择留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

他担任抗大政治部主任,传授知识,宣传思想,因此收获了许多学生,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老师。



抗战胜利后,根据上级领导的安排,张际春调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主任。

当时的二野是我党的核心力量,一号人物和二号人物分别是刘伯承和邓小平,张际春因出色的领导才能,被人们称为二野的“三号人物”。



这个“三号人物”并非浪得虚名,他生活中一直秉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从不因自己的特殊身份搞特殊化。

即便在新中国成立后,张际春仍担任政治部主任的职位。



在和平时期,几乎没有什么战争可打的情况下,张际春依然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这样一位为党和人民奉献终身的人,自然得到了党和人民的爱戴。



1955年的授衔仪式正在举行,凡是革命战争中做出贡献或对党和国家有帮助的将领,都会被纳入授衔名单,但最终名单仍需毛主席拍板。

按照张际春的成绩和贡献,本以为他肯定会在名单中,谁知毛主席在最终确定名单时,竟将张际春的名字划掉了。



就在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毛主席表示,这个人我有其他用途。

那么毛主席所说的“其他用途”到底是什么?张际春是否对这一决定有异议呢?



毛主席划掉名字的原因

毛主席作为党内的最高领导人,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之所以划掉张际春的名字,并非出于私怨,而是认为张际春可以在其他领域继续发光发热。



其实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1954年,毛主席将张际春召回北京。

目的就是为了与他好好商量这件事,张际春对此并不反感,他认为军衔有或无对自己并无影响。

于是,刚解决完西南匪患的张际春被调往中宣部担任副部长,主席做出这样的安排,主要有两点原因。



一是因为张际春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担任过政治部主任,从事了多年的政治工作,对这方面驾轻就熟。

二是因为毛主席信任他,毕竟他是一位老党员,参加过红军,爬过雪山,越过草地,思想和觉悟都无可挑剔。

后来,张际春投入到新工作中,不出所料,他的工作表现赢得了众人的称赞。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这是否有些不公平呢?

1955年的授衔仪式对许多将军和战斗英雄来说是莫大的荣誉,而张际春却因外部原因与之失之交臂,难道他真的不会后悔吗?



或许现代人很难与那个时代的人产生共鸣,但过去的共产党员从不在乎这些外在的称号和荣誉。

他们认为自己就是为了人民服务,为了党服务。



这样的觉悟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去弘扬和称赞。

1968年9月,张际春去世,享年68岁。11年后,党中央为他举办了追悼大会,将其骨灰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而他的故事并未被历史掩埋,反而留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被所有人铭记。

总而言之,原本是二野响当当的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刘伯承和邓小平,却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被毛主席划掉了名字,并表示张际春还有别的用途。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际春身上有一种难得的品质,那就是不眷恋名声地位,不害怕隐姓埋名。

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与赞扬,也希望党内能多一些像张际春这样的党员干部,我们的国家也能继续繁荣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