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运河德州段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10多年来,德州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着力推进大运河文化活态传承,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品质、时代价值,绽放出了美丽笑容,德州这颗“运河明珠”再次璀璨夺目起来。
德州是如何抢抓机遇,以文铸城、以文惠民、以文兴市,以运河文脉为牵引满帆奋进的?运河明珠又是如何演绎“何以德州”之恢弘画卷?
历史上,大运河的开挖使德州成为重要的漕仓重地、南北交通枢纽,“四方百货,倍于往时”。因漕而仓,因城兴市。漕粮转运、军粮囤积不仅繁荣了贸易,更提升了德州的政治、经济地位。德州恰似镶嵌在千年运河的一颗“明珠”,璀璨辉映、耀眼夺目,遂有“九达天衢” “神京门户”之美誉。
但单一依靠漕运而兴的城市,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并不强。清末,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清帝国衰落,漕运没落,德州这颗“运河明珠”光芒开始暗淡。
如何让运河再次焕发璀璨光彩?
申遗成功后,2022年,水利部启动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行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上升为国家战略,“运河明珠”迎来了重焕生机的历史机遇。
以“实干”为笔,让宏伟蓝图“落地”。德州市高度重视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组建了大运河保护利用指挥部,全面开展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提升工作。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提出,打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德州品牌,深挖大运河文化资源,打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赋予城市文化灵感,让“大德之州好运之河”成为新名片。蓝图已绘就,要把蓝图变为“实景图”,根本在于苦干、实干、巧干。经过艰苦奋战,南运河德州段“三弯抵一闸”核心展示园、南运河航运文化集中展示带和运河自然风貌展示区,已呼之欲出,总长130公里串联沿途5县18镇“两河牵手”连通廊道路网工程全线贯通,万亩生态廊道建设工程也已全部完成,形成了以“蓝绿纽带、五彩长卷”为主题,全域“一廊四区多点”的总体景观结构。向“新”而行、以“质”取胜,一幅“时尚之城、运河明珠”的蓝图画卷,正在一步步变为实景,“运河明珠”开始熠熠生辉。
以“活态”为径,让非遗传承“出圈”。“活态”是大运河遗产区别于其他文化遗产之显著特征,“因河而兴,沿河布城”的文化生态互动共生,正是未来运河传承保护的重点。900年历史的北厂漕仓、“燕王扫北”的十二连营、象征中菲友谊的苏禄王墓等文化遗产,不断以“活态”来呈现,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二屯镇凤落屯段“九龙十八弯”的原生古河道形态,已打造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南运河三弯展示区、德州码头、苏禄王墓等大运河沿线文物保护展示、德州城墙遗址抢救性保护、德州机床厂旧址修缮、黄河涯礼堂保护修缮等文物保护工程,让大运河的原真性风貌更加鲜活。“德州黑陶” “德州扒鸡” “红绿彩瓷”等运河沿线非遗项目,飞上了“云端”,非遗传承更活、更靓、更出圈。截至目前,德城区域内已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非遗项目110项,千年文脉不断浓墨重彩,勾画出齐风鲁韵、燕魂赵魄。
以“融合”为媒,让文旅产业“出彩”。融入时尚科技,转化业态产品,打造体验场景,构建古今交融、动静兼顾的大运河文化体验业态,将运河文化从概念转化为产品,是推动文旅产业焕新发展之必然要求。同时,利用大运河流经的老城区、老镇区等“旧资源”进行“新改造”,培育城市“主客共享”休闲、旅游及生活中心,打造南运河德州段“一廊六片”、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东盟风情城、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等文旅产业,产业活力竞相迸发。德城区还组织了A级景区、星级酒店开展“悦游德城”旅游品牌系列活动,推动非遗技艺和传统手艺参与“德州手造” “山东手造”创新大赛,释放出消费巨大潜能。在2024年全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德州集中签约18个文旅项目,总投资56.42亿元。这些项目“水上行、岸上游”,多样化文化产业释放出巨大经济红利,仅去年国庆假期,全市58家营业景区接待游客165.11万人次,实现营收约1.3亿元。
古运河重生已化为现实模样,水脉千里、泽润万方!让我们传承历史文脉,讲好运河故事,共享运河发展成果,不断演绎“何以德州”之恢弘答卷。(文/张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