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同受季风吹拂。早在万年之前,百越先民便浮泛江海、穿越惊涛骇浪,以片叶舟楫连接起中国与东盟的广阔山海。
近日,“季风的歌——中国—东盟乐器文化展”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简称“广西博物馆”)开展,共展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各类民族乐器133件(套)。“展览直观展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独特的传统乐器、风俗人情及其渊源关系,希望通过音乐文化构建起一座中国与东盟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广西博物馆党委副书记唐剑玲说。
展览现场 莫曲 摄
作为广西博物馆推出的跨年特展,本次展览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业委员会指导,广西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博物馆、云南师范大学、广西艺术学院、湖北省博物馆共同主办,以乐器为纽带,共分为“林籁金韵——风与情的唱和”“乐行伦清——心与音的交融”“山高水长——歌与诗的回响”3个单元。
中国与东盟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为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动植物、矿产资源,人们充分利用自然的馈赠,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特色乐器,演绎风与情的唱和。走进展厅,种类繁多、造型各异的民族乐器让人眼前一亮,别样风情扑面而来。其中,有壮族八音、傣族象脚鼓、佤族斯喽等中国民族乐器,也有缅甸船型竹排琴、印度尼西亚肯当鼓、马来西亚萨佩、泰国围锣等东南亚民族乐器,展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独特的传统乐器及风俗人情。这既是一场乐器的盛宴,也是了解中国与东盟文化交流的窗口。
泰国乐器围锣 广西博物馆供图
“这件乐器真的太萌了,就像一个长着眼睛和嘴巴的洋葱头。可以想象,演奏它的人应该是特别有趣的艺术家,它的声音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南宁乐迷蒋丹丹被展柜里的佤族乐器斯喽深深吸引。斯喽主要流行于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在当地佤语中,“斯喽”意为心脏。究竟它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蒋丹丹用手机扫描展品标示牌上的二维码,一段佤族民间艺人用斯喽吹奏的乐曲缓缓流淌出来,低沉伤感的音色充满沧桑。“这个乐器的表现力很强,很有感染力,直抵人心,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多彩文化之美。”蒋丹丹说。
佤族乐器斯喽 莫曲 摄
中国和东盟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缅甸传统乐器围鼓的音调、响度丰富,可以通过鼓声音色的各种变化,从而演奏出各种动人的音乐;印度尼西亚精美的传统乐器安格隆,通过错落有致的竹质敲击乐器能编织出动听的旋律;造型独特的柬埔寨传统乐器弯琴,能演绎出悠扬婉转、如泣如诉的动人音乐……“每一种乐器都如同一本生动的文化交流史书,等待着人们去解读,而中国人民无疑是最易读懂它们的群体之一。”唐剑玲说。
在展览期间举办的专家导赏活动中,广西艺术学院的印度尼西亚籍外教仁迪为观众悉心讲解东盟各国乐器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当广西艺术学院的师生演奏起这些乐器时,仿若带着观众穿越到东南亚丛林,感受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活力与奔放。“缅甸围鼓非常漂亮,每一件都是了不起的艺术品。这次展览让我欣赏到众多平日见不到的东盟国家传统乐器,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特色,收获满满。”观众莫黄茵说。
“音乐无国界,我希望更多中国人能感受到印度尼西亚甘美兰的美,让甘美兰成为印度尼西亚和中国艺术交流的桥梁。”仁迪告诉记者,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在日常教学中,他尝试将甘美兰与中国传统音乐表演形式相结合,创作的作品深受学生和观众喜爱。
“中国与东盟国家虽然文化背景各异,但彼此之间存在丰富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尤其是在音乐领域,许多乐器都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敬与礼赞,拥有相似的情感共鸣。”唐剑玲说,希望此次展览能让观众感受到音乐跨越山海、触动心弦的力量,体会到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作者:宾阳、莫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