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瑞芳

说起夏瑞芳、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说起商务印书馆、则很少人不知道。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机构,与北京大学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夏瑞芳就是商务印书馆的创办者。

夏瑞芳,字粹芳,江苏青浦(今上海市青浦区)沈巷乡南库村人,出生于1871年,11岁随帮佣的母亲到了上海。帮佣人家的主人范约翰牧师,同情他、让他住在家里,还让他在自己经营的清心学堂(后改名为清心书院)读书,在美华书馆实习。

夏瑞芳的父亲病故后,母亲也因病不能帮佣,清心书院校长就伸出援手,先后介绍他到同仁医院做学徒、到《文汇西报》《字林西报》做英文排字工。排字的工作他做起来得心应手,不久就担任了《捷报》的排字领班。

1897年,夏瑞芳不愿继续忍气吞声为洋人干活,就与同窗好友鲍咸恩、鲍咸昌、鲍咸亨兄弟(咸恩的妹妹翠玉是夏瑞芳妻子)和高凤池(翰卿),集资3750元,创立商务印书馆。开始时因设备少,仅承印商业表册、账本和教会图书等;随着业务的发展,尤其1900年收购了日本人办的修文印刷局后,设备获得整体性的更新升级,成为上海印刷业的领先者。


商务印书馆名人墙


商务印书馆汉口分馆

1901年,印锡璋(即“有模”,纱厂老板)、张元济(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入股,公司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1902年,夏瑞芳聘张元济为编译所所长,此后二人友好合作,共事十多年,吸收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进馆,同时还网罗不少精明能干的管理人才。

特别是,由于张元济的推荐,翻译家严复、林纾、伍光建和蔡元培的译著先后在该馆出版,从而奠定了商务印书馆在中国出版界的地位。

1903年,商务印书馆与日本“四大教科书出版家”之一的金港堂,成立了中日合资的股份有限公司;然后,积极从日本引进先进技术,在不长的时间内、使印刷质量得到很大的进步。此后,他们编辑出版了成套的中小学教科书,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接下来的十年内,商务印书馆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馆,在北京、香港设有分厂,发展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文化出版单位。此后,由于国内社会舆论上对日本的扩张越来越反感,夏瑞芳遂于1912年提出收回日股的建议,并数次亲赴日本,与金港堂洽谈,并于1914年1月6日,双方达成协议。

1914年1月10日,《申报》刊登了商务印书馆的一则广告,内容是:“(商务印书馆)现拟改定章程,不收取外股,为完全本国人集资营业之公司。已将外国人股份全数购回。”

当天,夏瑞芳看到这则广告后,松了口气,走出位于棋盘街(今河南中路)的总发行所,准备回家;就在这时,刺客王庆瑞朝他开了枪,子弹正中要害,尽管他被及时送进仁济医院,但还是不治身亡。


夏瑞芳遇刺前全家合影


1914年1月10日《申报》一版

一般认为杀手是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所指使。当时,正值二次革命,反袁派与亲袁派交战;1913年7月25日,由于战事不利、“讨袁军司令部”迁至闸北的南海会馆。闸北在上海是一个敏感地块,与租界犬牙交错;由于其特定的地理位置,集中了很多中国的产业和买办。

由于军费开支庞大,反袁军在“取自街市商家”的同时,还向闸北的商户限期派捐巨款,商务印书馆因财力雄厚被派捐五万,其余厂商则为二三万不等。夏瑞芳与各厂商集议后决定不捐,理由是“战事导致民生涂炭,生意萧条,银根奇紧,无法筹措”。

1913年7月27日清晨,租界总巡捕房总巡卜罗斯以中国商民夏瑞芳等17人及15家丝厂,偕同闸北置有产业的两人要求保护生命财产为借口,率领马队30名、万国商团团员150名,携带机关枪、炮兵等前往闸北,将驻守“讨袁军司令部”蒋介石所部及兵士207名缴械,并强行驱逐。据说,就是这次“驱逐讨袁军司令部”导致了夏瑞芳的被刺身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