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四川负责人张国华中将不幸去世,尽管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对张国华的去世很悲痛,但悲痛过后,还是要思考,谁能来接班呢?

四川是个大省,情况很复杂,前来接班的人必须有着冷静的头脑和超凡的智慧,思来想去,周恩来决定推荐时任广州军区政委的刘兴元。

能文能武的全才



刘兴元是山东人,他的家境不同于大部分开国将领都是贫苦人家,刘家在当地,还算是中农,因此,刘兴元从小不用为吃喝发愁,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加上他父亲的去世,全家的压力压在母亲身上,刘家逐渐破落,刘兴元也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青岛谋生。

此时全中国因为军阀混战,社会秩序紊乱,刘兴元吃了不少苦头,由于读过书,他也被强征为兵,参加了国民党部队,1931年,该部队被红军全歼,刘兴元从此脱离了苦海,投奔红军,翻开了自己人生履历的新一页。



在整个革命生涯中,虽然刘兴元主要是做政治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但实际上,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也不弱,因此,有老战友就称赞刘兴元是“能文能武的全才”

到1949年,刘兴元已经升任为四野42军政委,这个职务,也是刘兴元在战争年代里最高的军职,新中国成立后,刘兴元前往中南军区任职,中南军区就是原四野部队,后来改名为“广州军区”,刘兴元就扎根广东十多年,直至升任广州军区政委。



在政治工作上,刘兴元很有自己的一套风格,他曾写过一篇文章《思想工作要渗透到中心任务中去》,指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政治思想工作是我军战斗力诸因素中的首要因素......原则上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政治领导军事,统率军事,军事工作要服从于政治目的。

刘兴元对我军的政治工作认识深刻,因此,他堪称我军最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之一,也是因为他的优秀,党组织才接连对他委以重任。

先去看一副对联



在广东出色的表现,使得刘兴元引起了周恩来的重视,1972年,由于张国华的去世,周恩来认为应该有一个人来挑大梁。

这一年,周恩来出访越南,途经广东时,接见了刘兴元、丁盛、任思忠等人,周恩来说:“中央正在考虑接替张国华同志的人选。我觉得兴元同志合适,但还没有向毛主席报告。兴元同志可以有所准备,等我访问回来报告毛主席同意后再定。”



对于周恩来这位老搭档,毛主席向来是信任的,因此,在周恩来举荐刘兴元当四川“一把手”时,毛主席毫不犹豫的便答应了,对于刘兴元,毛主席其实也是知道和了解的。

早在1971年南巡期间,毛主席就在长沙找来了广东,广西的军政领导人物见面,会谈,当时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政委韦国清,第二政委刘兴元都在场。



对于突然调自己前往四川工作,刘兴元内心的第一个感觉并不是高兴,而是疑惑与迷茫,疑惑先不谈,他的内心并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开展工作。

毛主席为此特地在北京召见了刘兴元,会谈中,毛主席意味深长地对刘兴元说:“你到四川后,先去武侯祠看一副对联,你读了这对联,就知道工作该怎么做了。”



刘兴元听完毛主席的话有些云里雾里,但他知道,毛主席肯定不是无的放矢,所以,他一到四川,就去武侯祠打听对联。

可让刘兴元不解的是,此时的武侯祠,并没有什么对联啊,但刘兴元认为毛主席也不可能会记错,所以,他找到了武侯祠的负责人询问。



武侯祠的负责人回答道,在1958年时,毛主席曾来访过武侯祠,并在: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幅楹联前凝视了许久。

刘兴元终于明白了,原来毛主席让自己看的对联,恐怕就是这副了。

对联有什么深意呢?



这副对联其实是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文治武功及治理四川的经验,上联指出,面对敌人,攻心为上,古往今来,打仗并非是必须的,下联说,要想治理好四川,必须要学会审时度势,不能一味的死板硬套,必须与实际相结合。

刘兴元是个聪明人,读懂对联后,他也明白了毛主席的深意,毛主席是告诉他,治理四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取势为首要,审时度势是关键。



正所谓“知行合一”,知道了,也要去做,这样才是最好的,因此,刘兴元上任后,坚持从调查研究入手,他先是在成都召开了一系列的会议,然后又找了很多人进行谈话,了解情况。

随后,刘兴元审时度势,稳妥地展开工作,很快稳定了四川局势,1975年,原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调任北京,刘兴元接过了司令员大旗,他有些忐忑,不想当,请中央派人来,可中央没有同意,刘兴元没法,只好硬着头皮上,好在他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



1984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由于刘兴元在特殊时期,因为与林彪等人联系很深,所以他受到了牵连,以大军区副职的待遇退休,晚年的刘兴元不再过问政治,而是颐养天年,安心静养,读书。

这些日子,也是刘兴元一生中最为难得的好日子,直到1990年,他因病去世,享年82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