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国内战斗机领域的一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了美国。该项研究,是针对战斗机的额外推力的,燃烧效率提升了99%

该项研究的具体情况是什么?先来了解一下战斗机的额外推力又是什么。



战斗机的“加速能力”

飞机领域,常见的民航客机,发动机的运行、加速等能力模式都是一体化的。即发动机本身运行产生动力后,在运行速度的基础上,做不到让速度再提升。

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从发动机的原理和结构上来看,一旦其开始工作,既要负责提供动力,同时又要承受巨大的高温压力



因此,发动机的运行和承受极限值之间,是有一个合理区间的。就好比你开车踩油门,踩到底之后,再怎么踩车辆的行驶速度也不会加快了。

飞机发动机工作的情况也是如此。理论上来说,继续加速也就是把极限值提升也不是不可能,但实际上发动机本身承受不住。



因为继续提升,现有材料制造的发动机,它承受不住高温就坏了。这样的情况,正是民航客机和战斗机的微妙区别。

民航客机的速度即便不能再继续提升,但目前的速度已经能满足飞行需求。战斗机不同,在原有发动机的速度上,还想再提升,就要再给它增加一个额外的推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后燃器也叫加力燃烧室,这个发动机上的额外结构,以及其背后的一系列技术才产生了。

不过,虽然这个结构可以给战斗机提升额外的推力,可它面临的情况和主力发动机一样,同样也存在运行的上限

我国科研人员的最新研究,正是针对这个存在的上限,进一步提高了后燃器的助推效率。



后燃器的主要作用

先来看后燃器的情况。在战斗机发动机领域,它属于次一级结构,或者说是一种附属装置。后燃器的位置,在发动机涡轮的后方。

它的大概运行流程是,飞机发动机工作,向后喷射出强大的气流,这股气流本身高温且极具爆发力。



位于后方的后燃器,这时候会额外向气流里加注新的燃料。如此一来,气流本身产生的作用力就更大了。

在发动机原有推力的基础上,战斗机相当于又增加了一份新的推力。两股推力叠加,才使得战斗机的飞行速度惊人。



看过战斗机空中表演的人都知道,战斗机在空中,可以突然提升速度,以更快的身姿往前冲。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就是后燃器在运行,给它提速了。

对战斗机来说,这种叠加速度相当关键。自从有了这项技术,各主要国家的战斗机发动机上,都增加了这一附属装置。



通常,后燃器在战斗机起飞的时候会用到。民航客机起飞,有一个漫长的助跑阶段,从跑起来到飞起来,整个过程是连贯的。

战斗机起飞虽然也需要助跑,但是它因为有后燃器,就不必助跑太久,几乎可以做到原地起飞。



除了在起飞阶段外,战斗机升空开始进入作战模式后,有时候为了追击敌机,短时间内需要一个更大的推力,这时候后燃器的作用就又体现出来了。

可能有人就要想了,既然后燃器的作用这么厉害,为什么不在民航客机上也运用这项技术?



首先,民航客机的速度已经完全满足需求,不必再提速,因此这一技术并没有加入。

其次也就是最关键的,后燃器的助推效果虽然明显,但它的缺陷还有风险,也相当明显。



民航客机的特点是追求飞行稳定和安全,没必要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而增加风险。

同样,战斗机上的后燃器运行,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技术上对它的运行参数也做了限制。



后燃器的短板和风险

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气流等作用力都是高速向后方喷射的。后燃器原本就位于发动机整体构造的后方,它向气流中注入燃料使其燃烧爆发,这个过程并不会通过发动机的主要燃烧室进行。

如此一来,后燃器整体的燃烧效率实际并不高。数据表明,后燃器工作产生的燃烧效率,相对于燃料本身应该产生的实际效率下降了90%



换言之,它在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额外推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这也是为什么,战斗机即便有加速的能力,时间也相对较短,并不能长时间持续,形象一点说就是动力不能持久。

有人就要说了,既然不能持久,那就让后燃器持续工作不就行了。理论上可以这么想,但实际运行的时候,后燃器产生的额外推力,还有很大的“副作用”。



这种负面因素,会影响发动机整体的稳定。简单来说就是,一旦后燃器开始工作,它产生的额外推力,会影响到发动机的运行。

如果持续助推,有可能会让发动机整体爆掉。像美军的F-22,后燃器开始工作后,飞机的后方会看到气流明显变成红色。



这是因为燃料在燃烧室外燃烧而产生的结果。而且气流高速向后喷射,这些燃料不一定会燃烧充分,有很多都被瞬间的气流“喷”走了。

于是,人们就能看到F-22的屁股后面,也会冒起一串长长的黑烟。冒黑烟的同时,发动机的油耗也在直线上升。



数据就显示,开启后燃器后的油耗量增加了3倍多。哪怕是在更先进的F-35上,后燃器的工作同样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

F-35还属于隐形战斗机,如果也因为燃料燃烧不充分而冒出黑烟,还怎么做到隐身?



据说美军现在的规定是,后燃器启动,最多只能用60秒,这样可以保证发动机不会损坏,油耗等情况也能降到最低。

我国科研人员的研究,让原来的局面迎来了改变。

突破限制,效率提升99%

这项最新的研究,11月初发表在了《航空学报》上。新技术的效率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燃烧效率的提升。上面提到了,由于后燃器燃料的燃烧不经过燃烧室,很多燃料都被浪费了,新的技术则将效率提升了99%,从表面来看燃烧效率已接近100%了。

其次,发动机整体的稳定性也得到了提升。原来的情况是,后燃器运行时间太久或者功率越大,发动机承受的风险也就越大。



新研究则将这种负面影响降低了80%,这样后燃器运行更稳定,发动机本身的损坏风险就能降到最低了。

那么,科研人员具体是怎么做到的呢?



自激扫掠喷嘴技术

新技术是王士奇和他的团队在推动进行的,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后燃器开始工作后,注入燃料的方式进行了优化。

研究人员改进和创新了燃料喷嘴,结构内部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燃料在喷嘴内形成不同的流动路径,接下来在喷射的时候,就会形成不同的角度。



喷射的方向不断改变,燃料在燃烧前后能被充分雾化,它在燃烧时的分布就会变得更宽泛,燃烧效率进而就会大大提升。

目前,这项技术还处在最新的科研阶段,从公开的资料可以看到,相关的研究论文从去年初就陆续发表了。

根据11月底的报道,新技术已进行过地面测试。至于下一步的研究进展,则要看研究团队未来新论文的发表了。



技术主要解决的,就是后燃器在运行时,燃油雾化散布难和效率低的问题。研究人员推出了高频动态燃油喷射理论,在这一基础上又发明了新的喷嘴。

现在后燃器使用的注入喷嘴,都是直射式喷嘴,喷射的角度是固定,结构本身也简单,好比用针管向高速气流中注射液体,这保证了液体能进入气流内部。



可这样以来,整个过程不会产生雾化效果,即注入的燃料散布不开,接下来的燃烧就不能保证充分了。

新研究正在推动解决这个问题,自激扫掠喷嘴技术,在工作的时候,也不需要外部给它增加额外的驱动力。



它能自动工作,原理是燃料出入口产生的一个压力差,给它提供了高频扫掠的动力。

形象一点说,之前的燃料注入是针管注射方式。改进设计后,仿佛成了花洒,注入燃料的方式也变成了喷射。最终,带动了燃烧的充分和效率提升。



结语

目前,新技术还处在研究阶段,具体什么时候能应用到发动机上,既要看研究的进展,同时也要看新发动机在制造前的改进计划。

总之,一项技术从研究到应用,中间还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为新的技术,往往会涉及到很多新的不确定性,在应用之前,还会进行一系列的试验。



从这一点其实又能看出来,任何一项科技的应用和进步,都是在点滴的细节上,一步步通过改进而产生的。



现在,我们的技术在后燃器这一领域取得了突破,所以在这一轮的技术进不上,相比于他国把得了头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