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已经在写了!别催我!”

“等一下,我马上就收拾……”

这样的话是不是每天都能从孩子嘴里听到?无论是写作业、练琴还是整理房间,孩子总是拖拖拉拉;

家长催了无数遍,却发现不仅没效果,反而让孩子更加抗拒。



面对孩子的磨蹭、懒惰、玻璃心,父母经常感到束手无策。

那么,解决这些问题的真正方法是什么?

其实只需要两招,就可以帮助孩子从磨蹭、懒惰的泥沼中走出来,同时提升抗挫能力。

第一招:用“自然后果法则”激发孩子责任感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越高,他们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和主动性就越强。

通过“自然后果法则”,让孩子在真实后果中体验自己的行为对结果的影响,可以有效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培养独立性和责任感。

而频繁的催促,只会剥夺他们培养这些能力的机会,让孩子陷入依赖父母的循环。



在《超级育儿师》的一期节目中,8岁男孩小智的妈妈提到,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拖拖拉拉,写作业要写到晚上10点,起床要喊三次才肯动。

为了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妈妈每天像个“复读机”一样不断催促,可孩子似乎早已习惯了催促,效率始终不见提升。

节目中,育儿专家对小智的家庭进行了观察;

发现他的拖延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问题:妈妈的过度催促,让小智失去了对行为后果的感知,所有任务都变成了“妈妈的责任”。

专家提出了解决方案:停止催促,让小智承担自己的选择后果。



妈妈被要求不再提醒,而是告诉小智:“如果你不按时写作业,就只能自己向老师解释。”

当小智真的因为作业未完成被老师批评后,他感受到了拖延带来的真实后果。

接下来,妈妈与小智一起制定了一份时间管理表,把每天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小目标;

同时约定:完成任务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奖励活动,比如玩20分钟游戏、看一集动画片。

通过几周的坚持,小智逐渐养成了独立完成任务的习惯,再也不需要妈妈的催促了。

如何应用“自然后果法则”?

明确告诉孩子行为和后果的关系,比如“如果你没完成作业,就自己向老师解释”。后果必须真实且具体。

在此过程中,父母要克制住催促的冲动,让孩子自由安排时间。

一致性执行:如果孩子没有完成任务,父母不能代替解决,必须让孩子亲自承担后果。

孩子经历后果后,父母可以温和地引导他们思考:“下次你觉得应该怎么做会更好?”

第二招:培养心理韧性,帮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心理韧性是个体面对压力或挫折时迅速恢复的能力。研究表明,心理韧性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和训练提升的。

社会学家迈克·安格尔(Michael Ungar)在其研究中指出,支持性环境、健康的情绪管理策略,是提高孩子心理韧性的关键因素。

在综艺节目《少年说》中,13岁的女孩佳佳登上了勇气台;

向同学和家长公开表达自己的心声:“我每次被老师批评都会想哭,我觉得我是不是不够好,所以大家才不喜欢我。”



佳佳的妈妈是一位小学教师,在采访中表示,佳佳从小性格敏感,遇到一点批评就会哭个不停。

她尝试过安慰和鼓励,但效果并不明显,佳佳还是会因为小事情绪崩溃。

心理专家为佳佳设计了一套心理韧性训练方案,帮助她逐步提升抗挫能力。

妈妈开始教佳佳用语言表达情绪来源。



当佳佳因为数学老师的批评哭泣时,妈妈没有急着安慰,而是问她:“你现在感到难过,是因为老师的语气,还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没做好?”

佳佳说:“我觉得自己没做好,所以老师才会生气。”

妈妈告诉佳佳:“情绪是没有对错的,难过是很正常的,但我们要用更好的方法去面对它。

于是,当佳佳感到委屈时,妈妈会陪她用深呼吸的方式冷静下来,或者拿出日记本画出心中的感受。



在情绪平复后,妈妈引导佳佳思考如何改善。

佳佳说:“我可以问老师错在哪里,下次注意。”后来,她在课堂上主动请教问题,获得了老师的认可。

渐渐地,她不再轻易因批评而崩溃,而是能够积极面对问题。

几个月后,佳佳变得更自信更坚韧,再也不会因为一点小挫折而陷入情绪失控。



孩子的磨蹭、懒惰、玻璃心问题,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复杂。

停止催促,让孩子通过自然后果学会责任;教会他们情绪管理,提升抗挫能力,这些才是真正长远的教育之道。

育儿是一场修行,用智慧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试试这两招吧,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仅变得高效、自信,更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The End - 作者-苏十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