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笔者来到乌蒙深处的牛栏江畔,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偏远乡镇——海拉镇。这里山峦重叠、沟壑纵横,耕地“悬挂”在半山腰上……


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海拉镇。陈伟摄

哪里有服务需求,哪里就有任劳任怨的烟草人。

海拉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种烟,烤烟是其主要农业产业,101户烟农2024年种植烟叶1830亩,交售烟叶4680担。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4位员工,足迹遍布海拉镇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只为第一时间满足当地烟农的服务需求。

陈荣忠是这个团队中最早来到海拉镇开展服务的烟草人,至今已24年。

“刚来的时候交通非常不方便,很多地方没有硬化公路,只有土路,骑着摩托车走一趟,身上的尘土能抖下‘两三斤’来。”回首往事,陈荣忠不胜唏嘘。

路虽难,陈荣忠从未退缩,每月雷打不动跑4次海拉,每次走访30多户。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硬化公路在海拉镇不断延展,通向了各个乡村,陈荣忠的交通工具也从摩托车换成了小汽车。路上的时间短了,陈荣忠服务的时间长了。

烟叶种植环节多、流程长,烟农、烟地更加分散。威宁县局(分公司)从1997年设置海拉收购点,派人常驻海拉服务烟农。

赵泽坤2008年到海拉收购点工作,一待就是17年,是团队中唯一一个本地人。

海拉镇有9个植烟村,种植条件艰苦,山高谷深、地形险峻,地块零落分散、石漠化严重,干旱更是常态……海拉以前叫“大鸦”,据说改名是因为长期干旱缺水,“海拉”在当地含深水塘之意,饱含着村民对水的渴望。

“容易遇到春旱,烟叶移栽的关键时期常常缺水。”赵泽坤告诉笔者。

为了解决烟农用水难题,赵泽坤积极帮助烟农申请行业补贴,发动他们修建小水窖,平时蓄水、急时用水。“有些年份实在存不下水,我们和单位的同事就会自掏腰包,去买水帮烟农移栽。”赵泽坤说。

处处为烟农着想,是海拉收购点的精神。

钱朝华、王益庆两人都来自贵阳,笔者第一眼见到他们的时候,差点将他们误认为当地的烟农。他们每年在烟地的时间比在收购点的时间要长得多,每年与烟农待在一起的时间也比陪家人的时间长得多。

到海拉镇工作以来,钱朝华与王益庆时刻将烟农的需求放在心上,生产期间马不停蹄,挨家挨户跑、一步一步教,干在田间地头。从育苗、移栽到田间管理、采收烘烤,每一个生产环节两人都会全程指导,在烟农微信群讲解答疑,在现场会、烟田示范带动,竭尽所能让烟农听得懂、学得会、做得成。


赵泽坤、钱朝华正在和90后“新烟农”唐乖才探讨总结种烟技术。陈伟摄

有了服务团队的守护,海拉镇的烟农们发展越来越好。

花果村烟农沈成维2024年种烟48亩,是全镇种烟面积最大的烟农,种烟已十余年。已是3个孩子父亲的沈成维在服务团队的指导下建新式烤房、用机械种地,成为村里知名的种烟能手。

唐乖才是新海村烟农,原本在外打工的他于2024年返乡与父母一起种了37亩烤烟。唐乖才爱动脑筋,经常琢磨一些更高效的编烟方式、采收方式,种烟种出了“新气象”。

谈起镇上的烟农,服务团队如数家珍。延绵高耸的群山,困不住劈峰断崖的牛栏江,更困不住为民服务的烟草人。一年又一年,他们奋进在路上。(吴清海、陶星吉、李青)

探访手记

再访海拉守望者

吴清海

这是笔者第二次采访驻守海拉镇的烟草人,采访更加深入,对他们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020年年中,笔者曾与驻守海拉镇的烟草人有过一次接触。当时,受各种因素影响,采访并不够深入,但他们的事迹深深印刻在笔者的脑海中。以《海拉守望者》为题,笔者把他们的故事写了出来。

如今,当笔者再次来到海拉,发现这里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

比如,沈成维家门前的土路,得益于烟叶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已变成了机耕道,虽然不宽,但足够行车。沈成维再也不用背着烤烟在山上攀爬,可以用车运送物资和烤烟了。

比如,当地的烟农中,多了一些年轻的面孔。像25岁的唐乖才,以前跟着父亲种烟时只觉得累,如今自己种烟后才发现种烟真的有赚头,“还蛮有意思的”。

服务的苦与乐,通过他们的描述更加生动起来。

过去,苦的多。高原雾多,下雨天常被迷雾困住;道路狭窄,悬崖边的小路让开车的人心惊胆战;水更缺乏,时不时就面临无水可用的窘境。

现在,乐更多。每年顺顺利利收完烤烟,他们高兴;烟农家家盖起了新房,他们高兴;听银行的人说海拉人的存款越来越多,他们也高兴。

探访途中,转过一座又一座山,赵泽坤在道路的一个宽阔处停下了车。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远眺,雄奇壮美的牛栏江大峡谷似在眼前。如同潺潺而流的牛栏江水,海拉烟草人服务的脚步也一直在路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