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令节清晨煮粥忙,炊烟风散万家香。”今天是农历腊月初八,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是中国人过腊八节的独特“仪式感”。

腊八熬粥的习俗约始于宋代,明清时期盛行,并延续至今。冬日里,一碗腊八粥足以温暖人们的胃,这项“老传统”如何传承千载,香飘神州大地?


▲长沙市民在活动现场品尝腊八粥。(图片来自中新社)

宋人美好的一天从喝粥开始

在宋代,我国以稻米为主食的人口首次超过以麦、粟为主食的人口,稻米饭和稻米粥成为北方地区普通民众日常重要主食。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每日五更时候,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东京人往往以喝粥开始美好的一天。

那时,官员们天还没亮就得等候上朝。而卖早点的摊贩们凌晨三四点钟就支摊儿做起了生意,“卖肝夹粉粥,来往喧杂”,像极了现代都市地铁门口煎饼果子、鸡蛋灌饼飘香的场景。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下肚后,官员们的饥饿感得以缓解。

没有谁比陆游更适合为食粥代言,他不仅做同名诗,还在诗中说:“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诗中提到的宛丘,在今河南境内,传说为神农尝百草之地。

陆游活到85岁,晚年闲居山野,常年以粥为伴,晨粥在其诗中出现频率极高,如“更把晨窗粥几杯”“晨粥半茶碗”“晨粥香满堂”“清晨瓦釜煮藜粥”等,对于消化能力弱的老人,清晨食粥易于肠道消化,难怪陆游会将其视为延年良方。


▲1月7日,北京雍和宫,市民在喝腊八粥。(图片来自中新社)

苏东坡“带货”养生粥

在宋人看来,早餐食粥不仅果腹,而且养生。

苏轼曾对食粥赞不绝口:“夜坐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僧家五更食粥,良有以也。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不可说。”东坡羹便是他的发明,《东坡羹颂》里这样写道: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

东坡羹的食材极为简单,将荠菜、菘菜等鲜蔬反复揉洗,以去除苦味,盖上涂了生油的瓷碗焖煮,再加入生米姜丝焖煮至熟透。据说此羹可止咳祛痰,发散祛寒。陆游照此“食谱”熬煮东坡羹后,对其赞不绝口,“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连莼羹和乳酥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据宋人文献《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养老奉亲书》记载,食疗粥品多达306种。宋代官方医书《太平圣惠方》里记录了不同粥的不同疗效:胡麻(即黑芝麻)粥可“治五脏虚损,益气力,坚筋骨”;柿饼粥“治聋,及不闻香臭”;杏仁粥“活肺气,疗喘气促急,咳嗽”;“酸枣仁粥”治疗失眠。蔓菁粥和甘蔗粥专为老人所食,前者以蔓菁汁和米煮,有治疗老人肝虚目不明之效,后者用甘蔗汁和青粱米煮成,治老人咳嗽,虚热,口舌干燥。


▲四川阆中古城,当地居民和各地游客同品腊八粥。(图片来自中新社)

腊八粥盛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时至今日,腊八这天,喝腊八粥已成为南北方共有习俗。中国人喜迎新春,就是从一碗热乎的腊八粥开始。

上海百年古刹玉佛禅寺自2009年起,连续16年举办腊八赠粥活动。玉佛禅寺厨师王庆浩介绍,腊八粥精选了红枣、莲子、薏仁、赤豆、血糯米、扁豆、桂圆、栗子等十多种优质食材,从前一天晚上开始熬煮,要不停地进行搅拌,以保证受热均匀、软糯可口。

在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看来,腊八粥盛满了老百姓盼丰收、保健康、祈平安的美好愿望,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期许。

“腊八粥从产生开始就浸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世人为食材赋予了美好含义。”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说,“细心选择、精心熬煮,以粥供佛,表达感恩之心;以粥济众,彰显布施之义;与亲友共享,传递真挚祝福。中华儿女以一碗粥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祝愿,佛教文化、世俗文化和饮食文化自然融合,如同腊八粥中绵密交融、无法分离的各种食材一样,互相融合,互相温暖,互相分享。”(完)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国家人文历史》等

编辑:崔相光

点个“在看”不失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