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中开出的花”,才是他们想看的故事

最近,一则关于哈佛大学招生办“嘲笑亚裔申请者爱在文书里卖惨”的爆料登上热搜。哈佛法学院的一位教授提到,招生官们曾用“hilarious”(令人捧腹)来形容这些文书,带着一种难掩的轻视和揶揄。

看到这个词时,很多人不禁眉头一皱:是歧视吗?显然是的。但这种嘲笑背后,其实也透露出一个问题——亚裔申请者的文书,真的卖惨过度了吗?


“卖惨”真的不好吗?

作为一名申请导师,我并不认为在文书中“卖惨”有什么错。事实上,美国的顶尖大学,包括哈佛,对“美强惨”一直有偏爱。

但问题是,“惨”不能是你的全部,它只是一个铺垫,你的文书需要展现的是“惨”之后的重生。

招生官们想看到的是一个完整的转折:从困境中崛起,从痛苦中蜕变,从挫折中找到未来方向。

文书的致命问题:过度分享(Overshare)

很多亚裔学生和家长误以为,文书就是要将自己的人生创伤毫无保留地呈现,越惨越能打动人心。但实际上,这种过度分享不仅效果适得其反,还容易让人产生“情绪疲劳”。

招生官每天要读数百篇文书,你的“凄风苦雨”如果缺乏深度或内在逻辑,只会让他们觉得情绪被“倾倒”而不是被“启发”。

> Overshare的核心问题是:缺乏边界感

创伤不是讲给人听的“噱头”,而是需要升华为“意义”的经历。

-如何避免“卖惨”翻车?

1. 明确动机:你为什么要写这段经历?

每一个写进文书的故事都应该有它的“使命”。

这段经历如何塑造了你的性格?

它对你的学术兴趣、职业规划有什么影响?

它如何让你变得更好,而不是仅仅更“苦”?

核心问题:它的意义是否贯穿了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那你的故事可能只是在堆砌情感,而不是塑造价值。


2. 情感距离:讲述时既真诚又克制

好的文书应该让人感受到你的真情实感,但又不过分纠结于创伤的细节。保持适当的情感距离,用一种“复盘人生”的态度叙述故事,而不是“再现悲剧”。

比如:

不要写“我的生活是一片泥泞”,而是写“我从泥泞中走出来,并找到了我想要追求的方向”。

不要过度渲染不幸,而是突出你如何直面挑战、走向成长。

这是在告诉招生官:你已经熬过了筋骨重塑的痛苦,未来面对更大的学术挑战,你也有能力迎刃而解。


3. 聚焦希望:泥泞中开出的花,才是亮点

哈佛招生官想看到的,不是你过去的悲惨,而是你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希望,如何用自己的力量改变未来。

你从贫困家庭走出,是如何用教育改变命运的?

你经历家庭变故后,是如何对心理学产生兴趣的?

你面对歧视时,是如何通过行动推动社会变革的?

记住:悲剧只是背景,重生才是主线。

案例分享:从“卖惨”到打动哈佛

去年,我有一名学生,她的家庭在疫情期间经历了重大变故,父母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她最初的文书,只是一篇关于贫穷和无助的“自述”,让人读完只剩下压抑和同情。

后来,我告诉她:“招生官不想看到一片泥泞,他们想看到的是泥泞中开出的花。”

于是,她调整了方向:

写自己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建了一个线上辅导平台,帮助其他在家学习的低收入学生。

写自己如何从这段经历中发现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并立志未来投身于教育政策的研究。

最终,这篇文书不仅展示了她的韧性,也彰显了她的社会责任感和未来潜力。结果?她成功被哈佛录取。

最后的提醒:文书的边界感

文书不是一场“悲惨人生秀”,而是一份“人生答卷”。招生官并不期待完美的过去,但他们一定希望看到希望和未来。

你可以讲述你的困境,但请记住:

困境是用来展示你的韧性,而不是消费你的不幸。

创伤是用来升华意义的,而不是用来赚取同情的。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正在申请季苦战的你。如果还有疑问,欢迎留言或私信探讨。

别忘了:他们想看到的,是泥泞中的花,而不是泥泞本身。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