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更趋协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势头将更加强劲、空间将更加广阔
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胡旭
全球最快高铁列车CR450动车组样车在北京首次亮相;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点火成功;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深圳下线;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在安徽上线;新一代可控核聚变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三号”在四川不断取得新突破……
2024年,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腹地,从白山黑水到珠江流域,各地区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按照比较优势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产业之“花”竞相绽放,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从科技攻关、产业培育、金融资本、市场竞争等角度作出部署。
受访专家分析,随着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更趋协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势头将更加强劲、空间将更加广阔。
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不断涌现
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
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四川成都科创生态岛上,国家超算成都中心、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天府实验室等重点科创基地稳健运行,近1000家集群注册企业拔节生长……2024年,成都首个人形机器人“贡嘎一号”在岛上诞生、500余项科技成果在岛上发布。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2024年,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我国持续推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以新求变,传统产业重装出发。
走进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朱兰铁矿控制室,一台台智控座舱整齐排列,矿工们身处其中,眼盯屏幕、手握摇杆,通过5G网络远程操控3公里外矿场上的大型机械。钻孔、铲装、运输、卸料……一系列动作精准高效。
这座开采50余年的铁矿进入智能化开采时代,效率和安全大幅提升,是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逐渐成熟,我国制造业“智改数转”进入快车道。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00家高水平5G工厂。传统产业“含智量”“含数量”越来越高。
乘新而上,新兴产业快速崛起。
2024年上半年,百济神州公司旗下的肿瘤药“百悦泽”全球销售额达到80.18亿元,同比增长122%,跻身全球生物制药领域头部行列;2024年9月,华为公司在深圳发布全球首款三折叠屏手机,凭借技术和供应链的突破,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2024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量首破100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持续突破50%……
从生物医药到智能终端,从电子信息到汽车制造……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产业向“新”向“绿”态势更加明显。这些新支柱成为经济稳中有进的关键支撑。
数据显示,2024年1至11月,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8%,明显快于全部投资增长。
向新而行,未来产业活力无限。
2024年12月26日,全国首个“无人机4S店”——低空经济智能化设备展销中心,在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成都彭州“天空之眼”投入试运营。“天空之眼”有10个试飞场地,19个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在这片海拔1200米以下、半径范围5公里的空域内,每天都有各类无人机完成一系列测试任务。
低空经济是未来产业的代表,2024年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全国多地争相布局,发展后劲不断集聚。包括低空经济在内,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一系列前景广阔的新赛道渐入佳境。
我国自主研制的 300 兆瓦级 F 级重型燃气轮机在上海临港首次点火成功(2024年10月7日摄) 摄影 / 本刊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决定性前提和关键性支撑,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落脚点。扎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构建更加紧密顺畅的产学研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正被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眼下,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长江工业园区内,四川首个固态电池产业园正在加紧施工,一期投资30亿元,主要建设4吉瓦时高安全电池生产线、30兆瓦时全固态电池小试线。
这个项目以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欧阳明高院士工作站)的先进技术为支撑。该中心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科研及产业化团队与宜宾市政府共建的深化政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平台,2020年落户宜宾。
该中心落户宜宾以来,连续攻克转化一批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尤其是在高安全材料、高安全电芯、全固态电池3个方向上取得了阶段性技术突破,并累计孵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20多家。
以具体的产业和产业链为牵引,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不久前,国内首套110标方海水直接制氢装备完成陆上试验,意味着我国海水直接电解制氢技术逐步走向产业化、规模化,让科技成果实现“从10到100”的裂变。
此前,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团队默默耕耘十余年,在海水直接制氢领域取得“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2023年,谢和平院士团队与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的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海上中试获得成功,实现“从1到10”的验证。绿电制氢技术从原创理论到试验验证的突破再到产业化应用,是企业携手科研团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落地的一个生动案例。
2024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强化,不仅大中小企业的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更多企业还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实施校企“双向揭榜”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有效增量”。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介绍,国家知识产权局用好全国统一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系统,将可转化资源库中的94万件专利,按照产业细分领域向45万家企业匹配推送,引导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接8.8万次,定向反馈合作需求2.6万条,实现产学研各方同向发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企业所占比重达到73.5%,较上年同期提高了2.5个百分点。2024年1至11月,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5.5万次,同比增长19.1%。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回顾2024年,新质生产力在神州大地稳步向前,助力我国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展望2025年,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的复杂严峻形势下,要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新动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对此,2024年12月底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作出部署,在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方面,将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创新攻关组织模式,尽快形成一批带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
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方面,将实施培育新兴产业打造新动能行动,推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因地制宜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开展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制定出台生物制造、量子产业、具身智能、原子级制造等领域创新发展政策。
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将探索建立工业数据流通和交易机制;坚持“点、线、面”协同,加快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面向重点行业“一业一策”制定数字化转型指南,用三年时间建设20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和重点场景应用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强调,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规范地方政府和企业行为。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认为,要进一步丰富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比如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大、收入少、轻资产的特点,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创新基于知识产权、创新积分、应收账款等开发金融产品;鼓励银行和创投机构联动,通过“贷款+外部直投”的业务模式提供金融支持。
同时,在政府行为方面,要推动各地招商引资从比拼优惠政策的“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的“改革高地”转变,严格限制“超常规优惠”“抽屉协议”“隐形补贴”等,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
“要充分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杨继瑞说,用好国内大市场和丰富应用场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