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苏权科

国家卓越工程师

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

从陕南的汉江大桥、广东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到厦门海沧大桥,再到突破重重困难的技术最复杂、建设标准及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的港珠澳大桥,他不断向未知挑战,完成了一个一个“不可能”。

他长期从事桥梁隧道工程的勘察设计、科研、施工、技术咨询、建设管理等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上百项专题研究,不断推进桥梁隧道工程技术和理论的提升。

他就是苏权科,国家卓越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一个为“建设世界一流桥梁”而奋斗了30年的建造大家。

楚小强/发自大连

这座“奇迹之桥”见证着世界级湾区的壮美画卷不断展开,澎湃向前。

2024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迎来通车六周年纪念日。通车6年,车流日益畅旺,三地人员往来日趋便利。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经港珠澳大桥往来粤港澳三地的旅客数量突破6230万人次,车辆超过1276万辆次……

“参与并看到港珠澳大桥的前行,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自豪感。”“国家卓越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苏权科表示。



港珠澳大桥。

2003年8月,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开展正式得到国务院批准。第二年初,经过粤港澳三地政府遴选,苏权科被委托担任这一世界级跨海工程的总工程师。在这一重任上,苏权科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在参加大桥建设时是41岁,大桥建成时,已经56岁。

从参与修建开始,苏权科的工作重心就没离开过这座桥。苏权科与同事们先后组织开展300多项专题研究,主持审查几十万张图纸,反复论证修改几百本设计施工方案,在修建过程中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中国桥梁工业落后于人、不被国际同行看好的现状下,为了建成这座“争气桥”,苏权科半生都在为其努力。

“因为很难,别人开始认为我们不行,我们自己说一定要干好。”苏权科坦言,港珠澳大桥是我负的责任最大、投入的精力和付出的艰辛最多的大桥,但它值得。

历经6年的可行性研究和9年的项目设计与建设,这个桥终于在2018年建成了。

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宣布大桥正式开通并巡览大桥,总书记称赞说,“这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非常了不起,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

“建成以后,对作为一个工程师的我来讲,我们完成了当时国外同行都认为中国工程师完不成的一件事情。”苏权科表示。

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苏权科荣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以表彰他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所作的卓越贡献。

除了港珠澳大桥,苏权科还参与了汕头海湾大桥、厦门海沧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的建设……从一座座如蛟龙入海般横亘在海面上的跨海大桥到如今“飞架”港珠澳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他几乎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桥梁建设发展的全过程。

“一辈子能专注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干好,且对家人对社会都有好处,不管是干什么事情,都应该是很欣慰的。”苏权科说,建设世界一流桥梁也始终是我们的梦想。

2024年12月初,我们与苏权科有了一次深入对话,这位操着满口关中普通话的“建桥大家”的身上,不时闪现着西北人那股特有的洒脱豪爽劲儿,闪现着一种朴实而又坚实的精神。



“要在祖国造出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桥”



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期间,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在现场工作的情况。

迷茫不分时代。说起苏权科的求学生涯和入行经历,一开始不仅无关工程师,而且还跟普罗大众一样“接地气”。

“我求学时的理想是想做一名科学家,那时候也不知要从事什么行业,都说要学好数理化,这些比较热门,所以我就上了物理系。”苏权科回忆道。

在那个时代,高考恢复没几年,大家都急于通过求学改变命运,但未来具体要做什么,没有多少人清楚。不过当时有一条可以确信——农家子弟要变成“吃商品粮的人”,就必须先考上大学。

“当时不光是我,好多人其实都没有明确的目标。不过,最后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有想法了——我喜欢飞机。”苏权科微笑着说。

带着好不容易有的目标,苏权科报考了西北工业大学5系飞行力学专业,希望将来成为一名钻研飞机乃至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争气的是,自己的成绩也满足条件。

然而造化弄人,奈何当时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力学专业名额有限,苏权科并未如愿,最后他被调剂到了西安公路学院(今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

或许连苏权科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次调剂让他与桥隧领域结下不解之缘,后来不仅成为一名“桥梁巨匠”,多年后还参与建设了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

当时,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有关桥梁与隧道专业的学习中去。

1982年,20岁的苏权科从家乡宝鸡文理学院物理系毕业。1987年,他又攻读并拿到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硕士文凭。

从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硕士毕业后,苏权科毅然决然离开西安,去往南方及沿海水网迭代需求旺盛的地区找寻机会,最后选择了立足广东。在那个桥梁技术人才尚且稀缺的年代,他觉得,“可以更好地发挥一个桥梁工程师的作用。”

谈及去广东的初衷,苏权科表示,“我上学期间就听到过伶仃洋,后来又听到了广深高速公路、虎门大桥、伶仃洋大桥,到广东我就离伶仃洋近了,以后可能就有机会在伶仃洋上修建大桥,这也是心里当时一个不太明确但暗暗引导着我到广东来的因素。”

为了达成自己在伶仃洋上修桥的愿望,多年来,凡是有跨海大桥项目,苏权科几乎都“主动请缨、拼力参加”,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厦门海沧大桥……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1994年,苏权科到了大洋彼岸——美国,看到了金门大桥,先进的建造方法、材料和设备,让苏权科叹为观止。当时,我国的桥梁建设很多还处在“人扛肩挑”的阶段,巨大的差距让苏权科暗暗下了决心——要在祖国造出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桥。

2003年,有着丰富跨海大桥工程管理经验的苏权科,被推荐担任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技术负责人,没想到一做就是18年。



18年的坚守



港珠澳大桥施工建设期间,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苏权科在现场工作的情况。

放在整个中国交通史上,港珠澳大桥都是技术最复杂、建设标准及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

它的设计施工,不仅要满足伶仃洋海域30万吨级深水主航道的通航需求,还要保证香港国际机场进出港飞机的起降安全,也要兼顾外海施工风险、运营风险、工程造价和运营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

更为重要的是,它的设计使用寿命要达到120年。

“桥梁,我们国家做过一些,有一定经验,但是要做一个使用超过120年的高品质的桥梁,并要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一些设计方法、管理技术、检测标准,包括工业化建造的技术体系和标准,我们当时都还没有。”苏权科回忆道。

对于中国建造这样一座世界级桥隧工程,外国同行也不看好,认为以中国当时的造桥能力,根本无法完成这一项目。

2008年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一场港珠澳大桥建设论证会上,国外专家提出了多个致命问题,“大桥工程中的沉管隧道建设要在伶仃洋海底挖近50米的深槽,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挖泥船只能挖到36米,你们如何做到”?“设计120年的使用寿命,中国有这个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吗”?

外界的眼光、标准的缺失、装备的匮乏,并没有让中国工程师退缩,反而激发了他们改变中国桥梁工业落后于人的斗志。

面对满足通航、进出港飞机的起降安全的需求,港珠澳大桥要在海中建岛、空中建桥的同时,还要在深达40米以下的海底铺设一条长约6.7公里的海底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

其中,真正的考验来自海底隧道的施工。根据设计,这个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隧道将采用33个巨型沉管连接组成,使用最重的沉管,每节管道长180米、宽约38米、高约11米,单节重约7.6万吨,比一艘辽宁号航母满载时的排水量还重;33节沉管,相当于约36艘辽宁号满载时的排水量,每节沉管的用钢量相当于1个埃菲尔铁塔的钢量。

同时,在两个人工岛位于连接主体桥梁与海底隧道的海域中,如何把工程师设计的每个高达18层楼、重达550吨的大钢圆筒制造出来、运到现场、成功下沉海中以实现快速造岛,以及成功埋在数十米深的海底并实现120年内不漏水,种种难题时刻考验着参建单位人员。

面对这些难题,苏权科和他的同事决定大胆采用先进的装配化施工,将原来土木工程粗放的施工改成精细的制造及精准的海上安装。先在工厂里把钢管桩、桥墩、沉管结构等生产出来,等到窗口条件具备时再通过大型装备运输到海上,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建设。

“这样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对中国的桥梁隧道建造产业是一次升级。”苏权科说。

如何确保恶劣条件下的耐久性,也是工程建设品质的关键所在。伶仃洋海域气温高、湿度大、海水含盐度高,受海水、海风、盐雾、潮汐、干湿循环等众多因素影响,工程主体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极易因氯离子侵蚀、化学介质侵蚀破坏等产生锈蚀,从而导致结构性能退化,危及安全和寿命。在苏权科的带领下,联合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与清华大学组成耐久性研究团队,与潘德强的继任者王胜年、陈肇元院士团队的李克菲等人,数年探索,采用相似环境长期暴露试验数据与工程调查数据,提出了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新方法,建立了基于近似概率的质量与寿命定量关系模型,解决了120年耐久性设计施工难题,被国际同行称为“港珠澳模型”。

2018年10月,在万众期待当中,一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在中国工程师的手中诞生。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也被外媒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这其实也得益于我们国家整个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积累的建设经验、技术水平、装备水平、材料水平的提升,这是整个国家总体进步的一个表现。”苏权科表示。

“大桥主体工程创下多项世界之最,工程质量等级和综合评价等级均为优良,打造了一座‘精品工程、样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洁工程’,为超大型跨海通道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2023年4月,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港珠澳大桥对建筑行业特别是桥梁行业影响很大,它提出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很快就影响了全国,港珠澳大桥用过的材料、工法,用在别的桥梁工程上都可以免检。更重要的是从港珠澳大桥之后,我们把混凝土和钢结构的施工设计制造水平提高到国际前列。现在,我们在给30多个国家在造桥。”苏权科欣喜地介绍。

2022年,苏权科卸任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18年来的重担生涯画上句号。

如今,苏权科已进入香港科技大学担任教授,仍旧在不断挑战新的目标。“之前的目标实现了,国家还需要发展海洋产业,例如海上城市、海底采矿等,我想把自己在工程中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们。”苏权科说。

对 话

苏权科:只要坚持就能把困难跨过去



国家卓越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

中国房地产报:我国幅员辽阔,大江大河横贯东西,崇山峻岭起伏跌宕,海岸线蜿蜒悠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始终是我们穿山越岭、跨江渡海必不可少的交通设施工程。对您来说,您是如何与桥梁建设这一领域结缘的?

苏权科:因为我学的是桥梁,桥梁技术方面的人才当时也比较缺,我在西安,但西安河少,没有南方水网迭代需要修桥的地方多,我就选择来到了广东,这样的话自己锻炼的机会多,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一个桥梁工程师的作用。同时,上学期间我也听说过伶仃洋,听到了广深高速公路、虎门大桥、伶仃洋大桥,所以我到广东就可以离伶仃洋更近了,有可能以后有机会在伶仃洋上修建大桥,这也是我心里一个不太明确但暗暗引导着我到广东来的因素。

中国房地产报:您参与建设的第一座桥梁是哪一座?在人生第一座桥梁建设当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或挑战?

苏权科:参与建设的第一座桥梁是位于陕西安康紫阳县的汉江大桥,我参加了它的变更设计和科研,当时我的导师是陕西省工程局的总工程师,他在做这个桥变更设计的时候,计算以及施工中的监控是我来做的。当时监测手段比较落后,测出来的数据由于温度、材料不均匀性的影响,漂移很大,所以要测出一个准确的结构的内力变形都很难做到。最后,我们用了好几种办法来测才做出来,只要坚持就能将困难跨过去。

中国房地产报:每一座桥梁的建成必然离不开一位位能工巧匠夜以继日地辛苦付出。作为一位桥梁巨匠,您主持和参与过多少座桥梁的建设,还记得吗?

苏权科:应该有二三十座桥梁。从头到尾参与建设的有汕头海湾大桥、广东台山市的镇海湾大桥、厦门海沧大桥、港珠澳大桥,4座都是跨海大桥。印象最深的是汕头海湾大桥,是我参加的第一座跨海大桥,这个桥使我感觉到我们国家与世界上先进国家的桥梁的设计水平、施工水平,特别是施工设备、材料应用的差距太大了,如海洋上建桥的防腐蚀技术、标准规范基本都没有,当时就在想,要努力改变,争取有一天能够建一个与世界上先进国家桥梁水平相当的大桥出来。

中国房地产报:港珠澳大桥如此恢宏重大的工程,想必建设的时候困难跟挑战也不少,当时您面临着哪些挑战与困难?其中最难的是什么?

苏权科:首先,是缺少经验。建设这么高标准的跨海大桥我们没有设计方法,没有基础资料,没有装备,包括一些关键材料也没有。其次,如果参照香港或者英国人的建法,它的造价很贵,我们也不能这样做;再次,没有基础资料,在伶仃洋上进行海上钻探就很难,我们观测到的一些风的资料、浪的资料、流的资料也很困难,标准规范、技术装备空白缺失都是我们当时最大的难处。

最后,我们开始系统地向其他同行学习,如向高铁建设学习,向海洋石油钻探学习,包括向香港的同行、向国外的同行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展我们的关键技术,最终成了。

中国房地产报:您当下对我国桥梁建设有哪些新的思考?

苏权科:我国桥梁建设应该理性发展,不能盲目追求奇特,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合理的设计桥跨标准,不要搞“画蛇添足”的结构——一个地方不需要大跨径而硬要修那么大跨径,只是为了追求或创造一个新的纪录。

实际上,桥梁并不一定是跨度越大就越好,因为它有合理的使用功能和合理的受力范围,包括以后的维护都有科学性。如果抛弃这些科学性,一味地去追求高大化,是不合适的;我们应该追求桥梁本身新材料的开发、新结构的开发应用以及建造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以此更好的提高桥梁的使用功能和服务功能。

中国房地产报:作为一位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有着30多年经验的工程师,您的实践经验和工匠精神弥足珍贵。您也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担任首席工程师和实践教授,为祖国培养新一代卓越工程师而努力。您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如何看待?

苏权科:工匠精神应该是我们高质量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精神,要在新时代掌握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来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更安全、更便利、更美观的桥梁或者建设产品。同时,专注一件事情,把它做到极致。

中国房地产报:未来您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苏权科:过好每一天很重要,一是锻炼好身体,不给家里人添负担;二是培养好学生,使我们国家的工程师队伍越来越受人尊重,能够在世界上得到认可,并推动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