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灵活就业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不少朋友心里都有个疑问:灵活就业人员到底算是就业人员还是失业人员呢?还有啊,这就业率统计的时候,该咋把他们算进去呢?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
一、灵活就业,啥模样?
所谓灵活就业,涵盖的范围那叫一个广。外卖小哥风里来雨里去,按单结算收入;自由撰稿人在家对着电脑敲字,一篇稿子换一笔报酬;还有兼职做手工活的、开网约车的…… 这些人没有传统意义上固定的朝九晚五,工作时间、地点、形式都很 “随性”,收入也不稳定,全靠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多劳多得。
二、就业 or 失业,傻傻分不清?
从本质上来说,灵活就业人员当然属于就业人员。他们虽然没有和企业签订常规的全日制劳动合同,但实实在在地通过自身劳动获取报酬,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他们自主经营、自我雇佣,是在用自己的技能、时间创造价值,满足社会的部分需求,并且维持着自身的生计,这完全符合就业的内核定义。
打个比方,一位兼职做家教的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学弟学妹们补习功课,每月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这笔收入让他能负担起自己的生活费,还能攒下点零花钱。他有活儿干、有钱赚,你能说他失业吗?显然不能。
三、就业率计算中的 “灵活难题”
可到了计算就业率的时候,灵活就业人员就给统计部门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传统的就业率计算往往是基于企业正式雇佣关系,看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的人数与劳动力总人口的比例。但灵活就业群体游离在这种传统模式之外。
一方面,他们的工作流动性大,这个月送外卖,下个月可能就去摆摊了,数据采集难以及时精准。另一方面,部分灵活就业者社保缴纳不规范,甚至没有社保,很难通过常规社保渠道去统计核实。而且,很多兼职行为属于短期、零散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报备机制,很容易被遗漏。
那怎么办呢?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在尝试新办法。比如,通过大数据抓取各平台活跃的灵活就业人员信息,像外卖平台的骑手数量、活跃的自媒体账号等,大致估算出从事灵活就业的基数。同时,结合抽样调查,深入社区了解居民从事灵活就业的情况,双管齐下,让数据尽量完整。
四、灵活就业,未来可期
随着社会发展,灵活就业只会越来越普遍。对于个人而言,它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对于社会,它激发市场活力,创造更多小微经济机会。而我们理解清楚灵活就业人员的身份,完善就业率统计,能更好地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让这个庞大群体得到应有的保障与支持,推动就业市场向着更健康、包容的方向发展。
所以啊,下次再提到灵活就业,大家心里就该有本明白账,知道他们是就业大军中活力满满的一支,也期待着统计方式能越来越精准,为他们 “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