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媒体披露,军事研究员威廉·施莱佛在社交平台上撰文指出,若北约与中俄两国陷入常规战争,那么在短短一个月内,北约将面临导弹库存告罄、上百架先进战机及数十艘大型舰艇的损失。这种军事损失将迫使北约在至少10年内陷入非军事化的困境。
一旦北约与中俄开战,且不涉及核武器,北约将在一个月内遭受重大打击,并在接下来的10年内保持弱势。他预计北约将耗尽导弹储备,海空军力量将遭受毁灭性打击。在现代战争中,导弹的枯竭往往意味着战局的逆转。




首先,军事预想将冲突局限于常规战争,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现实中却难以实现。北约与中俄的潜在冲突牵涉到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均为核武器拥有国。双方的冲突可能导致联合国机制的崩溃,核武器使用将成为遏制失败的最后防线。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中俄,以及对美、英、法主导的北约体系,甚至对印度、巴基斯坦、以色列、朝鲜等非正式拥核国家亦是如此。
其次,北约正加速扩军并进入战争状态。施莱佛的言论实际上揭示了两个战略考量:一方面,面对与中俄常规战争的巨大损失,北约需要构建明确的军事防线以避免冲突失控;另一方面,北约常规军力的不足促使成员国增加军费,以备未来可能的中俄冲突。在美国的推动下,北约各国正被迫提高军事支出,目前已有26个成员国的军费达到了GDP的2%。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化和欧洲冷战态势的重启,北约正努力在下一届峰会上设定2030年前军事支出达到GDP 3%的目标。特朗普政府甚至提出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事支出提升至GDP的5%。而所谓的“中俄朝伊威胁论”,则成为推动北约扩军的舆论工具。




最后,中国的实体工业产能及全球布局为世界带来了相对平衡的态势。乌克兰危机背后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的反击,而中国则通过扩大工业产能和地缘布局,稳步推进战略空间的构建。北约的战争威胁难以触及中国周边,反而更多地逼近美国的大洋防线。
《新闻周刊》指出,北约军事工业所需的12种关键原材料中,中国掌控了7种。北约与中国“脱钩”的尝试至今未能成功,而随着中国新型装备如六代机、机械狗、电磁弹射航母、两栖攻击舰的亮相,北约与中国进行常规战争的设想愈发显得不切实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