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摘要:环鄱阳湖区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地理区。修水作为环鄱阳湖五大河流之一,自古水运便利,农耕文化发达,商贸繁荣,形成了环鄱阳湖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地理单元。该区域内历史上形成了大量传统村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章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高程分析、水文分析、历史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分析,借以探究该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景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后续对该流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修水流域

1 研究区域与概况

修水作为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古称建昌江、于延水,又名修河、修江,得名于修远悠长之意。修水流域地处东经113°56’~116°01'、北纬28°23'~29°32'之间,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东临鄱阳湖;南隔九岭山主脉与锦江毗邻;西以黄龙山、大围山为分水岭,与湖北省陆水和湖南省汨罗江相依;北以幕阜山脉为界,与湖北省富水水系和长江干流相邻。原流域面积14797km2,西高东低,东西长、南北窄,形似芭蕉叶。本次研究的江西省修水流域,包含九江的奉新县、靖安县、武宁县、永修县、瑞昌县、共青城、德安县、柴桑区、浔阳区、濂溪区、庐山市,以及南昌市安义县,总面积20606km2。研究范围内国家级传统村落有13个,省级传统村有2个,共计15个。村落详情见表1,其具体分布见图1。



2 地形地貌与河流水系

从地形地貌上看,修水流域地势西高东低,修水中上游群峰林立,河谷纵深,多峡谷、嶂谷,以中山、低山和丘陵地貌为主。下游为低丘和鄱阳湖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水流纵横。流域内中低山占15%,丘陵占48%,台地平原占37%。构成了流域西南多地势险峻的丘陵地带,中部区域为低丘陵与平原相接的冲积平原,北部为修水汇入鄱阳湖的滨湖尾闾区,随鄱阳湖水位涨幅常年受水患影响的特殊地势格局。

从河流水系上看,修水干流自西向东穿行于九岭山与幕阜山之间,各支流发育于两大山系之中,右岸较左岸发达,较大的支流多位于干流右岸九岭山脉之中。流域内主要河流为北部的修水与南部的潦河,二者合汇入鄱阳湖。其中,以潦河古陂堰为代表的历代水利设施为该流域传统村落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基础。

3 历史、经济与文化观念的影响

3.1 历史沿革

修水流域分别在唐宋、明朝迎来两次最大的人口变迁。唐宋时期因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以及京杭大运河修建,带动修水流域以江州为核心的中部与北部经济繁荣,形成第一次人口移民潮。因北部水网密布地形破碎,不利于村落建造,而中部拥有广袤的冲积平原,故北人南迁的人口大量集中在修水流域中部冲积平原聚集建村,以商贸活动为主业;明朝政府秉承开垦荒山、扩大耕地面积的政策,形成了又一次移民潮,使得这一时期传统村落大多散布于修水流域南部丘陵间,此足以见时局政策与人口变迁等历史因素对修水流域传统村落分布的影响(图1)。

3.2 经济发展

修水流域自古土地肥沃,水草丰美,适宜发展农耕,加之湖泊众多,物产丰富,唐宋时期便发展起商品性农业,凭借多样种植的农耕、声名远扬的渔业、技术先进的手工业,自古便是丰饶之地。京杭大运河开通后,修水流域凭借北接长江,南抵闽粤,七省通连的地理优势,促进了该流域如奉新、建昌等城市商品经济活跃,人口增加,河道、商道等交通沿线也进一步形成了许多聚落,体现出经济发展对传统村落形成的显著影响。

3.3 文化观念

修水流域地理位置上处于浔阳文化圈,又邻近豫章文化圈的核心城市——南昌,浔阳文化与豫章文化的交融,共同影响了修水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包括形态布局、街巷空间、景观构成及建筑外部艺术装饰等,形成了商儒结合为特色的传统村落。

4 聚落分布

根据前文列举出江西省修水流域国际级与省级传统村落名单,以及相应的GIS的空间分布图(图2)、高程分析图(图3)及水系缓冲区图(图4),可以看出修水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密切相关,呈现出“北部空白,中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特殊分布格局,且平原村落多集中在潦河两岸而非主要河流修水附近。




通过高程分析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可见,流域西南多为地势险峻的丘陵地带,此区域多为近山远水型传统村落,隐匿于高山之间且面积较小,发展落后;修水中部区域为低丘陵与平原相接的地势,潦河滋养了肥沃的冲积平原,优越的自然环境极易耕种与发展商品经济。此处传统村落普遍以商贸为主导,面积大且十分繁华,大多分布在潦河两侧,为平原近水型传统村落,其余部分靠近低矮丘陵的丘陵远水型传统村落也因潦河灌区水利设施的设立,而发展繁荣;北部为修水汇入鄱阳湖的滨湖尾闾区,随鄱阳湖水位涨幅常年受水患影响,无传统村落保留。

通过水系缓冲区分析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可见,流域内除去隐匿于丘陵间依靠山泉水生活的传统村落外,其余村落皆分布在潦河两侧而非修水及其支流附近。究其原因,潦河地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宜居住生产,且水流稳定,自古即为水运商道,方便两岸传统村落发展商品经济。潦河离当时江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昌较近,凭借南昌商贸辐射影响力,有助于当地经济的繁荣。反观修水主流,西部位于崇山峻岭间,不宜居住,东部又位于滨湖尾闾区域,饱受水患困扰,不利于村子的建设与保留。故产生修水流域传统村落集中分布潦河而修水附近无传统村落遗存的现状。

除去地形地貌与河流水系的差异对修水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导影响,历史沿革与人口变迁也是影响该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由前文可知,唐宋时期因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南移以及京杭大运河修建,北人南迁的人口大量集中在修水流域中部冲积平原聚集建村,以商贸活动为主业。而明朝因开垦荒山,扩大耕地面积的政策掀起的移民浪潮,使得这一时期传统村落大多散布于修水流域的南部丘陵间。

5 景观空间形态

修水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受地形地貌、河流水系、历史沿革、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共同影响,带状、集中团状、散点状皆有之,主要以集中团状为主。从聚落的分布来看,修水流域的传统村落受到地形影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近山远水型。主要分布于流域西南部丘陵之间,村落选址多在山谷间较为平坦的地区,四周自然资源丰富,因远离主要河流,取水多引自山泉水。其山水格局以“山-山溪-农田-聚落”为代表。受到地形限制,村落面积普遍较小。

(2)平原近水型。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的冲积平原上,聚集在潦河两岸。肥沃的土地与发达的水系,加之潦河灌区的修建,极有利于这一区域农业发展。出于防洪防涝的考虑,村落往往与河水保持着一定距离,村与水之间设有农田,既方便灌溉引水,也可起到排洪泄洪之用。其山水格局以“河-农田-聚落”为代表。这一类村落往往分布在古代商路节点上,村落面积较大且以商业为主导,受到农耕文化、科举文化与商贸活动共同影响,形成商儒结合型传统村落。以安义县罗田村为例,该村以血缘关系为依托,形成了以宗族血缘为凝聚的家族型传统村落。村落“十甲”的分布格局体现了宗族礼制对村落形态组织的影响;受潦河古陂堰的滋养,对该村周边山水环境、水利设施建设及农田景观营造体现出水利系统影响下的山水格局与农耕文化对村落景观的影响。依托于自然山水地貌,重义轻利的赣商文化理念`与崇尚科举、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宗族礼制在该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形成独特的传统村落景观格局。

结语

修水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内种类多样的山水环境密切相关,呈现出“北部空白,中部密集,西南部稀疏”的特殊分布格局,且平原村落多集中在潦河两岸而非主要河流修水附近。在景观格局上,主要分为分布于流域西南部丘陵之间远离主要河流、村落面积较小的近山远水型,与分布在流域中部的冲积平原的潦河两岸以商贸为主导的平原近水型,受到农耕文化、科举文化与商贸活动共同影响,形成商儒结合型传统村落。修水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受到历史沿革与人口变迁、经济发展与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以集中团状为主。修水流域的传统村落受到种类多样的地形地貌、与鄱阳湖密切相关的水系及历史沿革与人口变迁、经济发展与文化观念的共同影响,其空间分布及景观空间形态具有独特性,从整体上把握流域内的发展状况,可以更好地揭示当地村落景观空间形态的特征,为该流域传统村落连片化、精准式保护提供参考。

作者:谈慧敏 彭博 李宝勇

来源:《建筑与文化》2023年第10期

选稿:耿 曈

编辑:宋柄燃

校对:杨 琪

审订:汪依婷

责编:刘 言

(由于版面内容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