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馆长耿飚致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披露了中国援助阿尔巴尼亚被滥用的情况。耿飚指出,阿尔巴尼亚滥用中国的物资援助,挥霍浪费,给中国造成了巨大损失。乔冠华收到这份信后,深感震惊。他意识到中国的援外策略亟需重新审视,不应再盲目提供援助。
阿尔巴尼亚是一个位于阿尔干半岛西岸的欧洲小国,面积仅有2.8万平方公里,虽然国土较小,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它重要的战略价值。
北邻塞尔维亚和黑山,西面有着通往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的海岸线,东南则与希腊接壤,紧邻意大利,甚至在某些地方可以隔海相望。
历史上,阿尔巴尼亚曾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周边大国争夺的焦点。15世纪时,希腊试图大举进攻阿尔巴尼亚,然而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屏障和防御条件,阿尔巴尼亚成功抵挡了进攻,希腊最终败退。
二战期间,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共同被法西斯势力占领。随着战争的结束,阿尔巴尼亚进入了社会主义体制。
霍查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并开始在国内推行彻底的社会改革,建立起全新的政治秩序。与南斯拉夫关系紧密的阿尔巴尼亚在初期得到了苏联的支持与援助。
然而,随着国际政治局势的变化,南斯拉夫的领导人铁托与苏联的关系恶化,甚至接受了美国的经济援助。
此举使得苏联对南斯拉夫采取了制裁,阿尔巴尼亚则迅速切断了与南斯拉夫的外交关系,并在国际场合上积极抨击南斯拉夫。这一行为深得斯大林的喜爱,苏联开始对阿尔巴尼亚提供更多的支持。
随着赫鲁晓夫上台,苏联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苏联开始缓和与南斯拉夫的关系,这一变化令阿尔巴尼亚感到被背叛。
霍查及其政府在公开场合宣布,苏联的援助并非无私,反而是在掩盖苏联与南斯拉夫的和解。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的关系急剧恶化,最终导致两国彻底分裂。
此时,中国正面临着与苏联的关系恶化。1959年,中苏关系紧张,苏联撤回在中国的所有专家和技术人员。与中国有类似境遇的阿尔巴尼亚,开始与中国展开合作,两个共产主义国家的关系迅速升温。
1954年,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并签署了互助协议。随后的几年中,中国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大量援助,包括技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中国专家协助阿尔巴尼亚建设了包括棉花厂、氮肥厂和钢铁厂在内的大型工业设施,为阿尔巴尼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这一时期,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中国不仅派遣了大量技术人员,还通过互派留学生、文化交流等形式增进了两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1966年,中国与阿尔巴尼亚之间的合作迎来了一个高潮。
当年4月,阿尔巴尼亚政党代表团访问中国,受到中国政府的热烈欢迎。毛主席向阿尔巴尼亚政府发出贺电,祝贺其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
到了1966年,阿尔巴尼亚代表团访问中国,提出了增援请求。面对清单中庞大的数额,周恩来总理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因为中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国家自身也面临严峻的困难。
在阐明中国的经济状况后,周总理决定带领阿尔巴尼亚代表团参观山西大寨,直观地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参观结束后,阿方代表团体会到中国的困境,并最终提出撤回巨额援助请求。
然而,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对中国的这一做法心生不满,尤其是在胡志明逝世后的国际局势中。中国在越南问题上的立场,以及与苏联的关系变化,使得阿尔巴尼亚政府逐渐对中国产生了疑虑。
霍查对中国在中苏冲突中的态度表示强烈不满,甚至公开指责中国“向修正主义妥协”。中国方面并未过于在意这些言辞,依旧每年向阿尔巴尼亚提供必要的援助,保持了表面的友好关系。
进入1970年代,随着中国与美国关系的逐步改善,阿尔巴尼亚对中国的政策越来越感到不满。1972年,尼克松访华,引发了阿尔巴尼亚政府的强烈反应。
霍查甚至亲自致信毛主席,表达对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不理解。这一事件促使阿尔巴尼亚要求中国提供更大额的经济援助,但中国此时正面临经济压力,无法满足阿尔巴尼亚的要求。
最终,在1978年,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决定停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并召回了在阿尔巴尼亚的所有援助人员。这一决定使两国关系彻底破裂,阿尔巴尼亚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宣告结束。
参考资料:窦晖.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概述》 198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