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问朱时茂:“你最烦恼的一件事是什么?”朱时茂说:“回父母家最烦恼,每次回家,兄弟姐妹的孩子我永远都分不清楚。”

1984年的春节,两个年轻的男演员准备了一个从生活中取材的小节目,他们将自己在拍戏片场发生的趣事搬上了舞台,表演给全国观众看。

然而,让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个作品,竟然让他们的名字成为了春晚舞台上的标志性存在,也让这个叫做《吃面条》的作品成为了经典。

直到现在,当人们提到春晚,还会想起来当年两个青涩小伙子的出色表演,他们正是陈佩斯和朱时茂。

登上春晚的那些作品中,观众们印象更加深刻的往往都是个性鲜明,耍宝滑稽的陈佩斯,他每次饰演的小人物都入木三分,可气中还有一丝可爱。

相比之下,朱时茂的存在都比较正派,这也让“浓眉大眼”的朱时茂成为了不少女观众心目中的“大众情人”。

实际上,早在登上春晚以前,朱时茂就已经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实力演员了,春晚的舞台只是给了他一个转型的机会。

朱时茂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大家庭当中,在那个贫苦的年代里,家中孩子多意味着劳动力充足,能赚更多口粮,所以多人口家庭随处可见,他们家也不例外。

在没有计划生育限制的情况下,有些家庭往往是十来个兄弟姐妹,生活中更是热热闹闹。

朱时茂就有九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六,处于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和其他调皮捣蛋的弟弟妹妹相比,他从小就十分乖巧懂事。

兄弟姐妹多固然是一件好事,不光家里热闹,大家之间也能有个帮衬,减轻父母的压力。



但是对于他来说,兄弟姐妹太多了,有时候也会让自己有些“头疼”。

就比如说每次回家,其他兄弟姐妹的孩子全部围上来,他几乎分不清哪个是哪个,虽然嘴上应着,心里头早就搞迷糊了。

这也不能怪他记性不好,主要是他十六岁的时候就离家当兵,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外打拼工作,回家的次数不多,对这些孩子没什么印象。

更别说那些年龄尚小的孩子,在他离家之后才出生,自己连抱都没有抱过,自然很难记得。

其实,就连母亲都很难分清围在自己跟前的小娃娃们叫什么名字,还要听他们叫自己“姥姥”还是“奶奶”,才能够判断出来是谁家的孩子。

这样的情况也很正常,除去朱时茂这一代,下一代每家都是两三个孩子,二三十个人,随着人口增加,家人们每次团聚都像是一次“大点兵”。

不过,能够养育十个孩子,也足以见得朱时茂母亲的艰辛和伟大。

父亲去世之后,家中养育孩子的重担全部都压到了母亲一个人的身上,她不仅要操持家中的事务,还要下地干活,白天夜晚都没时间休息。

好在,母亲是一个坚韧的人,虽然家中的条件不好,但是她也尽力将孩子们一个个给拉扯大了。

小时候他不懂得生活背后的不易,直到长大自己体会到了养育儿女的麻烦,才理解了母亲的伟大,如今的他,再看着这热闹的一大家子,心中只感到更加温暖。

资料来源:朱时茂的快乐生活——《非常静距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