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蜂下目—姬蜂总科(下)

(3)寄生

全部种类都是寄生性的。幼虫期在寄主体内外取食,成虫期营自由生活,可飞翔或爬行寻找寄主。寄主主要是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毛翅目等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和蛹;少数是蜘蛛的成蛛、幼蛛或卵囊;还有一种寄生于伪蝎的卵囊。姬蜂绝大多数直接寄生于许多农林害虫,是一类重要的益虫。但也有少数种类寄生于他种姬蜂、茧蜂等而成为次寄生,或寄生于草蛉、食蚜蝇、蜘蛛等有益生物而带来害处。一般每个寄主上仅育出一头姬蜂(单寄生),也有育出多头的(聚寄生)。

膜翅目姬蜂科是棉田的重要寄生性天敌,种类繁多,体形由小型至大型,体色变化很大。我国棉田优势种有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Uchida)、螟蛉悬茧姬蜂[Charoυ s bicolor(Szepligeti)]、舞毒蛾黑瘤姬蜂[ Coccygomimus disparis(Viereck)]、野蚕黑瘤姬蜂[Coccygomimus luctuosus( Smith)]、广黑点瘤姬蜂(Xanthopimpla punctata Fabricius)、中国齿腿姬蜂(Pristomerus chinensis ashmead)和甘蓝夜蛾拟瘦姬蜂[Netelia ocellaris(Thomson)]等。姬蜂科全部为寄生性,绝大多数直接寄生于农林害虫,少数种类寄生于其他种的姬蜂、茧蜂等成为次寄生,或寄生于草蛉、食蚜蝇、蜘蛛等有益生物。姬蜂以幼虫在寄主体内外取食,成虫期可飞翔或爬行寻找寄主。寄主主要为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脉翅目、毛翅目等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和蛹,少数为蜘蛛的成蛛、幼蛛和卵囊。



(4)主要分布

分布很广,约40,000种。形状、颜色、大小各异,一般1.2公分(约0.5寸)长。北美洲最长的长针姬蜂属(Megarhyssa)达5公分。许多种的腹部细长而弯曲,像黄蜂,区别一般在于触角较长,节较多。产卵器通常比身体长。许多种的前翅有一黑点。寄生在蜘蛛以及多类昆虫上,尤其是鳞翅目(Lepidoptera,蝶、蛾)和其他膜翅目昆虫。

(5)种类

中国最常见的种类有广黑点瘤姬蜂、寄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棉大卷叶螟、棉小造桥虫、棉金刚钻、红铃虫、高粱条螟、甘蔗二点螟、甘蔗小卷蛾、玉米螟、粟穗螟、桑螟、荞麦毒蛾、马尾松毛虫以及橘黄绿凤蝶等;舞毒蛾黑瘤姬蜂,寄生赤松毛虫、马尾松毛虫,舞毒蛾、山楂粉蝶、天幕毛虫、柑橘凤蝶、菜粉蝶、樗蚕、蜓豹尺蠖、薄翅绢蝶、丝棉木金星尺蠖、丝绵木巢蛾、桑透翅蛾、枇杷黄毛虫、杨扇舟蛾、臭椿皮蛾、梨星毛虫、黄斑卷蛾、褐卷蛾、花棒毒蛾、茶蓑蛾、大蓑蛾等;螟蛉悬茧姬蜂,寄生于稻纵卷叶螟、显纹卷叶螟、稻螟蛉、粘虫、稻毛虫、条纹螟蛉、稻苞虫、直纹稻苞虫、棉铃虫、棉小造桥虫、苎麻夜蛾、鼎点金刚钻等;食蚜蝇姬蜂,寄生多种食蚜蝇蛹;地蚕大铗姬蜂,寄生于多种地老虎和甘蓝夜蛾。

(6)广黑点瘤姬蜂

广黑点瘤姬蜂(学名:Xanthopimpla punctata),为膜翅目、姬蜂总科、姬蜂科。

①形态特征

雌蜂:体长10-12毫米,黄色,具黑斑。复眼、单眼区、中胸盾片上横列3纹、翅基片下方、并胸腹节第1侧区1纹,腹部第1、3、5、7背板上各1对斑点,后足胫节基部、产卵器鞘均呈黑色。头短,横形,窄于胸宽。并胸腹节光滑,分区明显,中区近梯形,分脊在后角附近伸出。腹部1至6节背板近后缘有浅横沟,第3-6节横沟前多粗刻点。产卵器鞘长于腹长的1/2。

雄蜂:常在腹部第4或第6背板上也有一对黑斑,但较小。

②生活习性

寄主昆虫有棉小造桥虫、红铃虫、棉大卷叶螟、金钢钻、玉米螟、镶纹夜蛾 等,主要危害棉花、玉米等作物。 发生情况: 发生于2-10月间,对棉小造桥虫蛹寄生率达10%-70%,对稻苞虫达20-40%,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③分布

中国,朝鲜,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毛里求斯。

(7)舞毒蛾黑瘤姬蜂

舞毒蛾黑瘤姬蜂(学名:Coccygomimus disparis),是膜翅目姬蜂科黑瘤姬蜂属的一种昆虫。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是鳞翅目害虫的主要天敌。



①形态特征

体长9-18毫米。体黑色;触角梗节端部赤褐色;前、中足腿节、胫节及跗节、后足腿节赤黄色;翅基片黄色;翅脉及翅痣黑褐色,翅痣两端角黄色;产卵管褐色,鞘黑色。后头脊细而完全,额凹陷较深、平滑、复眼内缘近触角处稍凹陷、是本种的主要特征。中胸盾片稍隆起,密布刻点,无盾纵沟;并胸腹节刻点粗,中央基部有2条细脊。小翅室非正菱形,后小脉在中央上方曲折。腹部扁平,无柄;第2背板有自两侧角伸向中央的细脊;腹部各节背板被有刻点。但后缘光滑。产卵器伸出部分比腹长1/2稍短。

②地理分布

中国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贵州、西藏等地;国外的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8)螟蛉悬茧姬蜂

螟蛉悬茧姬蜂(学名:Charops bicolor)是膜翅目姬蜂科动物,头、胸部密布细毛及细纹。复眼肾形,在近触角处强度凹入,中胸盾片圆形,无盾纵沟;小盾片近方形,中央凹入。并胸腹节略呈三角形,后方显著向下倾斜,后端狭且伸至后足基节之间,表面有细隆线。

①形态特征

雌蜂体长8-10毫米。头、胸与腹部第2背板基半部的倒箭纹和后缘黑色,腹部其余与后足赤褐色,腹部腹面、触角第1、2节下面、前中足及翅基片黄色。前翅短,无小翅室。腹柄占柄节的3/4,后腹柄盘状并弯向上方。第2腹节以后显著侧扁,背板平滑有光泽。产卵器稍突出,短于腹部末2节背板长度之和。茧长6毫米,直径3毫米,质厚,圆筒形、两端略钝圆,灰色,上下有并列的黑色斑点、略似灯笼状。茧7-23毫米的长丝,系于植株上。茧圆筒形,长10毫米,直径2毫米,灰白色,外层有薄而稀疏的茧衣,内层致密。

②地理分布

陕西、辽宁、北京、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云南;朝鲜,日本,斯里兰卡。

(9)食蚜蝇姬蜂

食蚜蝇姬蜂(学名:Diplozon laetatorius),是多种食蚜蝇蛹的寄生天敌,单寄生,寄生率10.2%。雌虫体长5~6毫米。一年发生4~5代,食蚜蝇的幼虫和蛹。此蜂因寄生于食蚜蝇,故为一种重寄生蜂,是一种害虫。分布于全世界。



①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5~6毫米。头、胸部黑色;唇基、上颚(端齿褐色)、复眼内缘纵条、前胸后角、翅基片、中胸盾片两侧角、中胸侧蜂上缘、中胸后侧片上缘、小盾片及后盾片均黄色;触角鞭节黄褐色。足大体黄褐色;后足胫节基部及近端部黑褐色,其间黄色;后足跗节黑褐色。翅透明,翅脉及翅痣黄褐色。腹部第1背板后方或全部、第2、3节背板黄褐色,其余背板黑褐色。头、胸部具细刻点,触角短于体长,上颚3齿;盾纵沟仅在前方明显;并胸腹节刻点粗,自中央附近向后角有隆脊,端区内多脊纹。前翅无小翅室。腹部扁平,第1-3背板具粗刻点,近后缘有明显横沟;第1背板有自两侧角经中央再伸向后缘的脊2条,直至横沟,横沟内具等距的短纵脊,气门在近基部1/5处侧脊的下方;末端数节背板近于光滑,后缘不凹入;产卵器短,不露出腹部末端。

②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4~5代,于食蚜蝇蛹中化蛹越冬,次年4月下旬至5月发生成虫,产卵于食蚜蝇幼虫体内,孵化后吸食寄主体液,至食蚜蝇化蛹后,此蜂幼虫将寄主食尽,即在食蚜蝇蛹壳内化蛹,不久羽化而出。6月下旬至9月此蜂成虫均有发生,随寄主发生代数不同而异。此蜂因寄生于食蚜蝇,故为一种重寄生蜂,是一种害虫。在文登县南部发生较多。我国各地及国外均有分布。此蜂既是害虫,应意加以消灭,在采集食蚜蝇助迁时,可先将其放于养虫罩内,如有此蜂发生,可将其杀死,不可放出,仅将食蚜蝇放于果园。

生境:麦田、菜园、棉田。

寄主:食蚜蝇的幼虫和蛹。

③分布

广布全世界;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宁夏、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