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当董其武得知自己被授予上将军衔后,立刻写了一封信,请杨成武转交毛主席,说自己的军衔高了,希望组织能重新调整。

杨成武见过毛主席,第一时间赶到董其武的居所,明确告诉董其武:“毛主席说了,杨成武可以不当上将,可董其武必须是上将。”

对此,董其武非常感动,连声表示谢谢组织、谢谢毛主席和周总理,对他的教育与培养,谢谢他们的恩情。

纵观董其武的一生,会发现,他这一辈子,确实无愧“忠君爱国”这四个字。

董其武出生在一个穷苦家庭,年少经历让董其武养成坚强的个性。1918年,董其武听闻阎锡山在创办军官学校,当即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商量,一起到太原参加考试。

董其武的家境非常贫寒,根本拿不出一丁点路费,因此,当别人乘坐马车、毛驴车出行时,为了省钱的董其武,只能依靠双腿,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步行。

他整整走了8天,才到达目的地。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董其武的努力下,他成功以优异成绩考入这所学校,得偿所愿开始属于他的革命人生。

1924年,董其武加入国民军,参加北伐、长城、绥远等战斗。1945年,董其武在上将的命令下,到重庆深造,后调入傅作义麾下工作。

在接到蒋介石让傅作义和他去绥远接受敌人受降的命令后,董其武敏锐意识到这是一件不太妙的事情,他私下和傅作义说:“如果我们听从老蒋的话,去了绥远,恐怕会和八路军打起来啊!抗战多年,我们没有在绥远布置一兵一卒,全是八路军他们坚持在敌后战斗……”

傅作义也长叹一声,回道:“哎!但我们不去的话,老蒋必然不同意啊!”

无奈之下,傅作义只能让董其武带兵去往绥远,并公开发了一封电报,扭曲事实,将绥远战役的责任推卸给我方。



期间,董其武也曾建议傅作义别将战线拉得过于分散,容易适得其反。而傅作义仍是那句话,命令是蒋介石下的,作为部下的他,完全没有资格去反驳。

至于董其武,则在某些事情上,明显比傅作义更有原则和勇气。当蒋介石要求董其武西撤时,董其武顶住压力,拒绝了老蒋的命令。老蒋特别生气,直接使出停发军费的手段,令董其武部陷入困境。

董其武试图和老蒋交涉,老蒋每次都只用一句话回复:让董其武亲自来和他面谈。

董其武很了解蒋介石,知道自己如果听了蒋介石的话,那么他的下场势必和张学良无疑。

在如此情况下,董其武愈加坚信蒋介石已对他没有任何信任可言,做出“起义”决定。尤其,北平的和平解放让董其武看到另一种可能性,更加坚定他的信念。

1949年9月中旬,在董其武的暗中谋划下,绥远各界人士联合发布起义通电,加入新民主建设阵营。

其后,董其武把自己部下及个人家庭的经济情况均作了具体说明,没有一丝一毫隐藏,并且,董其武还主动要求把自己手中的7处小买卖公司交给组织,只是组织经过慎重考虑,拒绝了董其武。

当董其武在某次会议见到周总理,他拦住周总理,又一次提及自己部下与个人经济情况,提出将全部私人财产皆上交组织的请求。

周总理笑着拍拍董其武的肩膀,明确告诉他:“你的财产都是合法的,为何要上交?那样不符合组织的政策!”

后来,还是毛主席出面,说要对起义干部的经济情况画一条线,起义前的情况不管,起义后以教育改造和治病救人为主,才劝阻了董其武的种种举动。

而那些曾在董其武身边工作的同志也说,董其武是一个知恩图报、十分讲义气的人。

董其武有一个同学叫杨长茂,在他处境艰难时,伸手救助过他。董其武谨记杨长茂的恩情,得知杨长茂家道中落后,特地将杨长茂接到绥远,让他当兵,每月领取军饷,改善生活状况。

杨长茂的年龄大了,复员归家后,董其武依然经常寄钱或物资给杨长茂,多年不变。



某一回,董其武的卫士和董其武说,他们现在的经济条件也比较拮据,就不要再给杨长茂寄钱了吧?

董其武听罢,摇摇头,坚定表示:“宁可我们节省一点,也不能不给杨长茂寄钱,他的情况,比我们艰难多了!”

在董其武病重卧床不起时,他还曾要求卫士给杨长茂寄钱。卫士在信中告知杨长茂,董其武的病情非常糟糕,恐怕这将是董其武最后一次给杨长茂寄钱了,杨长茂看完信,痛哭不止,大病一场。

虽然董其武对别人十分慷慨,但他对自己及家人却相当严格。

他有一支钢笔,用到去世,被他保护得,和新的一样,几乎没有坏过;在他重病住院后,他的儿女想给老父亲换一身像样的衣服,可找来找去,全是带补丁的衣物,用了数十年都舍不得更换。

他的女儿董宁祥说,早在他们小时候,父亲就给他们制定一条家规,无论什么情况,都不准擅自使用他的专车。董其武退休后,董宁祥等儿女以为这一次,他们可以有车了,结果,董其武猜透儿女们的心思,专门把他们叫到面前,语重心长对他们讲:“组织照顾我,我心里感激,因而,我们更不应该没原则地乱了规矩,车辆是为我工作而提供的,还是那句话,工作之外,谁都不准使用。”

哪怕是董其武的夫人,也没有“资格”动用董其武的小汽车,每回上街买东西,皆要和儿女一样,搭乘公共交通往来,风雨不变。

董宁祥透露,实际上,在用车这件事上,她也曾埋怨过父亲的铁面无私。

那是她刚刚工作后的事情。当时,董宁祥在顺义教书,离家很远,又没有直达的交通工具,每回往返,总要浪费很多时间,特别辛苦。

某天,董宁祥有事想早点赶回学校,于是和父亲商量,破例一回,请父亲的司机用专车把她送到长途车站,让她省一点儿倒车的时间。

不料,董其武果断拒绝,根本不给女儿一丁点面子。

董宁祥瞬间感觉万般委屈涌上心头,指责父亲不为儿女考虑,过于不近人情。

她的母亲走到她的面前,望着女儿生气的面容,想要说什么,又没有说出口。

董其武同样走到女儿身侧,沉默不语地陪同气呼呼的董宁祥走到胡同口,亲眼看着董宁祥上了公交车,方转身离开。

自此后,只要董宁祥上班,董其武都会这样做。

那个时候,年轻的董宁祥不理解老父亲的做法;多年后,再回想站在车上,回望老父亲转身的背影,才慢慢明白父亲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深沉的爱。



她说:“父亲的爱,无需用言语证明,现在的我,很庆幸,当时未曾破坏父亲的原则……我想和爸爸说,爸爸,你的孩子们会走出胡同,却永远不会走出您的视线!”

董其武的夫人姚勤修是董其武的原配夫人,二人相依相伴,并肩走过60多年风风雨雨,共同孕育多个孩子。

1983年,姚勤修生病住院,情况十分糟糕。董其武每天都会抽空到姚勤修的病床前坐一坐,陪陪夫人。风雨无阻坚持整整2年,没有爽约一天。

1985年,姚勤修因病去世,董其武在日记中说自己受到夫人去世的影响,心情不畅,意志衰退,要赶紧改正,恢复往日勤奋学习的做法。

1989年,90岁的董其武在京去世,身后只留给儿女67本日记,再无其他。

参考资料:

《董其武的家风》

《开国上将董其武的高贵品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