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山东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 王真真
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海洋是资源富集的巨大宝库,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战场,是连接五洲的贸易通道,是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毗邻海域面积15.86万平方千米,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居全国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并就海洋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24年5月视察山东期间,再次要求山东“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近年来,山东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坚持陆海统筹,充分发挥海洋综合优势,深入实施海洋强省战略,不断探索海洋发展机制路径,扎实推进海洋领域动能转换,探索走出一条“科技引领、陆海统筹、改革推动、合作共赢、人海和谐”的向海图强之路,海洋综合实力取得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山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加快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蓝色支撑”。山东把现代海洋产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布局集群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释放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从2018年的1.27万亿元提高到2023年的1.7万亿元,5年增长了33.9%,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总量稳居全国第二位。2023年全省15个重点海洋产业增加值7620.4亿元,同比增长7.9%,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海洋传统产业方面,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等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化工三大千亿产业引领作用明显,实现增加值4943.1亿元,对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9%。海洋新兴产业方面,海洋电力、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4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3%,保持稳定较快增长速度。根据《中国海洋新兴产业指数报告2023》,海洋新兴产业中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的“三强领跑”地位持续加强。“耕海1号”“蓝鲸1号”“国信1号”“海葵1号”等蓬勃发展的海洋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持续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注入“蓝色动能”。山东充分利用海洋科技资源集聚优势,以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抓好核心技术攻坚、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推动实现海洋科技自立自强。近年来,越来越多海洋科研力量“落户”山东,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于2022年挂牌组建,集聚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国家深海基地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海空信息感知与处理技术、极地深海信息感知与智能探测、深海装备智联网等省重点实验室相继获批建设,成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引进培育了一批海洋领域创新团队,全省全职住鲁海洋领域院士23人,占全国的1/3,海洋领域的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超过4500名。深入实施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开展“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攻坚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创新成果全国领先。“十三五”以来,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应用等21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海洋科技最高奖三分之一来自海洋领域。山东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对海洋资源的科学探索,助推海洋科技实力与日俱增,也成为打开新增长极的重要推手。
不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筑牢“蓝色屏障”。山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以推动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以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为抓手,扎实推进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近年来,全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95.6%,历史性闯入全国前三名。扎实开展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和湾长制各项工作,动态整治完成入海排污口2万余个,48条省控以上入海河流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全省地表水V类,黄河入海断面总氮浓度连续三年低于入境断面。同时,推进海洋垃圾综合治理,开展海上清漂、海洋塑料污染专项整治行动等,有效减少了海洋垃圾的产生和累积。“十四五”以来,争取中央资金27亿元、地方投入14.8亿元开展海洋生态治理,整治修复岸线42.9公里、滨海湿地8660公顷,有效提升了沿海地区的生态功能,维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步提升。青岛市、烟台市和威海市共有4个海湾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数量为全国第一,借助美丽海湾资源,海洋旅游发展热度持续上升,“仙境海岸”“黄河入海”成为山东旅游新名片。山东以实际行动,全面绘就湾美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的美丽画卷,将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生态屏障。
稳步拓展海洋对外开放合作,为山东高质量发展创造“蓝色优势”。山东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海洋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积极搭建海洋开放合作平台,承办或主办各类涉海会议论坛,成功举办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生态经济国际论坛、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另一方面,积极构建陆海物流大通道,推动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日照港、烟台港等7大港口协同发展的格局,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近5年连跨5个亿吨台阶,2023年达到19.7亿吨,居全国首位。三是推动实现双边多边贸易投资便利化,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深化与日韩、东盟各国海洋合作,发挥自贸试验区平台优势,推进中日(青岛)、中韩(威海)合作示范区建设,更好融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新设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153家,船舶及海工装备、水产品等对外贸易不断扩大。山东深度链接国内外资源和市场,积极拓展海洋对外合作空间,将全面塑造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发展新优势。
(作者系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