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成都贺龙在一线刘邓在开会刘伯承 邓小平贺龙在一线勘察贺龙
1949年12月30日,就在新中国成立仅三个月的时间里,解放大西南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第18兵团60军威武雄壮地进入了成都。至此,成都宣布解放。
此前,二野指挥所属部队及贺龙率领的18兵团,将成都团团围住,尤其是二野的杜义德率领的10军已经打到了狮子山下的新津机场附近。由于与敌人战斗数日,10军损失不小,因此,他们专门发电请示,率先进入成都!
可谁知,刘邓立即给第10军回电,并电告所有部队,除贺龙率领的18兵团外,其余部队一律不准入城。这让10军和其他部队十分不解,大军已经将成都围住了,哪个部队打得好,推进得快,那就先入城,为何只准18兵团入城呢?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期间,二野受领了解放大西南的重任。同时,军委为了实现二野部队“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构想,专门要求贺龙率18兵团入川,牵制在川陕交界地的胡宗南的30万大军,否则,胡宗南30万军突然南下,二野就要陷入严重困难。
因此,解放大西南实际上是两支部队配合完成的,就是二野的部队和贺龙率领的18兵团。当然,为了更好地协调同作战,18兵团归二野统一指挥。
那么,为何刘邓决策,由贺龙率领的18团兵团接管成都呢?必须明确的是,接管成都是解放大西南的标志性战果,成都也是大西南的少有的大城市,无论哪支部队接管,都是无尚光荣的,也是必将载入史册的。
而让18兵团接管成都,刘邓二人是有战略考量的。
第一,肯定贺龙所率18兵团的功劳。刘邓心里是非常清楚的,解放大西南推进如此顺利,18兵团是立了大功的。
因为,战役开始后,贺龙坚决贯彻了军委“追而不迫,突而不破”的战略战术,在二野向西南快速推进的时候,胡宗南部队被贺龙部队死死地拖在了秦岭地区。二野部队拿下重庆以后,胡宗南才缓过劲来,才真正知道了二野的作战意图,便开始南撤。可是,已经晚了,数十万国军已经被我军分块切割。
就在这时,贺龙迅速改变了战术,由原来的追而不迫,改为了穷追猛打。结果,胡宗南的部队也被困在了成都地区,最后被我军吃掉,胡宗南坐飞机逃走。因此,刘邓心里清楚贺龙在解放大西南中的分量。
因此,他们考虑在接管成都的时候交给18兵团,有肯定他们所立下的赫赫功勋的意图。当然,二野也考虑到了平衡问题,两军协同作战,二野已经接管了大城市重庆,接管成都的时候肯定要考虑18兵团了。
第二,战略任务的需要。实际上,拿下成都只是解放大西南的一步,因为刘邓心里清楚,接下来的作战任务十分繁重。因为已有情报显示,大量的国民党部队已经聚集到了西昌,不拿下西昌大西南战役就没有完成。
同时,广西境内的剿匪任务也提上日程。情报显示,匪数在几十万的规模,他们与残逃的国民党部队合到一起,成为山野丛林中的祸害,也是必须要清除的。
刘邓初步算了一下,完成这两项任务,没有两个兵团是不行的。而最先的接管成都的方案是二野两个兵团入城,但这样一来,二野的兵力就分散太大了,非常不利下一步的作战。因此,刘邓经过综合考虑,这两个兵团立即投入其他任务,接管成都交给18兵团。
第三,接管成都开展工作顺畅的需要。大家都是知道的,贺龙虽然是湖南人,但却是四川起家,而且在川军中有着崇高的威望。接管成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让贺龙主持大局,更有利于成都平稳运行。
别的不说,在围困成都时,很多川军的高级将领起义,很多都是贺龙努力做的工作。因此,接管四川以后,贺龙会将各方面捋得很顺,工作处理得更稳妥,更高效,这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
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刘邓认为18兵团接管成都是最合适的。而事实证明,贺龙率18兵团接管成都后,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也成为他军旅生涯中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