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影片尤其是所谓的“大片”在中国遭遇市场失灵,故事类型缺乏新意、叙事模式套路陈旧是重要原因。

● 相比之下,国产影片对国内市场环境、观众喜好、热点话题等有着更精确的把握,在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方面更显游刃有余。

● 国产影片对中国市场熟门熟路,这是一大竞争优势。然而,“熟门熟路”是把双刃剑,能制敌亦能自伤。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以425.02亿元收官。根据猫眼研究院数据统计,以当年上映(复映)且有票房产出为口径,2024年上映新片数量为501部,其中国产影片425部、进口影片76部。从票房来看,国产影片是产出主力,进口影片票房占比为21.3%,尽管这一比例连续3年稳步小幅回升,但总体仍不算高。在个案层面,进口影片未能像前些年一样出现“爆款”,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出现取得10亿元以上票房的作品。显然,随着国产影片质量提升,“言必称进口大片、言必称好莱坞”的情形早已一去不返,进口影片为国产影片带来的影响和启发似乎越来越微小。

面对电影市场的新局面,面对银幕内外的诸多变化,进口影片这块他山之石,如今还可以攻玉吗?

进口影片口碑尚可、票房惨淡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排名前十的影片中,进口影片寥寥无几。《小丑2:双重妄想》《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以及在北美电影市场取得佳绩的《魔法坏女巫》等曾为业界人士寄予希望的外国电影,均未获得中国观众的芳心。对于闯荡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进口影片来说,用票房惨淡来形容并不为过。

尽管票房表现不理想,但多部进口影片取得了不错的口碑。譬如,由日本漫画家、导演宫崎骏编剧、执导的动画电影《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凭借艺术视角、人文情怀给喜爱它的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美国影片《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以精彩的特效、惊险刺激的动作戏给观众带来视听享受。《异形:夺命舰》的惊悚科幻风格个性显著,在影院观众平均年龄连续4年上涨的情况下,该影片对年轻群体显示出较强吸引力,这一点是目前众多国产影片未能做到的。

应该说,与国产影片发力现实题材、历史文化叙事相比,科幻惊悚、冒险等类型的进口影片对于丰富国内电影市场、为观众带来多元选择来说,具有一定意义。从上映档期来看,进口影片与呼声较高的国产影片错峰发行或许只是一种市场策略,但也同时起到补充冷门时段的影片供给、平衡特定档期影片种类的作用。

银幕内外,皆应求新求变

进口影片尤其是所谓的“大片”在中国遭遇市场失灵,故事类型缺乏新意、叙事模式套路陈旧是重要原因。以美国好莱坞为例,一段时间以来,其对经典IP的依赖越来越强。有媒体统计,2000年至2024年,好莱坞原创电影的比例从40.9%下降至18.6%,而改编、翻拍等非原创电影的比例则大幅提升。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全球电影市场的总体情况乃至全球经济形势有一定关系,但从结果来看,骨子里与多年前别无二致的“超级英雄”和他们的成长故事,以及故事中可能包含着的幼稚、自负与傲慢,已经没有能力在丰富多元、发展迅速的当今中国电影市场施展拳脚。相比之下,国产影片对国内市场环境、观众喜好、热点话题等有着更精确的把握,在与时俱进、求新求变方面更显游刃有余。

就内容题材而言,国产影片立足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关注中国的社会与生活,自然更容易与中国观众共情。可以说,思想文化上的天然亲近,是国产影片与生俱来的优势。近年,尤其是2023年以来,国产话题电影屡屡“出圈”,电影对热门话题及其所牵系的公众情绪,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社会热点、新闻报道、网络热梗等成为电影创作的重要素材乃至主题,从《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到《年会不能停!》《好东西》《误杀3》等都是如此,也都取得不错的口碑和票房。话题电影是典型一例,进口影片难以在捕捉国内观众情绪方面与国产影片匹敌,则是普遍现象。

就营销方式与效果而言,国产影片也比进口影片更善于争夺下沉市场,从而获得更大声量。以2024年国内电影市场票房冠军《热辣滚烫》为例,猫眼研究院数据显示,该片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的主话题播放总量超384亿次,多项热度数据创下新纪录。相比之下,《哥斯拉大战金刚2:帝国崛起》在同平台的主话题播放量约为36亿次。尽管这个数字已经是进口影片的较高“战绩”,但与表现抢眼的国产影片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

“熟门熟路”是把双刃剑

相较于进口影片,国产影片对中国市场熟门熟路,这是一大竞争优势。然而,“熟门熟路”是把双刃剑,能制敌亦能自伤。因而,如果能利用好进口影片这面“镜子”,国产影片可以映照出自身的不足,以便在未来发展中寻求进一步突破。

深挖历史意蕴、表现现实生活、激发社会共鸣,与追逐社会热点、依靠锚定下沉市场的刷屏式营销甚至是煽动式营销撩拨观众情绪,二者虽难免有重叠之处,但本质上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更深广、更厚重,是艺术创作思维主导下的价值选择、长期追求,而后者则更像是在互联网思维影响下,着重追求眼前收益的短期行为。如果说,业界早已发现好莱坞爽片的创作套路满满,那么也应当意识到,部分国产片追逐、拼接网络热梗以及浮皮潦草的“贴牌现实主义”等,正在乃至已然形成了新的、更隐蔽的套路。有影评人认为,广大电影人应冷静思考,怎么做才能不让电影创作困在产品经理式的互联网思维里,不让自身的艺术趣味持续被所谓的潮流、热梗所“驯化”。这一提醒很有价值,否则,进口影片的今天可能就是部分国产影片的明天,并且这部分国产影片,可能恰恰是如今很能激发情绪、拉动票房的那些。

不少进口影片沾染丝丝暮气、不受人待见,然而其坚持用电影思维引领创作,则值得肯定。哪怕作为新意不足的工业标准件,也仍依稀可见影片背后成熟完善的制作流程。目前,观众对国产视效片制作水平的关注度有走高趋势,但仍逊于美国好莱坞视效大片。其实,国产影片中并不缺少视觉效果高手,只不过,吸引观众的关注、改变观众的印象需要长期连续推出优秀影片,仅靠几部所谓“头部”作品怕是力有不逮。要推动国产影片整体持续向好,也是同理。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奋发自强、向新求变,也应与进口影片充分对话交流、时时对镜自鉴,秉持一点国际眼光、怀有一点危机意识。

2025年1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2024年进口影片表现平平——他山之石,还可以攻玉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