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国有很多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



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尽管这其中很多都是古人虚构出来的。

却也体现出古代人在面对灾难时相信人定胜天的力量。

不过一些神话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这其中的代表就是“大禹治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相信这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大多数史学家也对此深信不疑。



不过西方的历史学家却质疑大禹治水的真实性,因为大禹治水这么大的工程,却很少有遗址存在。

那么他们的质疑是否正确呢?

大禹治水历史故事



大禹治水的故事最早记录于《孟子》中,根据记载尧帝在位时洪水频发,很多百姓都被迫流离失所。

尧为了百姓免遭洪水侵袭,任命禹的父亲鲧来负责全天下的治水工作。

鲧在治水时只会使用加高堤坝的方式来阻挡洪水。

可结果却让人非常失望,前后忙活了9年时间都未能消灭水患,于是尧以治水不力将鲧处死。



等到舜上位后,他将治水的重任交给了子承父业的大禹,希望他能消除水患、拯救黎民百姓。

大禹充分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经验,认为洪水靠堵是无法解决的,疏通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才是解决之道。

在确定了治水方案后,他就带领着百姓们一起开山挖河;

期间三次路过家门都未曾进入,甚至已经听到了儿子的哭声,也只是对着家里深深鞠上一躬就离开了。



他用了整整十三年时间,将全国各地的河道全都疏通了一遍,自此之后洪水就只能沿着江河流入大海,无法再危害百姓。

凭借着治水立下的巨大功劳,大禹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舜帝也通过禅让的方式让他成为了领袖。

大禹由此建立了夏朝,并根据自己在治水时的实地考察经验将全国分为了九州,因此我国的一个代称就是九州。



这个历史故事在我国的很多史书中都有记载,尤其是《史纪》中对夏朝的记载总共只有4000字左右,其中有3000多字都是在写大禹治水。

此外根据历史学家的考察发现,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包括我国大陆在内的东亚地区出现过两次非常明显的冷干气候突变情况,干旱和洪水等极端情况频发。



地质学家吴庆龙团队则在甘青交界的积石峡,发现了公元前1920年前后大地震诱发堰塞湖的证据。

这也证明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确存在着大规模的洪灾。

但让人感到奇怪的是,尽管洪水的证据被找到,但是古籍中提到大禹留下的那些地方并非人力形成。

例如黄河砥柱经过考察完全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为什么大禹治水如此大的工程,却始终找不到任何考古痕迹呢?

俄罗斯学者提出新思路



俄罗斯学者Olga Gorodetskaya(中文名郭静云)对中国上古文明非常痴迷。

而她针对大禹治水进行了多年详细地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关于大禹治水的全新思路。

她认为大禹治水之地并不在黄河流域,而是在长江中游地区。

她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黄河的中上游地区大多数地区都是山地河流,因此水患并不严重。



黄河下游地区虽有严重的水患,但当时的治水能力、经验和水患规模并不成正比。

相比之下水患同样严重的长江中游地区,似乎更加符合大禹治水的所在地,毕竟这里有着中国最早的城市遗址和水利工程。

郭教授的观点有着严谨的科学依据。

首先来说,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就在距今5300年的浙江良渚古城,而我国发现最早的古城则是在湖南的城头山遗址。



再加上大禹所处的时代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这时北方地区都还处于部落征伐时代,每个部落人数都只有几千至万人不等,很难组织起治水这样庞大的工程。

相比之下南方则已经呈现出了高度集中的石家河文化[1]。

不同城邦之间没有呈现出军事对抗色彩,更像是一个大的共同体。

相较于北方地区的混乱,长江地区的社会形态明显具备了从事大规模治水工程的先决条件,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



但她的说法却也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经过一些学者的考证,石家河文化属于三苗族群,而这又与史书记载的“禹伐三苗”相悖,因此也是说不通的。

在郭教授提出的思路被质疑后,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说法。

甚至有人提出大禹治理的是尼罗河,因为按照古籍记载的洪水浑浊程度,尼罗河更符合要求。

同时也有人提出了大禹治水很可能不是长江、黄河这样的大江大河,而是一些小河流。



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当时的人力、物力都非常匮乏,尽管大禹耗费了整整13年时间,却基本无法完成对这些大河的治理工作。

甚至有人提出,大禹治理的很可能是河南辉县的共水河,这里是黄河转折地区,而且还是平原地带,易引发水患。

再加上许多史书中提出洪水被称为“共水为患”,因此大禹治理的很可能是共水河。



以上说法都是一些专家学者的推测,还未找到实质性的证据。

但近几年来另一个说法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认可。

大禹治的是洪水形成的堰塞湖?



在讨论大禹治水问题时,不应该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禹治水发生的位置,必须是人口稠密地区,因此长江中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更为符合要求。

再加上“禹伐三苗”等史书的佐证,因此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可能性显然更大。

《淮南子.齐俗训》说“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



由此可见,大禹时期的洪水,是因为连绵不断下大雨导致的洪涝灾害,百姓们不得不躲到高地逃避,等洪水结束后再回到平地生活。而这些高地也被称为“丘”或“墟”。

这也就意味着,这里虽然没有大的山脉来阻挡洪水,但因地势低洼土地肥沃,符合先民们的生存选择,即便经常遭遇洪水,他们也愿意留下。

符合这些条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就是如今的豫东和鲁西南地区,也就是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中的兖州。



更何况豫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很多地方都以丘命名,如“商丘”、“陶丘”。

此外豫东、鲁西以及皖西等地方也会称这些高地为孤堆,山东菏泽等地的孤堆数量就高达156个。[2]

这样一来,大禹治水的真相就基本明了,治理的就是洪水过后平地上留下的堰塞湖,他带领百姓通过开挖沟渠的方法将这些积水排泄出去。



这样的工程量也更符合当时的生产工具和物力,毕竟只有骨制、石制以及少许青铜器工具,在平原地区开挖一些大的排水渠,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而开挖的这些沟渠很容易就被地质活动而改变,这也是为何人们很少发现大禹治水留下遗址的原因。

至于为何如今人们都认为他治理的是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这也离不开后世人对大禹不断的封神和拔高。



毕竟国人都存在对崇拜的人盲目拔高的习惯,经过后代的口口相传,大禹的功绩也从开挖沟渠变成了治理大江大河,他个人更是被封为神。

参考资料:

[1]夏是哪国王朝——历史英雄大禹的文化属性暨原乡,郭静云、郭立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21,43(03);

[2]考古发现与大禹治水真相;侯仰军.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3月第2期

  • 原创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