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底,反思、总结和复盘或许是每个成年人 to do list中的必备一项。

而为来年立下flag,同样是迎接新年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感。

说人生似乎太过宏大,但我们日积的跬步恰恰构筑了人生这宏大叙事的基底。

但至于路上遭遇了哪些、走向何种结局,一切还要看主角的“造化”,毕竟剧本是由自己书写的。

而之于人到中年的我,近年来越来越觉得,人生这场“戏”无非就是一道集合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做对算式的顺序,至关重要。

01 “加减乘除”构筑的人生

未成年时期,加法是主旋律。

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们的核心任务就是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既包含人与人的世界,也包含人与自然的世界,以此来获取我们对世界的基础认知和判断。

所以,好奇心是这一阶段自驱力的主要来源。那么对应的,保护好孩子的探索精神,而非知识灌输,是做加法的重点工作。这当然少不了家长的引导、鼓励以及节奏的把控。

幸福健康的童年可以让一个人的未来更有韧性和自信。而适度留白,则是保护孩子好奇心与求知欲的不二法则。

但显然,在内卷升级和升学压力之下,当下的孩子们很难有一个放空的周末。他们早早就被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和教辅习题填满,被焦虑的家长们裹挟前行。

到了青年阶段,乘法占据了人生算式的C位。

青年是人一生中精力最旺盛、牵绊最少、也是最自由的时期。

他们是整个社会的生力军,有着充足的试错成本和年龄优势;同时他们也没有被各种经济上和人情上的债务所绑架,可以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为“如履薄冰”的中年构筑护城河和资源池。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原始资本积累的阶段。二十多岁时的人生,上没有赡养父母的负担,下没有养儿育女的重任,大部分人也没有被房贷套牢。

经济上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时间上更是一抓一大把,事业上则是刚刚开始,没有沉没成本的压力。

所以,很多事情想到了一定要去做、去尝试、去学习,千万不要明日复明日。因为等到了成家立业有娃后,你会发现,家庭琐事会牵扯你极大的精力。

大家可以看看,如今在直播带货、知识付费、技术创新等新兴行业,干得风生水起、甚至实现财富自由的,都是年轻人。

他们正是最大化了乘数效应,在尚未被固化的新兴行业,将学识、技术及经验资源进行排列组合,创造出高收益。

人到中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应开始化繁为简,用减法为自己的生活构建安全边界。

我们先来看看大部分中年人的“基本盘”。

中年、中产、中层,可能是很多人80后的生存状态。

看似好像是生活优渥、积累了一些财富;但其实是上有老、下有小、后面还背着房贷。

看似好像在职场和行业里积累了一二十年的经验,建立了一些人脉和资源;但当时代的潮水退去,他们只能继续裸泳。

因为如果离开这个行业,沉没成本实在太高;再说也没有哪个新行业愿意接纳这些职场老炮,提前退休更是万万不可能。

所以,职场中的中年人是最“抗造”的,主打一个骂不还口,只求苟住。

这正是中年职场人的真实写照。

与此同时,被“乘法”榨干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中年人像年轻人一样爆肝、拼命了。

所以中年人只能开始做减法:减去无效社交、杜绝无用内耗,减少负债和杠杆率,集中精力和资源建立职业壁垒,同时挤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陪父母、陪伴侣。

最后,走到老年,除法成为这一阶段的“人生主线”。

披荆斩棘了一辈子,到了老年,人生也迎来了一次大扫除和大清仓。摒弃所有华而不实的人和事,更加专注于自己,享受安稳平实的老年生活。

02 老龄化构筑的“减法社会”

一个人的人生是如此,一个国家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呢?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实现了和平与稳定,政府鼓励生育以恢复和发展人口。

同时,医疗条件有所改善,婴儿死亡率下降,导致出生率大幅上升。这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首个生育高峰。



这一时期出生的人口在随后几十年中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并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经过短暂的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粮食短缺问题得到缓解,社会稳定下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上计划生育政策尚未全面实施,此后十年,我们又迎来了第二次生育高峰。

而这批1965年-1975年出生的一代,被称为中国的“婴儿潮”,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以上。



他们的青春所经历的正是改开后的中国,急速飞驰、弯道超车的40年。

大家不难看出,过去这40年,我们国家一直在做加法和乘法。GDP总量也从全球排名第11蹿升至全球第二。

这一方面与我们此前底子差、基础薄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的人口结构有关。

1978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年龄稍超21岁,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了38.8岁。



虽然,相较于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我们依旧年富力强。但毫无疑问,我们也确实从弱冠的20岁,步入到即将不惑的40岁,人生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经济的逆袭主要源于大量年轻廉价的劳动力,通过低端制造业为中国赚得了第一桶金,积累了走向繁荣的原始资本。

伴随着世代的更替和国民平均年龄逐步进入中老年,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国家也必然会跟着做减法,资产负债表扩大力度下降,经济增速也自然下降。

近两年,我国的新生儿出生数量已经从高峰时的超2000万,下降到了不足千万,几乎腰斩。同时,中国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



当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和少子化阶段后,通缩和低利率将成为常态。理由很简单,老年人除了医疗康养方面的需求,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力几乎为0。



无论是买房买车,还是教育旅游,老年人根本不需要。

如果一个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的借款需求会下降,自然利率将会持续下降,最终迫使政策性利率走低。

是不是跟我们现在的情况有几分相似。老年人为了养老和治病,会把劳碌一辈子赚到的辛苦钱都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所以消费的欲望和动机都不存在。

更要命的是,在深度老龄化这个阶段,央行不论如何降息,都无济于事,都难以激发借款需求。同时,通胀也因需求不足而持续走低,甚至进入通缩。

因为通常来讲,老年人的收入和收入预期不如年轻人,这是通缩的主要原因。

经合组织的养老金替代率(即养老金占工资的百分比)平均水平为58%。也就是说,跟工作时期相比,退休后的收入下降42%。

03 做好人生这道数学题

如今的中国,正在进入中度老龄化。

但中国当前的养老金替代率只有41%,国际劳工组织建议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这意味着中国老年人收入降幅超过一半。



同时,中国养老金的分布结构是极不均衡的。体制内养老金平均水平是城镇养老金的2倍,是城乡养老金的30倍。

在社会保障不足的情况下,每月拿着两三百元养老金的农村老人们是不可能有啥购买力的。

他们却是中国21.1%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

这也正是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之一。虽然养儿不一定能防老,但提前储蓄和防御性储蓄却可以。

好了,看到这里,无论是你正处于加减乘除的哪一个人生阶段,你当下面对的“基本面”都是相同的:

即由于社会保障不足、市场预期不足,中国在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后,居民开启大规模储蓄,投资需求、借款需求和消费需求随之大幅下降。

需求不足又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生育率下降、就业市场萎靡、内卷持续升级。

我想,理清了宏观大势,琢磨透了人生轨迹,下一步该怎么走,你自然就会少了些许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迷茫;多了几分看透世事、顺势而为的淡定。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盖伊·戴文坡在小说《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的扉页中写道:我们唯一的智慧是悲剧的,它总是到来得太晚,也只为迷失者所知。

愿大家都能在2025年保持思考、保持健康,做好自己人生的这道算术题。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格致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