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晋三曾经是日本战后最年轻的首相,虽然几起几落,但却是“初心不改”,一直没有放弃在日本政坛翻云覆雨。
可人算不如天算,2022年7月8日,就当安倍晋三在日本古都奈良街头进行演讲之时,被山上彻也从背后一连几“土炮”,打成了重伤,并最终不治身亡。
这起刺杀事件在当时算是震惊世界的大事件。而细心的网友在安倍下葬后却发现了另一“诡异”之处:他的墓碑上居然刻的全是汉字!
安倍晋三是土生土长的日本名门之后,还是日本右翼势力的大佬,那他的墓碑上为啥不刻日文?
自古以来
要说安倍晋三墓碑刻汉字这事儿,那可是说起来话长。
想当初,在很久很久以前,海那头的倭人虽然天天吃海鲜,但可惜了摄取的那些DHA和ARA,他们居然没搞出来文字,传递信息基本都是靠吼,记事儿只能靠给绳子打结。
在浪费了无数唾沫和绳子之后,倭人终于得到了进化的钥匙。
大约是在公元3世纪末的时候,也就是我国的西晋时期,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国王派精通汉学经典的使臣到倭岛朝拜当时的应神天皇。使臣在完成任务后,没立刻回国,而是继续留在倭岛当了天皇儿子的老师,讲授的内容就是儒学经典。就此,汉字正式传入倭岛。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一个问题:在上文中,一直使用“倭岛”一词,那为啥不直接写日本岛呢?
这是因为从我国战国时期起的几百年间,我国历朝历代都是把日本叫作“倭”。想必这个词儿与身高有关,有人推测那时的倭人身高只有1米出头儿。
一直到唐代,我国史书中才出现了“日本”二字。大致原因是倭国人觉得“倭”字不好听,就想改个名,而我国对倭国的定义是“太阳边上的国家”,所以,倭国人就把国名改成“日本”了。
在白江口之战中被武德充沛的唐军胖揍之后,日本人终于知道了中土大国的威严,于是,立刻低眉顺眼地派出大量遣唐使到大唐学习先进的中华文化。从那时起,汉字在日本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推动了日本官僚体系的完善。如此,日本官方的各种文献、史书、宗教典籍全盘“汉化”,使用的除了汉字,还是汉字。
恰逢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量朝鲜移民涌入日本,使得汉字的使用更加广泛和频繁,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日本官方的汉语水平,并促进了日本社会的整体进步。
不过,汉字对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要求实在是太高。而日本老百姓连个姓都没有,更别提研究汉字了。这导致汉字在日本民间普及起来很难。那么,官方要贴个告示啥的,老百姓都看不懂,也挺麻烦,这怎么办呢?
其实,日本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能人解决了这个问题。
日本大和尚空海从我国学成归国后,为了解决汉字不好普及的问题,就参照汉字草书创造出了日文的“平假名”。后来,吉备真备又依照汉字楷书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用来拼写外来语。
要说咱们中华文化的包容力实在是太强。在檀渊之盟后,大辽国的王公贵胄立刻下马,开始舞文弄墨,积极学习汉文化。连大名鼎鼎的萧太后都成了著名的“大儒”。后来的金和元也没逃过被中华文化同化的宿命。
而在日本,也差不多是这样的。
在经过了几百年的“村间械斗”之后,日本进入了江户时代,这260多年(1603年到1868年)算是太平岁月,如此,日本的皇室贵胄便有了足够的时间和闲情逸致来研究汉字。
在书写方面,当时的日本人有独到的心得,一会儿用粗线条来模仿大力士的魁梧身形,一会儿又用圆润至极的笔体来寄托对万事如意的期待。
不但如此,江户时期的日本人还开始了汉字“创新”。例如,我国对奇数有好感,日本人也有样学样,比如对歌舞伎的剧名字数要求就是奇数。而当剧名是偶数,例如“花舟登淀川话”时,该怎么办呢?
日本人是干脆把舟和登两个字给攒成了一个字“艠”,这个剧名不就是5个字的奇数了嘛。如此一来,好几百个连中国人都不认识的汉字就莫名其妙地出现了。
再举个奇葩的例子:在日本的相扑比赛中,最后一场被叫做“千秋乐”。而在电视转播中,出现的名字却是“千穐乐”。其实,这也是江户的“尾巴”。
彼时,江户城里都是木制房子,就怕着火。而看相扑比赛的人很多,万一着火了,就会死伤惨重。可“千秋乐”的“秋”字里就有“火”,于是,为了图吉利,“秋”就被异体字“穐”取代,还有吉祥之意。而这个“穐”字看起来是很有文化的感觉。
汉字在日本盛行的时期,能写汉字,那可是有文化的标签,更是皇室贵胄的特权。
不过,万事的规律都是盛极必衰。
盛极必衰
在鼎盛时期,汉字在日本的使用也分尊卑。
比如,只有男人才能写汉字,女人只能用“平假名”。如果女人写了汉字,那就会被视为“炫耀”。
再比如,在日本象棋里,“银将”这个棋子的背面是楷体汉字“金”,而“步兵”这个棋子的背面则用的是类似假名的“と”。
以上两个例子足以体现出汉字在古代日本社会中的地位。
不过,在江户时代末期,抵制汉字的声音开始浮出水面。
1866年,前岛密就给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呈了个折子,建议废止汉字。不过,当时的德川幕府已经朝不保夕,没人有闲工夫管汉字的事儿。等到了明治上台以后,这个前岛密又呈个折子,说汉字不好学,不好懂,还是用平假名好。
不过,汉字已经成为日本阶级鸿沟的标志,所以,不管前岛密怎么折腾,政府里都没人搭理他。大久保利通更是声色俱厉地大骂他:都是贵族在用汉字,要是不用汉字,都用平假名,那是不是得先把贵族都打倒呀?!那你有啥好办法先把贵族都打到吗?!
虽然被怼得鼻青脸肿,但前岛密是一根筋,在1873年初搞了个启蒙社,并从2月开始全用平假名发行报纸。结果呢,折腾了3个月,此报就停刊了。
不过,随着日本走上帝国主义道路,日本政府对汉字的态度也开始慢慢转变。
1923年,日本政府首次颁布限制汉字使用的方案,也就是《常用汉字表》,这里面规定的常用汉字为1962个。
1942年,日本官方规定的常用汉字缩减为1134,准常用为1320个、特别汉字74个,总共2528字。
1945年,日本投降,日本汉字再次面临危机。不过,这次不是日本人自己折腾,而是美国人的要求。
美国人干嘛要废除日本汉字呢?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穷途末路的日本政府要搞“全民玉碎”,跟美国人死磕到底。这着实把美国人吓得不轻。于是,美国人认为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报纸的内容里有很多难懂的汉字,这让日本老百姓没法得到正确的信息。
所以,美国人就认定要改造日本人,必须要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那么,汉字显然是不合适的,不如全部使用假名。于是,废除日文汉字的论调再次抬头。
不过,日文汉字已经在日本使用了1700多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日本人精神层面的一部分。这不是谁想废除汉字,就能轻易废除的。
1946年,作为一个妥协方案,日本政府规定常用汉字为1850个。此后,日本官方的《常用汉字表》又折腾了好几版。但有趣的是,在2010年新版中,常用汉字增加到了2136字。
好了,综上所述,就能了解汉字在日本文化中的强大影响力,同时,也能了解到汉字在日本社会中的阶级属性标签。
如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安倍晋三的墓碑上会使用汉字,而不是纯平假名,或是汉字和平假名的混用。毕竟,安倍家族是日本政坛的一大门阀,也可以视为日本战后政坛的贵族家庭。
好了,终于把安倍墓碑的“汉字之谜”解释清楚了。下面,再顺便说说一些日本汉字的趣闻轶事。
与时俱进
日本官方对汉字的使用是十分谨慎的。不过,在日本民间,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日本人有时候用简体字,有时候用繁体字,有时还会用异体字,五花八门,有时更是会继续创新。
记得前文所述,江户时代的日本人为了图吉利,能把两个汉字合并为一个汉字。而现代的日本人为了图吉利,也能把一个汉字拆成两个。比如,做买卖的就会把“铁”字拆成“金”和“矢”两个字,这是为啥呢?
因为日本买卖人觉得“铁”中的“失”不吉利,对生意不好,可如果拆成了“金”和“矢”呢,“金”代表金子,“矢”是“箭”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射中金子”的含义,也就是“大发财源”的意思,很吉利。
日本有条很有名的铁路叫“JR”,运营公司就曾经把公司名字改成了“JR金矢道株式会社”。不过嘛,铁路照样没有扭亏为盈,公司只能又把“金矢”改回了“鐵”字。
其实,还有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趣事是虽然汉字对日本的影响力巨大,而日本自创的汉字对我国也出现过“反哺”的现象。
鳕鱼在我国百姓的食谱上很普遍,而事实上,这个“鳕”字是日本人在室町时代(1336年到1573年)创造出来的汉字。这个字后来在日本使用的不多,反而是在近代传到我国后,倒是被用成了常见字。
另外,很多读者肯定想不到腺体的“腺”字居然也是来自日本!
“腺”字是江户时代被宇田川榛斋所创,意思是“从身体涌出的泉水”,引申为“身体的体液”,看着还挺有道理。在日本,“腺”字的读音和“泉”差不多,传入我国后,发音则改为了“线”。
上述这种反哺的情况也说明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之深。
时至今日,过去同样以汉字为主的国家,如朝鲜、韩国、越南已经都纷纷取消了汉字,而只有日本还在坚持使用。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日之间的这种文化纽带只能日益深厚,而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幻,也希望日本政府能正视历史,放眼未来,与我国一起推动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并促进中华文环圈的再次繁荣。
素材来源:
新京报 在中古时代,汉字的传入是如何促使日本形成官僚制度的?
澎湃新闻 访谈︱姜建强:汉字在日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