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伊始,日军来势汹汹,那凶猛劲儿让不少战士心里都直发怵。就连粟裕将军,在初次与日军交战时,也着实被鬼子那厉害的枪法惊到了。
1938年的苏南,宛如人间炼狱,一片狼藉,硝烟味儿弥漫在空气中,人人自危。日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而过,所到之处尽是残垣断壁,百姓们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就在这时,粟裕将军带着新四军先遣队,如神兵天降般悄悄潜入了苏南。他们目标明确,那就是要和鬼子狠狠较量一番,去破坏鬼子的运输线,为抗日根据地筑牢根基。
而这次行动,绝非寻常战斗,而是关乎生死的严峻考验。粟裕将军把目光锁定在了韦岗这块地方进行伏击。那是个偏僻的穷乡僻壤,四周群山环绕,中间只有一条细细的路,蜿蜒着绕过山谷,恰似一条长蛇盘踞其间。巧的是,每天都会有日军的车队从这儿经过,车上满满当当全是武器弹药。这条路可是敌人的“命根子”,要是能把它截断了,那可不得了,既能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又能极大地振奋我军士气,还能向老百姓大声宣告:新四军来了,有能力保护大家!



暴雨夜,粟裕率领四百多将士冒雨潜行,山路泥泞,战士们衣衫尽湿,却步履不停,咬紧牙关,放轻脚步,深怕惊扰了夜色。粟裕在黑夜中默默前行,眼神紧盯着队伍,不敢有丝毫懈怠,连咳嗽都忍住了,生怕暴露目标。

韦岗山头,粟裕部署埋伏。他仔细观察地形,机枪手占据高地,其他战士藏身路旁灌木。天快亮,战士们严阵以待,握枪待命,雨水淋脸也顾不上。粟裕低语:第一辆车不动,等车队全入伏击圈再开火,别打草惊蛇!

山谷清晨,汽车轰鸣声打破寂静,一辆日军卡车出现。鬼子兵毫无察觉,我们正准备伏击。可年轻战士按捺不住,第一辆车刚进包围圈,他就开枪了。枪声一响,轮胎爆裂,卡车停了。

日军反应神速,士兵飞快跳车隐蔽反击,枪声震耳欲聋,子弹嗖嗖飞过,战士们伏低躲避。后面的几辆卡车也紧急刹车,士兵钻进草丛,机枪火力封锁了进攻路线。

鬼子枪法太准,子弹像长了眼睛似的,新四军火力被压制住了。战士们趴在地上,不敢露头,急得脸都红了。粟裕心里发慌,这仗拖下去不行,援军到了就麻烦大了。

危急时刻,粟裕果断下令机枪手换位,从侧翼猛攻,打乱敌人阵脚。他自己带队绕到敌后,前后夹击。很快,新四军反败为胜,压制了敌人的火力,炸毁四辆卡车,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战斗赢了,粟裕却皱起了眉头,这胜利不完美。士兵枪法差,经验不足,让他担心。日军枪法准,抵抗顽强,实力不容小觑。这场仗,是胜利,也是一面镜子,照出差距,让他对未来更谨慎。

韦岗伏击战胜利了,粟裕却眉头紧锁。鬼子枪法太准,这让他心里犯嘀咕。

战场上,粟裕看见日军居高临下射击,本是劣势地形,他们的子弹却奇准无比,新四军战士抬不起头,子弹像长了眼睛;反观己方子弹,不是打偏就是飞过头顶,毫无压制效果。粟裕很纳闷,自己枪法都不错,怎么还不如普通日军?

粟裕反复琢磨那场战斗,越想越不对劲。日军人数不多,武器也不先进,可枪法奇准,每一枪都像算准了似的。更奇怪的是,鬼子射击时稳如泰山,枪口分毫不动,又快又准又狠。

粟裕后来搞明白,日军枪法精准不是运气,他们有一套完整的训练系统。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队现代化建设持续推进,全民皆兵,所有适龄男子都必须接受严格军事训练。从队列到射击,再到战术配合,训练强度极高。新兵入伍后,即刻进行数月射击训练,各种姿势反复练习,直到肌肉记忆形成。他们还要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实战演练,比如夜间射击,移动靶射击,甚至边跑边射击,力求达到闭眼也能完成动作的境界。

日本兵的三八式步枪,也就是俗称的三八大盖,射程远,后坐力小,准头极佳。武器好,训练又足,战场上枪法自然精准。



新四军当时的处境远比想象中艰难,抗战初期物资匮乏,很多战士缺枪少弹,甚至连完整的步枪都没有,更别说训练了。不少战士的枪支破旧不堪,有的几发子弹就卡壳,子弹更是奇缺,战斗中子弹往往比敌人少一半以上,粟裕对此记忆犹新。

新四军射击训练不成体系,能练就练,不能练拉倒。战士们主要靠实战学本事,所以经常吃亏。不少人打枪都瞄不准,一紧张子弹就打树上石头上,白费子弹还暴露目标。

粟裕看清了:日军枪法精准,靠的是魔鬼训练和好装备磨练出来的。可新四军战士多是没见过枪的农民,缺乏射击经验。这差距让粟裕又急又忧,他知道,不解决这个问题,更多战士将白白牺牲。

粟裕不怕困难,反而从失败中学习。他认为敌人的优势正是自己的不足,而自己的优势是敌人的弱点。想要取胜,必须学习敌人的长处。

粟裕决心提高新四军枪法,保住战士性命,力求以弱胜强。战斗带来的教训深刻,让他明白敌人的精准枪法源于训练、装备和纪律。他决心迎头赶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