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区的冬月已是天寒地冻,辛劳了大半年的庄稼人不少已开启了“冬闲”模式。然而,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小佘太镇十七份村滴灌带厂一卷卷堆放整齐的成品滴灌带映入眼帘,生产车间内,机声隆隆,工人们正在车间忙着对滴灌带进行加料、烘干、成型、冷却、牵引和收卷,娴熟地完成每道工序,生产现场一片忙碌的场景。

“10月1号开始正式生产,一天24小时,每天能生产200卷,一直持续到明年的5月底,可以生产滴灌带5万卷左右,能满足周边14万亩土地春耕备耕需求。”小佘太镇十七份村党支部书记常永利说。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始终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村党支部凝聚力、夯实产业发展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因地因村研究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有针对性的发展集体经济产业,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动力。

在小佘太镇建起占地面积5500滴灌带厂,有6条生产线,年生产滴灌带2万卷。滴灌带厂采取“党支部+入股+出租”的发展模式,为村集体提供稳定增收的同时,保障了本村村民以低于市场价购买毛管,村集体经济年收益预计增加17万元。

时下,各村的耕地普遍进入冬闲期,先锋镇苏木图村的2000亩盐碱地却丝毫没有空旷萧瑟之感。芦耳(以培养基原料命名)菌棒生产车间、生产棚、晾晒棚等设施在这片土地上整齐排布,扩建的厂棚、蓄水池和输水管网等设施也在加紧施工。车间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专注娴熟地制作菌棒、注入菌种,待初始工序完成后再送入生产棚培育。

“我们村的土地盐碱化严重,改良难度大、费用高,几年前,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我们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流转土地、参与产业建设发展等方式在盐碱地上建成芦耳特色产业园,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吃上了产业饭,大家伙儿致富增收的信心更足了!”苏木图村党支部书记潘小忠说。

将芦耳生产作为盐碱地综合示范园的主打产业是苏木图村党支部深思熟虑的决定,一方面,芦耳具有吊袋栽培的优势,契合“向空间要收益”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芦耳菌棒生产的原料芦苇和玉米轴芯均可就地取材,既为企业节省运输成本,又为村集体和农户带来一定收益。目前,种植园区生产的芦耳经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鉴定,蛋白质、总膳食纤维、硒等指标均高于其他同类产品,被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我家就在苏木图村,冬闲时来这里上班,赶上培育期、采摘期比较忙,整月干下来收入能有四五千元左右,关键是守家带地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在生产车间工作的张大姐说。

冬闲变冬忙,变化的不只是“节令”,更是观念。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围绕破解群众增收难问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带动、大户引领等措施,发展设施农业、农畜产品加工、特色养殖等产业,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致富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澎湃动能。(麻晓澎、郭丽娜)

来源:乌拉特前旗委组织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