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南下巡视,在武汉接见了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上将。在闲聊中,两人谈到了洪学智的情况后,毛主席便随口问道:“洪学智去哪了?好久没见到他。”韩先楚告诉主席,他也很久没见到洪学智了,听说他在吉林。

毛主席接着说道:“转告洪学智,庐山会议他只是认识问题,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他在工作上是有成绩的,还是做得不错的,还是可以做些工作的嘛。”之后,洪学智在吉林听到了主席的这一番话之后,非常激动,让韩先楚转告毛主席,自己在吉林工作的很好,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为何毛主席会突然对洪学智做出这样的评价呢,洪学智在吉林又是做了一些怎样的工作呢?



彭德怀、洪学智(右一)陪同毛泽东审查新式军服样品

戎马一生后的逆境

洪学智的一生,身经百战,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1913年2月2日,洪学智出生在河南商城县汤家汇(今安徽金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因为少年时期父母就双亡了,所以洪学智从小就生活得非常艰难,他放过牛,养过蚕,做过工。

一直到他16岁那年,洪学智毅然选择参加红军,由此便开始了他戎马一生的革命战争生涯。因为不怕牺牲,敢打敢冲,19岁时,洪学智就担任了重机枪连的连长。此后每次遇到险恶战斗的时候,他都冲锋在前。洪学智后来写道:“我的想法很简单: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了,只要没被打死,就继续与敌人拼命!”

在一次战斗中,洪学智身负重伤,大家都以为他牺牲了。结果等他伤势好转,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长征过草地的时候,一次洪学智得了伤寒,生命垂危,部队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开了一处药方子后,却发现缺几味重要的药材。战士们漫山遍野地去找终于找到了,最后洪学智也再一次活了过来。

抗战时期,洪学智担任过八路军的团长,后来又是新四军3师的副师长兼参谋长;解放战争中,他调到东北野战军,参与指挥了东北全境的战斗;之后又一路南下,顺利解放了海南岛;甚至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也是紧急受命,成为彭德怀的得力助手以及军队后勤保障的最高指挥官。

洪学智不仅仅是一个功勋卓著的高级将领,他也是一名多谋善断、有胆有识的全才。在朝鲜战场上,他率领部队建立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为夺取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这一创造性的后勤指挥,得到了中央许多领导的称赞。



廖仲恺夫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女士,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一直都对前线的情况十分关注。在得知洪学智在战场上战功卓著,同时又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革命家的时候,何香凝的内心非常兴奋,随即为他作画一幅《富贵长寿图》,以嘉勉他对抗美援朝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42岁的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之一。但是得到军衔之后的洪学智,依旧以一颗坦荡的心来继续生活和工作,并且他觉得,自己和那些战争中牺牲的战士们比起来是幸运的,所以今后要为人民去做更多有益的事

晚年的洪学智在回忆起自己这一段革命生涯时,内心依然很激动,他说:“从战争中活下来的,都是大难不死,而从四方面军活下来的,更是死里逃生。……我十几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在20多年的战斗岁月里,哪一天不是在同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哪一天不是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我们进行了几十年的战争,不正是为了要换来今天的和平吗?”

在长期的革命生涯当中,洪学智除了在战场上多次“九死一生”之外,也经历过许多艰难的处境和委屈。

第一次是在抗战时期,1937年6月,洪学智参加红军抗日军政大学高级班学习,期间在和大家讨论张国焘的时候,因为不同意一些人比较极端的看法,于是就说道:“张国焘有功有过,还是做了一些好事的。”结果这句话就被一些人反映了上去。

在当时这样的环境下,许世友找来了洪国志等人,商议准备重新拉部队回大别山。就在他们准备出发的时候,事情泄露了出去,随即一行人便被关押了起来。后来在毛泽东的干预下,他们才被释放了出来。



建国后,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洪学智因为仗义执言,说了几句公道话后,便遭到了降职。10月,他从中央军委委员一下子调任到了吉林,做省农机厅的厅长。尽管是降了职,但是洪学智却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灰心丧气,不再认真工作。

面对这样的决定,洪学智反而觉得,只要有工作干,能为党和人民继续做事情,别无所求。后来在总结这一段时期的心境时,他写道: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坚信真理,坚持。原则,秉公直言……

吉林虽然是一个产粮食的大省,但农业机械化程度却很低,作为省农机厅厅长,洪学智便开始帮助全省各县建设农机厂。因为没有收割机,他就组织从德国引进一台最先进的样品,然后在厂里仿制。

那段期间,洪学智吃住都在厂里,和工人、技术人员们一起拆解机器分析,经过无数次的攻克,终于制造出了一台国产的大型联合收割机。

经过几年的努力,吉林省农业机械生产能力和水平都有了很明显的提升,农业机械不仅能满足本省的需要,还能有不少的产品销往其他省市,受到了吉林省委和国家农业部的高度评价。

渐渐地,洪学智从内心爱上了这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在这里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和工人、农民们也都慢慢结下了深厚的友情。更让他欣慰的是,能够看到一个个新工厂建成,一件件新产品生产出来,让洪学智能够感觉到,自己并没有在这里虚度光阴。

伟人的五次过问

洪学智对黑土地是有很深的感情的。解放战争时期,他就南征北战辗转于此,抗美援朝时他又前后方往返于此。“我再次来到这片土地上,是作为一个建设者而来。”后来在回忆时他曾说道。

在这里,洪学智尽管和大家都相处得很开心,但他的内心还是凄楚的。一天,一位省里领导带来的话,一下子让他倍感欣慰了很多。领导告诉他,毛主席向韩先楚发问:“很长时间都没有见到洪学智了,他去哪里了?”韩先楚回答说:“我也很长时间没见到他了,听说他在吉林。”毛主席说:“见到洪学智转告他,庐山会议他只是个认识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1966年8月,身为候补中央委员的洪学智到北京开会,韩先楚把毛主席过问他的话再次直接转告给了他。洪学智很坦然地说道:“请你们转告毛主席,我在吉林很好,学到了许多东西。”

这是毛主席第四次过问洪学智的近况,此前还有三次,之后还有一次,足以见伟人心中洪学智的真实分量和对他的心底情感。

第一次过问,也是洪学智和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 就是1937年3月,洪学智说出的关于张国焘的事。当时因为“逃跑未遂”这一罪名,洪学智、许世友等人分别被判处了有期徒刑6个月到1年半。

9月时,一天毛泽东只带了一名秘书前来看望他们,关切地询问了大家的身体和生活情况后,就问道:“你们有什么要求没有?”一开始大家都没有作声。毛泽东便又问了一遍:“过去他们(指审查人员)讲的那些话,不代表中央,只代表他们个人。你们想出去工作吗?”大家依旧没有作声。

毛泽东想了想见状,想了想说:“如果你们想出去工作,马上就可以在边区分配工作。”就在这时候,洪学智先开口了,他说如果可能的话,自己希望继续学习。随后,陆续几人也提出要继续学习的要求。

毛泽东听到大家的回答,便说:“要学习,这一期不行了,马上要毕业,你们就得等下一期了。”此时大家都接了话,说:“等下一期也可以。”毛泽东说:“下一期也很快,那你们就等下一期吧!”讲了这些话以后,毛泽东就走了。

这是洪学智第一次与毛泽东见面的情景,几十年后,洪学智回忆起这个场景后说:“毛主席对我们这些干部很关心,很信任。后来毛主席不仅很快为我们平了反,而且对许世友一直非常信任。实践证明这些人是革命的,而且这些人在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期间,都是战将,独当一面。”



第二次过问,是在1945年。1939年1月,抗大第五期开学时,洪学智担任了第三大队副大队长。在抗战时,洪学智率第三大队学员随抗大总校,奔赴太行山前线,先后参加了几次大型的战役。

后来洪学智担任了抗大第五分校的副校长,在陈毅校长的带领下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干部。1941年至1945年期间,洪学智又任司令员、参谋长,指挥了多场战争,扭转了不利的局势,巩固了苏北抗日根据地,并且解放了淮安。

1945年10月,洪学智率领部队途径山东临沂的时候,被陈毅单独找了过去,对他说:“这次在延安,毛主席还委托我同你谈一次话,毛主席对你很关心。”洪学智心头一热,没想到自己已经离开延安6年了,主席竟还惦记着自己!

陈毅接着说:“毛主席让我问你一下,你对现在的工作职务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毛主席说,可以考虑另作安排,而且马上就可以安排。”洪学智考虑到工作一直很顺利,而且黄克诚师长的身体不好,很需要自己协助,便对陈毅说:“几年来,我对三师部队也有了感情,我愿意继续在三师工作,职务高低都不会计较。”

第三次毛主席对他的过问,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之后。1953年回国后,洪学智去到了南京军事学院开始学习。第二年学校放寒假时,洪学智回到了北京,随即就被黄克诚找了过去。老首长通知他停止学习,马上到总后工作。

洪学智难以割舍军事工作的情结,后来不知怎么让毛泽东知道了。1954年,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问洪学智:“洪学智,我听说你不愿做后勤工作?”“是的,主席,毕竟我一直是做军事工作的。”

“那在朝鲜战争的时候,你怎么又做后勤工作了?”“因为那是主席下的命令啊。”毛泽东哈哈大笑:“原来你怕命令啊!”尽管不能如自己所愿,但洪学智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平时期的军队后勤的建设当中。 1955年,洪学智被授予上将军衔,次年12月任总后勤部部长、党委书记。

最后一次过问,则是在洪学智变成一位真正的劳动者的时期。



亲近群众,菩萨心肠

1970年9月,因为当时的特殊环境,洪学智被送到了内蒙古一个农场进行劳动。刚到农场时,洪学智和浙江知青孙炎锋安排在一间土瓦房住。洪学智与孙炎锋同睡一个土炕上,平时在集体食堂就餐,他也没什么将军的架子,每次都是自己拎着小饭盒到食堂打饭。大家都很喜欢他,还亲切地叫他“老洪头”。

刚到时,洪学智还没有被分配具体的工作,但因为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一直保持着老红军的作风,于是便自觉承担起清扫军管会大院的任务。每天洪学智早早地起了床,锻炼一阵之后,就拿起扫帚开始清扫院子里的垃圾。见洪学智如此积极主动,军管会不久给他分配了工作,让他去养猪。

洪学智当时已经60岁了,但身体依旧很健壮,还经常和年轻人比试扛粮食。洪学智后来回忆说:“当时我被安排在加工连,喂猪、喂鸡、磨豆腐、磨面粉等等,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得干。那时,我已接近 60 了,可我身体好,个头大,一二百斤的粮食袋子我还能扛得动。”

在洪学智的认真工作下,这些被圈养起来的猪都长得越来越肥壮,让军管会的头目们都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除了不管对待什么工作都非常认真之外,洪学智也经常大胆出面为百姓们说话。一次晚饭后,洪学智和孙炎锋一起散步。走到一块玉米地时,他们发现农场护青人员正在追赶一群拾玉米的老乡。洪学智便问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孙炎锋说:“农场专门组织了护青人员,不让附近的老乡捡拾丢弃在地里的玉米。”洪学智一听,断然说:“这个规定不行,我得找军管会说说去。”孙炎锋立即劝他不要多管闲事,以免给自己找来是非,结果洪学智却说:“那不行。我不信合情合理搞不过无情无理!”



回去路上,他们碰巧看到军管会主任出来散步,于是洪学智便走过去对他严肃地说:“这块地已经收完了,还剩下那么多玉米在地里不是白白浪费了吗?为什么老乡们拾点就要赶他们?这里的老乡连粗粮都吃不饱,你是个军人,别忘了军人的生命线是保护人民,为人民服务!”

洪学智这一番话说完,没过多久,农场就放宽了拾玉米的这一个政策。消息传开后,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由衷地说:“洪将军是个好人啊,敢为咱们农民说话。”

1970年的一个冬天,傍晚时分,有位老汉带着14岁的女儿急匆匆地顶风冒雪从洪学智的房间经过,小女孩背着书包,穿着单薄的外套,在大雪中瑟瑟发抖。洪学智恰巧看到后,急忙喊住这对父女,接着去屋子里找来了他的妻子张文的一件呢子大衣。

洪学智亲手给女孩子穿上了大衣,并对她说:“你每天上学来回好几里地,这件衣服就给你挡挡风吧。你要好好学习,做个毛主席的好学生。”当时这件大衣,算是一件珍贵的奢侈品了。

在农场劳动期间,洪学智虽然没有任何职务,但工资一直都没有停发。他是六级工资,别说在农场,在吉林省也是最高的。当时多数人家的日子都过得很艰难,像洪学智这样拿六级工资的,算是“富人”了。

农场没什么可买的,所以每个月洪学智的工资都能剩下很多,这时候,他都会选择去接济有困难的家庭。1971年春节,许多知青都回城市与家人团聚去了,但有一个天津的知青却一直不走,说就在农场里面过年。



洪学智当时问他:“别人都回去过年,你干嘛不回去?”他有些难为情地说:“我家里困难,平时挣的一点钱都寄回家了,再回去就没有路费了。”听到了原因,洪学智欣然地说道:“没路费好办,我给你出,家里有困难,更应该回去看看父母亲。”说完他就从口袋里拿出路费,塞给了这个知青,还多给了一些。

在农场期间,洪学智和周围的人都相处得越来越亲切,大家有话也都愿对他说。曾有人夸赞洪学智:“你这么大的官,这么平易近人,真不错。”洪学智说:“我和你们一样,不是什么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说:“你是有贡献的老百姓,我们都知道。”

也曾有人问他,降职后又被送来这里,不会觉得亏吗?洪学智只说了一句话:“能为党和人民继续做事情,也就别无所求了。”

1971年,毛泽东问周恩来:“洪学智在搞什么?”周恩来说:“洪学智在东北的什么地方。”后来周恩来向沈阳军区领导询问洪学智的情况,当地才赶紧把洪学智调回到了长春工作,并担任省石油化工局局长。这是毛泽东最后一次过问洪学智。

晚年时期,洪学智也一直不愿意闲着,开始把目光放在了自己的家乡——安徽金寨,他先是向当地的领导干部们提建议:“像大别山这样的山区,如果光靠种粮食,农民是永远都富不起来的。多种一些适合山地的经济作物,比如说板栗、茶叶和野菜等,特别是板栗。”

在他的建议下,1983年开始,当地农民开始广泛种植板栗。几年后, 金寨县的板栗产量逐渐位居了全国前列。



1985年初,洪学智派出调查组深入金寨各乡镇,调查山区流行的地甲病状况。3月,七支医疗队奔赴金寨免费为老百姓治病。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消灭了山区人民的顽疾——地甲病。

他也一直非常关心金寨的发展,每次回来都不忘问问老百姓能否吃得饱饭。改革开放后,金寨的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洪学智在得知这一变化之后,颇感欣慰。洪学智虽然为家乡办了很多事情,但是他却一直非常低调,不愿意别人宣传他。

在生活中,洪学智和老伴还在做着资助贫困生的这一大善事。洪学智和妻子张文,一生中共有8个子女,两人不仅把自己的孩子抚养长大,而且看到贫困学生热爱学习,生活上却十分艰苦之后,依然毫不犹豫地选择资助。同时他还动员老伴和六个子女一起,一帮一地去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们。

2006年11月 20日,93岁的洪学智在北京逝世。洪学智热爱祖国、认真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工作,同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热心帮助等精神,不仅为他的子女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同时也值得每一个后辈们去学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