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 图片来自网络

抗战时期,凡是拥有总司令头衔的,起码也是一个集团军的军事主官。

若换在平日,蒋系部队的将领们还不得为这个总司令的头衔打破了头?

可让人奇怪的是,在1938年11月末召开的南岳军事会议上,新组建的鲁苏游击战区竟然没有人愿意去当总司令。

这可是是个战区啊!

虽然鲁苏游击战区挂着个“游击”二字,在规格上比1~10战区要矮半格儿,军事主官的头衔也不是司令长官,而是总司令。

但这毕竟是一个总司令的职务啊。

而且,这个总司令比一般的集团军总司令还要高上半格,实际权力要比那些挂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集团军总司令的将领要大上很多。

难道那些平日里醉心于权力的蒋系将领们,突然之间都变得高风亮节起来了?

绝非如此!

出现这种情况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新组建的鲁苏游击战区,并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硬骨头”。

为什么说新组建的鲁苏游击战区是一块“硬骨头”呢?

这就得从蒋氏为何要组建鲁苏游击战区的目的说起了。

在徐州会战时期,游击战的威力就开始显现。

因此,在徐州会战结束后,武汉会战爆发前的这个时期,蒋氏就开始在部下寻找会打游击战的人。

可一番扒拉之后,蒋氏发现他部下的将领,要么对游击战嗤之以鼻,认为游击战不上台面儿,不屑于使用。

要么已经认识到了游击战的威力,可又不会打。

会打的人呢,仅有寥寥的几个,而且这几个人还曾经是红军叛将,比如孔荷宠、杨遇春。

于是乎,原本在投蒋后被边缘化的孔荷宠、杨遇春等人,立刻就受到了重用。

比如说杨遇春,先是被任命为19集团军游击副总指挥,后又被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要去指导游击作战。

可在武汉会战爆发后,正在赶往第3战区的杨遇春又被薛岳给拦了下来,任命杨遇春为刚成立的“江西省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率领江西省两个保安团3000余人在庐山打游击。

事后证明,杨遇春游击战确实打得不错,率领两个保安团在庐山与日军缠斗了近乎半年时间,让日军一筹莫展。

孔荷宠呢,则担任樊松甫湘鄂赣边区游击总指挥部下辖的一游击司令部司令,全盛时期下辖4个支队。

正是由于游击战在武汉会战中的表现,让蒋氏下定了要在冀察和鲁苏地区成立游击战区的决心,并为此还在南岳成立了游击战训练班。

虽然南岳游击战训练班给蒋系部队培养了一批游击战人才,但其精髓并没有被他们学去。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包括蒋氏在内的人虽然肯定了游击战存在的价值,但他们仍然固执的认为,游击战仍然是正规战的一种,而不是一种全新的战术。

武汉会战之后,包括蒋氏、白崇禧等人都认为,正规战已退居次要地位,游击战将成为主流战术,这也是蒋氏为何要组建冀察和鲁两个游击战区的原因。

蒋氏要组建鲁苏游击战区,要实现他的3个目标。

一是要在鲁南和苏北与八路军、新四军抗衡,以此削弱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以上地区的势力和影响力。

这就意味着,谁来当这个鲁苏游击战区的总司令,就要与八路军和新四军搞“摩擦”。

可这个“摩擦”是那么好搞的吗?

二是要整合鲁南和苏北地区的20万地方武装,统一这一地区的军政力量。

在这个地区,小的势力不算,大的势力往北有主政山东兼山东保安司令的沈鸿烈,往南有主政江苏且兼第24集团军副总司令的韩德勤。

沈鸿烈和韩德勤这两个人既手握兵权,又资历深厚,是那么容易整合的吗?

这两个人分别主政一省,当着逍遥的“土皇帝”,可突然空降下来一个“婆婆”。

他们能愿意?

三是要与日军作战。

游击战区其实就是敌后。

所谓敌后,就是在日军的后方。在这种地区,敌强我弱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稍有不慎就会被日军包围,其在战斗中所面临的压力要远高于其他战区。

这种地方,谁愿意去?

因此,当鲁苏游击战区组建后,各路大将竟然没有一个人愿意去。

而在这时,于学忠挺身而出:我去!



图片来自网络

“西安事变”后,由于张少帅护送蒋氏回南京被软禁,整个东北军掌握在王以哲和于学忠手中。

由于王以哲被东北军中一些人暗害,于学忠已经成为了东北军中不可或缺的顶梁柱人物。

抗战爆发后,东北军被拆散使用,这也是蒋氏对东北军分而治之的一个策略。

于学忠心知肚明,可又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东北军被东一块儿西一块儿的零散分配到各个战场与日军拼消耗,而且还得不到应有的荣誉和补充。

比如第67军,由华北调往淞沪战场后,在松江和苏州河与日军连番大战。

可在淞沪会战结束后,蒋氏对损失惨重的67军并未予以整补,反而撤编,战死疆场的军长也因未能寻到遗体而被人诬陷为投敌。

再比如第49军。

在淞沪会战时期损失惨重,其109师4个团长共有3人阵亡。

武汉会战前,刚刚补充完毕的109师就被一纸调令改隶第90军,给49军补充了一个118师和预9师。

看起来49军并没有吃亏,反而得了便宜,由一个下辖两个师的乙种军变成了下辖三个师的甲种军。

可这种便宜事儿怎么能落到东北军身上呢?

这其中的道道很深。

东北军其实是家大业大的。

由于入关后部队缩编,一个师的实力能顶得上一些杂牌部队的一个军。

尤其是轻重机关枪等重型装备更是远超杂牌部队,甚至连蒋氏的嫡系部队也望尘莫及。

之所以在武汉会战前把109师调到第90军,那是因为109师刚刚补充完毕,用的是49军在缩编后藏起来的装备。

就这样儿,109师白白便宜了胡宗南。

而118师呢?也未逃脱这个命运。

118师的师长张砚田曾经是东北军的团长出身,又曾经担任过冀东保安队第2总队长,就是在通县发动起义,活捉殷汝耕的那位。

可118师刚刚用49军藏起来的装备完成整编就被调到第79军了。

第79军是谁的部队?自然是陈诚“土木系”的部队了。

蒋氏就通过就用这种手段,把109师拨给了胡宗南,把118师拨给了陈诚。

至于留下来那个预9师,师长张言传则是“土木系”的干将,留给东北军的仅有一个105师了。

这桩桩件件,由不得于学忠不多想。

或者说,他想的根本就不多。

如果部队仍然在第3、5、9战区作战,那么他下辖的第51和57军,就将与67军和49军一个命运。

古语说得好,“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

既然无法在嫡系部队林立的战区获得生机,那何不跳出圈外另谋生路呢?

而在南岳军事会议上,蒋氏提出要在鲁苏地区组建游击战区就恰好给了于学忠一个机会。

当时,一共组建了两个游击战区,一个是华北的冀察游击战区,另一个则是苏鲁游击战区。

当时活跃在冀察游击战区的部队大多是老西北军,而活跃在鲁苏游击战区的大多是老东北军。比如沈鸿烈就是出自于东北军。

于学忠是老东北军中顶梁柱般的人物,而且职务、资历又够,他提出要到鲁苏游击战区,蒋氏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蒋氏这么痛快答应于学忠到鲁苏游击战区,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他想借着日本人之手来消排除异己。

而于学忠呢,自然也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尽可能地保留东北军,以便于在抗战胜利后,以此为本钱来换取张少帅能够被解除软禁。

果然,于学忠率51和57军到达鲁苏游击战区的区域后,就接到了来自于原东北军沈鸿烈部的挑战。

在抗战初期,于学忠就和沈鸿烈打过交道。但那时候二人合作得还不错。

一来,二人都出自于东北军,有袍泽之情;二来,当时于学忠率部进入山东是从华北撤下来的,到山东仅是暂避,跟沈鸿烈没有统属关系,甚至说还有很多需要仰仗沈鸿烈的地方。

而这一次,于学忠二次入鲁,却成了沈鸿烈的上司。

沈鸿烈在鲁中地区当“土皇帝”已经当习惯了,突然之间空降下来一个“婆婆”,自然对于学忠没有什么好脸色。

更重要的是,沈鸿烈对与八路军之间的“摩擦”很卖力气,而于学忠采取的是和八路军合作的态度,这自然就引起了沈鸿烈的警惕。因此,当于学忠率部到了鲁南后,沈鸿烈就不断的给予学忠找麻烦。

终于,在“鲁东行辕事件”中,于学忠和沈鸿烈闹翻了脸。

“鲁东行辕事件”的性质就是中统的卢斌和军统的厉文礼之间因为争夺利益而产生了争夺,厉文礼派人将卢斌杀了。

而卢斌和沈鸿烈有不错的私交,在得知厉文礼杀了卢斌后,沈鸿烈就电请上级免去厉文礼本兼各职。

可厉文礼仍然拥兵自重,不肯听命。

按照于学忠的意思,是先对事件进行弱化处理,先收编厉文礼为鲁苏战区挺进第2纵队司令,防止他投敌,然后再慢慢收拾他。

可于学忠的措施却让沈鸿烈的体面和权力受到了严重损伤,二人的矛盾开始凸显。

紧接着,于学忠又迎来了第2个挑战,那就是日军的疯狂进攻。

于学忠未到鲁苏游击战区之前,整个地区的军事能力处于均衡状态。

现在凭添了于学忠部的两个东北军,军事力量的对比失衡,日军是不会坐视于学忠在鲁苏游击战区坐大发展的,对鲁苏游击战区的进攻接连不断。

如在1942年8月19日,山东莒县唐王山战斗中,大批日伪军包围了于学忠总部。

在日伪军漫天盖地叫嚣“活捉于学忠”的呼喊声中,右臂、右腿已经被严重炸伤的于学忠毫不畏惧,在鼓励部下奋勇抗击之时,他拿出一颗金丸喊道:“万一冲不出去,我就吞金殉国!”

后来,在八路军的接应下,于学忠率部借道八路军控制的区域成功突围。

如在1943年5月底,张步云带领日寇夜袭鲁苏游击战区总部,战斗中于学忠两臂再受枪伤。

随着于学忠在鲁苏游击战区站稳了脚跟,沈鸿烈面临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沈鸿烈 图片来自网络

为了把于学忠撵走,沈鸿烈先是收买刺客,暗害于学忠。

可由于刺客投掷的手榴弾角度不好,只是炸死了于学忠的几个卫兵,于学忠幸免于难。

见暗害于学忠不果,沈鸿烈再出一计,他上报蒋氏,以于学忠对与八路军进行“摩擦”不卖力为由,请调嫡系部队进入鲁苏游击战区来接替于学忠。

见把于学忠派到鲁苏游击战区并未能实现自己的意图,反而让于学忠部有坐大的趋势,尤其是与八路军走得过近,是蒋氏无法接受的。

于是,蒋氏就动了换将的念头,把李仙洲的第92军调到鲁苏游击战区。

1943年7月,在蒋氏的多次催促下,于学忠不得不离开鲁苏游击战区。

按理来说,于学忠部撤退,是要等到李仙洲的第92军赶到,双方换防后才能动身的。

可于学忠也想得明白,你不是催着我撤退吗?那我就索性撤退给你看。

他趁着92军还未赶到之时,把防区让给了八路军,让李仙洲白跑了一趟。

蒋氏这么急着调于学忠离开鲁苏游击战区,在背后还有着汤恩伯的影子。

于学忠的鲁苏游击战区和汤恩伯的鲁苏皖豫边区相邻,汤恩伯一直惦记着想要收编东北军,以壮大自身的实力。

之前在他的努力下,原东北军骑2军军长何柱国投靠了汤恩伯。可汤恩伯想要收编于学忠的企图始终未能实现。

这一次,于学忠部离开了鲁苏游击战区,汤恩伯在蒋氏耳边吹风,让于学忠把部队撤到阜阳地区整补。

可不料,于学忠率部刚到阜阳,就接到了蒋氏的命令,鲁苏游击战区撤销,合并到汤恩伯的鲁苏皖豫边区,于学忠调回重庆担任军事研究院副院长,失去了军权。

此后,东北军再也没有了灵魂人物,等待他们的命运只能是任人宰割,被蒋氏予取予求。



汤恩伯 图片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