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正文
“跳花棚”俗称跳棚舞,源于“傩”,是一种民间迎神驱鬼庆丰收的歌舞,自明代从福建传入化州,一直流传至今。2011年,“跳花棚”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化州市将非遗文化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改进创新文明实践工作机制的重要抓手,深度挖掘“跳花棚”历史文化资源,围绕守正创新、队伍阵地以及活动开展,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 古老傩舞守正创新,传统非遗焕发活力
化州市化橘红博览馆“跳花棚”首场守正创新展演
鼓乐徐徐响起,“跳花棚”表演者头戴面具,身穿古袍服,手执道具,形象原始粗犷,踩着锣鼓节奏,时而高举锄头,时而挥舞钺斧,时而甩动沙刀,欢腾跳跃,载歌载舞,齐声喃唱,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2024年10月22日,“跳花棚”在化州市化橘红博览馆进行首场守正创新展演,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化州市化橘红博览馆“跳花棚”首场守正创新展演
此次守正创新展演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改进创新文明实践工作机制的要求,在继承“跳花棚”傩舞“原生态”文化的同时,紧跟时代特色,创新表演形式,让传统非遗艺术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打造具有传承与创新的非遗节目,使其更具可观性、艺术性,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传播要求。在编排上注重“跳花棚”傩舞的意境和形式,让肢体动作更丰满、更复杂、更具有可观性以及力量感,增添神秘感和仪式感;对原有单一的音乐节奏进行改编,使用更有对比性,变化大、节奏感强的节奏,融入唢呐、二胡、锣、鼓等古典乐器,保留音乐的古朴感;对傩面具、服装进行重新设计,与不同的演绎场景更加匹配,让表演更具鲜明特色,观众更能融情入境;设置表演剧情,分为“祈雨,开荒,祭土耕种,收获,庆丰收”五大篇章,情节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故事链,起转承合的剧情更具吸引力。
- 阵地建设同步发力,队伍培育薪火相传
化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市文化馆“跳花棚”非遗展示厅
为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非遗文化阵地建设,化州市以市文化馆为主阵地,先后建成化州市文化馆非遗展示厅和老、中、青、少等院校共8个传承基地,为“跳花棚”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和无限可能。依托高校资源,加强校地共建,开展保护研究和非遗传承培育工作。化州“跳花棚”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将“跳花棚”纳入学校教育课程,并在化州市河西街道中心幼儿园、化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院和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均设置“跳花棚”传承基地,化州市第三中学开设的《“跳花棚”在校园中的传承与研究》课题荣获2021年广东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奖。
国家级非遗项目“跳花棚”传承基地培训班
非遗传承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长期事业。目前全市非遗传承人共有6人,多年来,化州市高度重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才的培养工作,实施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为非遗传承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据悉,市文化馆正在筹备组建一支以“跳花棚”为核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将全面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质量。此外,定期举办“跳花棚”培训班,邀请传承人亲自授课,吸引众多民间艺术爱好者参与,为“跳花棚”长远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 非遗表演精彩纷呈,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传承人亲自带领市民跳起“跳花棚”创新广场舞
近年来,化州市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为契机,结合“我们的节日”、全民健身日等重大节庆及文化体育活动,累计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表演节目125场次。如春节期间,化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康景体育馆开展以“欢乐过春节 非遗进社区”为主题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的节日——端午节”活动中,“跳花棚”走进化州市民主路步行街,“跳花棚”一出场便吸引市民群众的目光,演员们用极富“原生态”的表演,展现农民庆丰收的喜庆热闹场景。2023年,化州市将“跳花棚”巧妙融入现代广场舞之中,举办“跳花棚”创编舞蹈“广场舞”巡回推广活动,覆盖化州城区及多个乡镇,共设立13个教学点,累计培训人数达到3500人次,有效推动全民健身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机结合,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心中。
“欢乐过春节 非遗进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接下来,化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继续依托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做好“跳花棚”非遗文化宣传推广工作,着力推动“跳花棚”与现代生活、文旅产业相融相生,学习借鉴潮汕打造“英歌舞”的成功经验,推出《跳花棚》巡游版、“跳花棚+有喜事封一坛化橘红”文旅体验活动等,为广大人民群众送上更丰富、更有营养的“文化精神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