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己之力,带火“牛蒡之乡”,大专水平,对山东发展而言,却属功臣。

毛主席高举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同时并举的发展战略,他用一生践行,一边劳动耕耘,一边文字输出,200万稿费,全无保留捐赠给中国农业大学。



生时竭力,死后才享“荣光”,安葬进八宝山革命公墓,以地为基,换了种方式,伴随新中国的成长。



“颠沛”

1930年,属非同寻常的年份。

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争夺,外患升级,内忧也不歇,军阀混战、国民党叛变革命,势力纠葛,遭殃的只会是普通百姓。



如此动荡下,姜春云降生在山东,其在日复一日中强壮,共产党也在疯狂“收割”,割的不是财,而是心,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能人志士选择加入共产党的队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在这一年正式形成。

彼时的姜春云不懂,他在襁褓中颠沛流离,吃了不少苦,跌跌撞撞长大,成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加革命工作。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也瓜分了“胜利”的果实,可这胜利,并非财,也非权,而是带领人民摆脱苦日子的责任,闷头就是干,追随毛主席的道路,将努力的中心,倾斜在了农业上。



工业富国保国,农业养国养民,第一枪,成功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再无“地主”,农业集体化成功实现,无比正确的决定,富起来的地,为“一五”期间在经济和文化建设方面的766.4亿(旧币)的支出,提供了主要力量。



土地强大的力量,让更多人看到了可为,姜春云在憋着一股劲,想做些什么,也真做上了。

回到山东工作后,大刀阔斧,搞一体化,搞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改革开放引进来的先进技术,全部投入进实践。



“如果米袋子、菜篮子抓不上去,农民收入不能增加,工业速度发展的再快,城市搞的再漂亮,也不能算合格”。

毛主席思想是导航,姜春云从来不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优先地位,效果很好,无数人的努力下,原定2000年实现全国粮食总产达1万亿斤的目标轻松实现!



“开花”

对一个真正考虑民生者而言,奉献从无止境,农业虽为工作首位,难点问题,姜春云也从未放弃。

水吃人于无形,即使是行船经验丰富的老船长,过巫山、奉节一段也实属胆战,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触礁沉船,下行也不轻松,三峡口水流湍急,漩涡也多,尤其洪水期,人站在船只,不动的情况,腿也会止不住发抖,只因惧怕。



水利问题,也属大事,针对水利建设的重难点问题,姜春云也主动出击,紧抓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汹涌中,自见能力真章。

有地方汹涌,有地方干旱,防患于未然,姜春云狠抓防洪、抗汛工作,部署及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当天灾真正将领,用努力,为民众树起强大之盾。



安全有了保障,责任也必须细分,生态文明建设,姜春云也没有落下,马路保洁、厕所改造、污染治理、绿化造林、能想到的,全部推进向优改,在其位,谋其职,姜春云的心,全扑在让人民过好日子上。



尤其贫困的,更是其“攻克”主目标,强调扶贫重在治本,何谓本?短期的钱财援助明显不是,更好的策略,是给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提供脱贫的出路。

丰县本属贫困,却靠牛蒡成功脱贫。



牛蒡原产虽在我国,但起初,种植效果并不好,经他国改良提升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重新引进种植,不过到了90年代,种植牛蒡的基地主要才有三个地区。



一个丰县、一个莱西再加一个苍山县,起步较晚,却找对了路子,走上了出口的路,拿下深加工的能力,富起来,只是早晚的事。



“缅怀”

第一批靠牛蒡种植致富的人说,最开始,没敢想土地里真能长出“金疙瘩”,只敢种两亩试一试,没曾想,收成后赚的钱,比种普通粮食多多了。

尝到了甜头,自然就会扩大种植规模,不少人就此尝到了第一桶金,而在1997年的时候,已是副总理的姜春云,还曾亲去丰县视察,留下了“牛蒡之乡”四个大字。



各方面都可见努力,文字输出上,姜春云也从不吝啬,成功的经验跃然纸上,传播出去,能帮到更多的地区。



有输出,就有钱赚,工作经验换来的钱,不敢动,也没想着动,攒到一笔可观的数字后,在2016年的10月,在86岁的高龄,将200万元稿费全部捐给了中国农业大学,当做“春雨教育基金”。

国家的未来,在青年一代,解释原因,一直想为中国农大做点什么,是个知感恩的人,出生在莱西,2017年,又自掏腰包,为莱希市区捐赠了近3000册图书。

知恩图报者,人总不差,奋斗一生,结束在2021年的8月28日,享年92岁,属高寿,心中仍伤。



籍籍无名至副总理高职,伴随着的,是真真切切将民众放在心上,一生都在为民生保驾护航,工作成就遍地开花,繁荣的新时代,于姜春云而言,无疑是最好的报答。

江山人有人才,各领风骚数百,更好的新中国,永远等在未来,前人之托举,这份恩情,自然永不会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