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和沈阳上空先后出现两架造型不一般的飞行器,它们到底是不是六代机还没有权威定论。不过就目前来看,也许中国六代机最震撼的不止是其本身,其搭载的各种革命性技术或许更引人遐想,比如可能采用机载内埋垂直发射装置,不但大幅提升了火力密度,全球首创或许更具划时代意义。



(目前也只能当六代机看,毕竟外形过于超前)

机载内埋垂直发射装置,简单理解就是把如今在驱护舰上普遍使用的垂直发射单元移植到六代机上,当然尺寸肯定会缩减很多,垂发单元装载导弹也会小很多,不然几十吨重的飞机也不可能带得动多少垂发单元和导弹。

有必要指出的是,从成飞和沈飞各自推出的六代机来看,这个机载垂发单元更有可能安装在成飞的六代机上。相较于沈飞六代机,成飞的这一款明显吨位、体积和厚度数据更可观,再加上从侧面来看机身后半球过于厚重,根本谈不上流线型,就算加上背部进气道和三台发动机也应该不至于臃肿到这种程度,所以推测在机身中部或中部靠近机翼位置,有其他很占用空间的设备,便有很大可能是机载垂发单元。

(成飞六代机背部巨大的进气道非常显眼)

从网上流传的一份国家知识产权局文件来看,2020年11月24日沈飞申请了“机载内埋垂发装置”的专利——成飞、沈飞、西飞等企业都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旗下成员,不定期的技术交流、技术共享之类肯定是存在的,自己人之间不存在什么藏着掖着。

专利文件的摘要和简略附图显示,这种机载垂发拥有2组12联装共24个发射单元,如果每个单元都装载1枚导弹,那么一架飞机就能携带24枚空空导弹,即使不算机翼或机腹弹舱可以携带的武器,这个数量也相当惊人了。

整个垂发单元系统由安装架、燃气排放管道、隔热箱体和发射控制器组成,构造看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文件摘要没有进一步说明尺寸,所以当时更多的观点认为这个机载垂发是为运输机、轰炸机或大型无人机准备的。



(沈飞的专利申请文件)

这样认为也无可厚非,因为这种技术明显是奔着“武库机”概念去的。此概念也不新鲜,美军曾计划将B-1B轰炸机改装成为“武库机”,携带大量AIM-120中距主动雷达弹配合美国空军或海军航空兵战斗机作战,虽然美军用的是旋转式发射架而非垂发单元,但在理论上还是有一定共通性。

另一个容易造成误解的原因,则是战斗机的机体可以说寸土寸金,机内大部分空间都用在装载燃油以确保航程,其余空间则要挤出来给各种设备,看起来实在没什么可能安装印象中尺寸惊人、只有军舰才配备的垂发单元。等到了五代机时代,为了隐身只能将导弹等武器安置在内部弹舱,这就进一步降低了可能性,就算还能挤出空间来,发动机能不能带得动也是个巨大问题。



(一种或机载垂发单元的构想)

从整体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还是发动机系统工程的问题,如果六代机能够实现动力的革命性突破,那就迎刃而解了。动力充沛首先可以保证机身放大增重,比如外媒有消息认为这两款六代机的起飞全重可能达到40到50吨,那么空间和质量就解决了;其次也不用担心是否带得动;最后,充足的动力也能提供大量电力给各个子系统,因为垂发单元意味着六代机具有全向攻击能力,也就意味着机身上下前后左右都要有雷达和传感器等航电设备,这些可都是有名的“电老虎”。



(理论上来说不用改变方向就能拥有全向攻击能力)

而且,内置发射单元也能保证不破坏隐身性能。困扰五代机的一个大麻烦就是平时不怎么需要担心隐身,可一旦需要打开弹舱发射导弹时,宽大的舱门会立即增强雷达反射回波,这就给了敌方防空系统至少几十秒时间锁定拦截的窗口,美国空军那架F-117A就是这么被打下来。而机载垂发单元就省心多了,就算六代机没有配备忠诚僚机,垂发单元每次也只需要打开一两个舱盖,对整体隐身性能破坏程度也有限。



(敢想敢做,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是最可贵的)

当然,以上只是根据成飞六代机外表差异的猜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机载垂发单元目前仍无法确定。即使有,也未必完全是2020年11月这份专利上描述的样子,或许几年过去之后,已经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不但沈飞六代机亦有可能装载垂发单元,也许未来大型无人机也会应用这项技术。

这个问题折射出来的,其实还是再一次论证了合适的平台究竟有多么重要,就像有了055这样的万吨巨舰,才有机会验证和实现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双波段雷达和综合射频集成,以及搭载射程超过1500公里的鹰击-21高超声速反舰弹道导弹等等。有了六代机这个既先进又有较高冗余度的空中平台,包括机载垂发单元、定向能武器这些从前只能想象的子系统,才有了验证的机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