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妈,你看那不是大伯吗?他怎么回来了……”李小军指着村口那个熟悉的身影,语气中充满了惊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01
1982年的深秋,八岁的李小军第一次尝到了牛肉的味道,那香浓的滋味,至今仍留存在他的记忆深处。然而,比牛肉更令他记忆深刻的,却是那晚父亲的举动,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这些事,成为了他心中一道无法解开的结。
那天晚饭,母亲周珍将得来不易的六斤牛肉炖了满满一大锅,香气在院子里弥漫开来,惹得邻居家的孩子都趴在墙头,不住地吞咽口水。李小军和弟弟李小勇更是兴奋地围着桌子打转,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锅里翻滚的牛肉,恨不得立刻就能吃上一口。
终于,牛肉炖好了,周珍盛了满满一大碗,放在桌子中央,自己却转身去了厨房,端出一碟咸菜,又拿了几个窝窝头,放在丈夫李大山面前。
“吃吧,吃吧,都看着我干啥?”李大山夹起一块牛肉,塞进李小军的碗里,“小军学习辛苦,多吃点。”
李小军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牛肉,软糯鲜香,好吃得差点连舌头都吞下去。就在他埋头大快朵颐的时候,眼角的余光却瞥见父亲偷偷地从锅里夹起一大块牛肉,足足有三斤重,用油纸包好,塞进了自己的棉袄里。
“爸,你干嘛?”李小军忍不住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和不满,毕竟,在那个年代,肉可是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李大山抬起头,看了看孩子们,又看了看妻子,压低声音说:“这是给你大伯家的,他们家日子过得苦,你大伯娘身体又不好,别声张。”
李小军虽然年幼,但也知道大伯家日子不好过。大伯赵大江是父亲的哥哥,当年分家时,作为老大的他却只要了三间土房和几亩薄田,把家里的好田好房都留给了父亲。大伯家孩子也多,一家六口人,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全靠大伯一个人在山上砍柴换些粮食勉强度日。
想到这里,李小军虽然心里还是有些不舍,但也默默地闭上了嘴,只是那香喷喷的牛肉,似乎也变得没那么美味了。
这三斤牛肉,只是李大山偷偷接济哥哥的一个缩影。之后的日子里,但凡家里有点好东西,父亲总会想方设法地接济大伯家。
02
过年时,母亲周珍杀了家里唯一一头过年猪,腌制了好几罐腊肉,李大山却偷偷地取出一罐,让李小军给大伯家送去。
李小军生日时,周珍特意托人从城里买了一台收音机,作为礼物送给李小军,可没过几天,这台收音机就出现在了大伯家二儿子的手里。
李小军省吃俭用,攒了大半年的零花钱,终于买了一支心仪已久的钢笔,那是他当时最宝贵的东西,却在某一天,不翼而飞,后来,他在堂哥的书包里看到了那支熟悉的钢笔。
每一次,李大山都说是“借”的,可是,那些“借”出去的东西,却从来没有回来过。
周珍虽然嘴上抱怨着“都是一个爹妈生的,怎么就他心善,咱们家里的东西又不是大风刮来的”,但每次也都默许了丈夫的做法,毕竟,在她心里,也念着兄弟情分。
然而,这份毫无保留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大伯的感恩。
1988年,李小军考上了镇上的初中,学费需要一大笔钱。李大山和周珍高兴之余,却也犯了愁,因为家里刚盖了新房,手头并不宽裕。
就在这时,大伯家的 大儿子要结婚了,家里实在拿不出钱,便找到李大山借钱。
李大山二话不说,将原本打算给李小军交学费的钱借给了大伯。
然而,大伯的钱还没还上,就又开口借钱,说是二儿子要盖房子。这一次,李大山犹豫了,委婉地拒绝了哥哥的请求,毕竟,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要上学,他不能再“倾囊相助”了。
没想到,这却惹恼了大伯,他当着全村人的面,指着李大山的鼻子骂他不念兄弟情,忘恩负义,还翻起了当年分家时父母偏心的事。
“当初爹娘分家,你占了多少便宜,心里没点数吗?现在你发达了,就不管你哥了,你的良心被狗吃了?”大伯的话像一把把尖刀,狠狠地扎在李大山的心口,让他无言以对。
“当初要不是看在爹娘的份上,谁愿意要你这破房子,你这几亩薄田,还不够我家孩子塞牙缝的!”大伯的话越来越难听,围观的村民越来越多,指指点点的,让李大山羞愧难当。
李大山被哥哥这番话伤透了心,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一片好心,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兄弟二人从此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
03
没多久,大伯一家就搬离了村子,去南方谋生去了。
多年以后,李小军已经长大成人,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但他始终无法忘记那段往事,以及父亲脸上那抹化不开的悲伤。
他曾经问过父亲,“你后悔当初那么帮大伯吗?”
李大山沉默了许久,才长叹一口气,“我只是觉得,他是我哥,我不帮他,谁帮他?只是没想到,到头来,却落得个这样的结果。”
李小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知道,在父亲心里,亲情始终是最重要的,只是,这份亲情,太过沉重,也太过伤人。
八年后的今天,大伯突然出现在村口,衣着光鲜,像是发了大财的模样。可他并没有直接进赵家,而是在绕着赵家新盖的砖瓦房慢慢地转着圈,一边走,一边仔细地打量着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