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打第三个年头了,国际形势风起云涡。
俄军打起仗来,花钱如流水。根据《1945》网站最新统计,这35个月来,仅坦克就报废了近4000辆。
搁在冷战时期,这数字能吓死人。一个师也就两三百辆坦克,4000辆够装备二十多个机械化师了。放在当年苏联,这损失怕是要掉好几颗将星。
可问题来了,这场仗真就打得那么惨?
且慢下定论。数字会说谎,但历史不会骗人。咱们不妨从历史的维度,仔细捋一捋这笔账。
首先得说说战损统计这个玄学。美国人给出3673辆,乌克兰方面却喊出了9500辆的天文数字。谁的统计更靠谱?恐怕连统计的人自己也说不清。战场上一辆坦克被击中,能修好的修,修不好的推到后方躺床上,过两天又被拖去翻修。这来来回回折腾,到底算几次损失?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越战,美国人天天数越共尸体,以为打死一个少一个。结果呢?算术没错,战争却输了。
眼下的俄乌战场,跟当年越战还真有几分神似。
表面上看,俄军确实打得不漂亮。2022年那会儿,本想着打个闪电战,结果一头撞在了基辅城下。这不丢人么?可仔细琢磨,这事儿没那么简单。
想想看,现在战场上那些T-55、T-62的老爷车是怎么回事?西方媒体说这是俄军江郎才尽的表现。我看未必。
一个月损失110辆坦克,平摊到每天还不到4辆。这点消耗,对拥有全球最大坦克部队的俄罗斯来说,真算不了什么。更别说人家现在年产能都提到800辆了。
老坦克上战场,与其说是无奈之举,不如说是因地制宜。步兵需要火力支援,老坦克当自行火炮用,不正好么?
再说回损失统计。西方媒体光顾着数俄军坦克,怎么不数数自己给乌克兰的装备丢了多少?
战场如棋盘,输赢全在大势。单纯数装备损失,就想判断战争走向,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俄军损失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能不能承受这个损失。从目前战况看,莫斯科的军工厂开足马力,库存充足,前线部队装备也不见短缺。这哪像是打不动的样子?
有意思的是,美国人自己也开始转变论调了。《1945》网站最近的评论就说了,不能把战争简单化为数字游戏。这话说得倒是在理。
放眼全局,150万大军对垒,每天损失几辆坦克算得了什么?
关键是谁能在这场持久消耗战中笑到最后。现在看来,西方一厢情愿地把消耗战当作落后战术,这种认知本身就值得商榷。
反观历史,哪场大仗不是拼消耗?从二战到越战,最后都是比拼的后勤补给能力。
眼下战局,表面上看是坦克打光了,可实际上比的是整体国力。一边是能源、原材料富得流油的俄罗斯,一边是全靠外援续命的乌克兰。这胜负,用得着算坦克数量吗?
这么说吧,当年美国在越南,物资优势比现在俄罗斯只强不弱,不也没打赢么?
最后一个尖锐的问题:谁在跟时间赛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