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信江位于江西省境内,流域广泛,水域便利,是江西省五大河流之一。明清时期信江因其便捷的水运而商业活动频繁,往后随着商业活动的日渐繁盛,加之海禁政策的颁布,使得信江成为沟通国内南北方贸易的交通要道,横跨中、蒙、俄的万里茶道也从这里开始。由于其商业活动的繁盛,信江流域渐渐成为当时江西传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通过相应的交通分析、水文分析、高程分析所得的聚落分布特征,能更好地完善对信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

关键词:信江流域;聚落分布;空间形态

1 自然概况

信江流域地形与中国整体的地貌特征恰好相反,山地多集中于流域东北及东南部,多数山体也从东北向西南逶迤而下,整体呈现为南东高、北西低的特点,相应的信江水也自东向西而去,为此清代诗人曾留下诗句“凡水皆东流,此水独西走”。信江源于浙赣交界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的丰溪,两者在上饶合流始称信江,自东向西奔流,汇集石溪水、铅山水、陈坊水、葛溪、罗塘河、白塔河等支流,直至余干分为两支汇入鄱阳湖。信江流域聚落多数也分布于所提及的河流所组成的信江水系网络两岸,小型聚落有分布各处的传统文化名村,大型聚落诸如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河口镇,有商业人口上千甚至于数千户的沙溪镇,有“闽越百货所经”而置的瑞洪镇,有以江南五大手工业中心之一著称的石塘镇等。

2 交通特征

信江总长313公里,流域面积17600平方公里(图1),包括今上饶市的玉山、广丰、广信、铅山、横峰、弋阳,以及鹰潭市的贵溪、余江、余干,信江往东可过怀玉山联系江浙水系;往东南则可经武夷山通福建水系;往西可汇鄱阳湖进入长江,沿长江可通川鄂、淮黄一代;从鄱阳湖亦可入赣江转梅关古道抵广东一带。凭借这独特的区位优势,横跨中、蒙、俄的“万里茶道”就从这里起航,转运各地,走向世界,因此信江也被认为是万里茶道的起始段。至于信江流域陆路交通的发达主要体现在其驿道、商道,流域内通往省外的主要驿道就包括南昌至杭州的赣浙驿道,广信府至福建崇安的分水关驿道,广信府至福建建宁府浦城的驿道,广信府至福建邵武府光泽的火烧关驿道;至于连通闽、浙、皖的小道,由于关口众多,更是多不胜数。


3 聚落分布

现随着国家及江西的传统名镇名村的公布,信江流域不少的传统聚落渐渐被挖掘出来,流域范围内现入名单的传统文化名镇名村目前就多达三十余个,诸如玉山的沙溪、漏底,铅山的石塘、湖坊,横峰的葛源,弋阳的湖塘,贵溪的闽坑等,但大多传统聚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从相应的GIS的水文分析(图2)及高程分析(图3),绝大多数的聚落分布在水域附近,而少部分的聚落分布在山体一侧。



如信江源流处的玉山县便是典例,当地的怀玉山,山脉横贯西北,成为赣、浙、皖三省的分界,怀玉山间的玉常驿道将信江与常山的乐安江相联系,借此鄱阳水系及钱塘水系沟通,古谓之“两江锁钥、八省通衢”。自然玉山也成为了赣、浙、闽三省商贸的交通枢纽,使玉山成为信江流域市镇最密集的区域之一。玉山聚落以县治为起点向周边辐射,多集中于县西部及西北部,东部次之,而信江干流正位于县境西面,支流玉琊溪也位于西北,东部同浙江常山相邻。同时其聚落的发展也多以近水利而规模较大,例如千年古镇横街就位于县西北部,玉琊溪穿境而过,明清时期墟市遍布,商户千家,有诗云:“胜地何年建市墟,商通闽粤透杭苏。至今街迹人家有,赢得芳名在信衢。”不难得知,玉山境内的聚落多是沿信江及其支流分布的,其次是江浙两省之间的驿道。

再如交通便利的铅山县,北缘信江,余下各面山体环绕,山泉溪流汇成铅山、杨村、陈坊三条主要河流,“万里茶道”就西起陈坊河,经河口进入信江入汉口,同时据《铅山乡土志》载:“闽省出入,咽喉属铅。七关扼险,八寨备边。”可知千百年来铅山除水路便利以外,陆路交通也是一大特征。《铅山县志》也记载以县治永平为起点,向外通有4条大道,6条小道,共900余里,连接县内各区域或是赣闽关口,极大地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从铅山县的聚落分布特征来看,多分布在北部信江干流两岸,沿信江支流逐渐往北稀疏,聚落的规模也从北往南逐渐变小,当然这也有地形要素的影响,其中自古闻名的河口镇、石塘镇、陈坊乡等均在信江干流及其支流两侧,而现评为传统文化名村的太源畲族乡、天柱山乡、篁碧畲族乡则位于南部山区的驿道、关口附近,邻近福建,总的来说,聚落是以信江为依托进行发展的。

不难判断,其中分布在水域附近的聚落多是借助水路之便,因商而起,至于在山体一侧的少数聚落则是承陆路之便,我国各省划分多以山体走势为界定,故山体间的小道、关口多为两省或是多省之要道。至于流域内的其他县区,多与玉山、铅山的聚落发展相似,就不多作展开。

4 空间形态

从聚落的分布来看,信江流域的村落多是因商而起,现在保存下来比较好的村落是古代商路的节点。根据当地的交通条件、地形条件,村落的规模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总的特征还是相近的,在结合自然环境、人文特征、历史需等元素的综合影响下,信江流域内的这些的商道型村落基本上可以分为带状、团状两种形态。

其中流域内带状村落明显依托于传统商业活动来发展,沿古商道发展形成的商道型传统村落,其显著特征就是“先市后村”,必然会有大型的商业街巷的存在。流域内这样的村落有很多,像余干锦江古镇、玉山官溪社区、铅山的河口及陈坊等,这种水路商道发达的区域,村落往往先沿河呈带状发展,再根据两侧地形依次展开。以陈坊为例,其历史格局现依旧清晰,村落主要沿陈坊河东面呈狭长的带状分布,河流西面仅有部分建筑位于山脚,沿河东稍往里,就是陈坊古街所在。古街整体宽3~5米左右,绵延3公里,北接湖坊,南通古驿道,沿山而上可达云际关,直通福建;亦可循山谷经太源畲族乡至火烧关进入福建,而村落的其他功能区域则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尺度较小的巷道进行联系。临河的商业界面,设有埠头与河相连,商铺后方则是传统民居所在,多为早先各类商号老板之居所,颇具规格,较为精美;再至后方则为村落农地所在,供当地居民进行耕作。同样形态特征的还有河口,但河口商业活动更佳频繁,临河界面埠头密集,相应的商业空间不再局限于一条顺应河流走势的纵街,而是在一条纵向主街的基础上拓展出三条垂直于河道的横街组成的“丰”字型空间,在“丰”字型的基础上外河岸方向以小型街巷向外蔓延发展村落的居住空间、生产空间、活动空间等。

流域的团状村落多是位于山地丘陵间的盆地或是平原,村落商业活动发展较困难,所以往往呈现的是一种聚族而居的团状形态,这类村落自然也不会形成较大的商业街道,基本都是以自由形态的街巷联系村落的各区域,最终形成中心密集、周边松散的团状形态。此类村落虽然也会围绕道路而建,但是团状的形态更有利于节省空间,保留更多的农用地,在商业不发达的村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是国内传统村落的基本布局形式。这类村落有玉山漏底村、广丰的龙溪村等。以漏底村为例,漏底村四面环山,与外界联系较为困难,村落内的主要道路是蜿蜒的青石步道,建筑也多沿山脚集中布置,以居住建筑为主,村落西侧则是农用地。再如龙溪村,虽然相较于漏底,龙溪地处赣、闽、浙交接处,规模更大,不但明清民居更多,还有文昌阁、水仙阁、观音阁等精美的古建筑。但依然因为地处山陵,没有形成商业体系,所以主要生产还是以农耕为主,故并没有形成大的商业街道,而是以井然有序的小巷纵横分布。这样的布局形式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利用,既能满足村民的交流活动,又能便于将生产和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表现了农耕生产方式为主的村落的典型特征。

5 结语

信江流域聚落的分布特征、密集程度是同区域内的水陆交通环境相表里的,水陆便利而聚落密集,大型聚落分布也更多,聚落发展也更加繁盛。当然,在聚落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存在诸多其他因素,诸如社会政治因素、当地的产业因素等,但这些影响在水运这个大的框架下,影响相对较弱。例如石塘闻名遐迩的连四纸、武夷山的茶叶都需要通过信江航道进行流通,所以在信江流域聚落形成及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于信江水陆交通网络所带来的商业价值。以信江干流作为其脊梁,向两侧辐射,完成交通网络构建,在过去对外关口闭塞、运输不便的时代,是江西乃至于国内、国际重要的商业运输通道。在封建社会信江流域范围内的村落发展对此极度依赖,所以往往是以信江干流和支流为中心呈现带状发展,商业活动难以进行的区域才会以农耕为主形成团状。不同于一般的村落,信江流域的传统村落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整体上把握流域内的发展状况可以更好地揭示当地村落空间形态的特征,为之后相应的村落保护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者:马凯,王鹏飞,丁安琪

来源:《建筑与文化》2021年第10期

选稿:耿 曈

编辑:欧阳莉艳

校对:王玉凤

审订:杜佳玲

责编:刘 言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