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碧晗

竹有“声”,你听见了吗?

晴日,一园清风徐来,修竹摇曳之间,传来沙沙之声。竹子的密林,是东方文化的象征,也是人类诗意栖居的象征。

然而,你是否知道,这一片竹影并不仅仅属于我们熟悉的江南。在历史的洪流中,它曾经悄然穿越了文化的边界,横跨了几大洲的庭院与诗篇。



01

"高节见青天":中国儒家文人的精神图腾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驯化”竹子。考古发现表明,良渚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大量竹编器物,证明在大约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



竹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开始进入文人的精神世界,王羲之的《兰亭序》中已经出现了对竹子的描写。“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宴的盛况和美景中,竹林已有了重要的位置。

时代更迭,竹子开始更加为文人所青睐。

北宋文豪苏东坡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首诗生动诠释了竹子在文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展现了竹子从实用价值向精神象征的转变。

自此之后,竹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算是“站稳”了!其成为了“气节”的代表,与“梅兰菊”等三种植物被称为四君子,历朝历代都少不了歌颂的诗句——似乎成为了中国品德的代表。

然而可能鲜有人知,在遥远的欧洲,竹子也悄无声息地为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



02

跨越大洋的绿色密使:征服人心的珍稀植物

16世纪,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探索和殖民活动,竹子开始被带回欧洲。其中比较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当时葡萄牙商人从中国引进了竹子。也有说,荷兰东印度公司作为主要的贸易组织,更早地引入了竹子。

总之,竹子作为一种稀有而美丽的植物,在这片新的土壤,赢得了不少植物爱好者的关注和青睐。2010年的《世界竹藤通讯》中直言“欧洲没有天然分布的竹种”。那时,竹子的到来,更像是一种新文化、新的“植物审美”的传播。

17世纪,竹子在欧洲的园艺中也开始逐渐变得流行,它的独特形态吸引了大量园艺师和设计师的关注。到了十八世纪,竹子的美丽和实用价值已经在欧洲被不少贵族认可和赞赏,竹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装饰植物,掀起了一股“竹子潮”!



那时的公共花园和私家庭院中,倘若没有几棵竹子的身影,似乎都不够显得“阔气”和“上档次”。越来越多的贵妇开始身着时尚的裙装,穿梭在颇具中国特色的竹林之中……

甚至在英国的皇家植物园里,竹子的种植和研究也开始盛行,出现了专门的竹子园林,其中收集了各种不同种类的竹子。

彼时,为了获得珍稀竹种,欧洲甚至派出了大量“植物猎人”。所谓“植物猎人”,需要在当地停留很长时间,深入了解当地植物的特点,以便以合适的价格购买到能于本国生长培育的植物。还要想办法使其躲过海上的颠簸和风暴回到故乡。

其中著名的“植物猎人”威廉·克尔,就曾于18世纪从中国运出珍稀的竹种。他将其存储于特制的木箱中,历经多个月的海上颠簸才到达欧洲。



▲《在皇家植物园的一丛竹子》作者:玛丽安娜·诺斯

也是在这一时期,欧洲也开始出现了不少关于竹子的油画。

《在皇家植物园的一丛竹子》这副油画创作于1878年。虽然这副画作的风格与我国传统国画中的竹子形象大相径庭,但仍然能够感受到那高贵的气质、轻盈的身姿。

1878年,也就是在我国清代光绪年间。在逐渐动荡的时局、纷乱的世事中,代表着气节的竹子在远离故土的地方已经深深扎根,坚强得生长起来,并且得到了不同文明的认可。这似乎也预示着,具备同样气节的中华民族,也不会真正弯下高傲的“身板”的。



03

持续生长的竹魂:从东方符号到全球环保先锋

时间来到1987年,在法南部,马赛西北部约100公里,有一处占地100英亩的parafvanc植物园,就是一位曾经在中国学习养蚕的富翁建立的。这位富翁在中国时,对竹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要将这种美丽的植物带回自己的故乡。

当结束了养蚕的学习,他带着一船竹种回国。到达故乡后,他和40多位工匠一起努力工作了20多年,终于让这座植物园初见雏形。在往后的许多年中,这处竹园的竹苗产量基本上每年会增长两倍,被来自欧洲各地的植物学家和爱好者争相购买,但仍然供不应求……

意大利、德国、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家,除了大量从中国引进竹种,也关注到了非洲等地的一些特殊竹种。竹子,已然成为了一种远赴海外的东方文化符号。



除了观赏性、文化寓意外,竹子环保的特点也开始被挖掘和注意到。比如竹子比其他可供选择的作物对水的利用率更高,而且竹竿具有很好的机械性能,适合生物能量的转化。

在现代,竹子以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和环保寓意,持续在欧洲的艺术与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受到竹子的启发,创作出了一系列涵盖建筑、室内设计和雕塑艺术的作品。

21世纪初(约2008-2010年)罗杰斯事务所的本杰明.加西亚.萨克斯(Benjamin Garcia Saxe)为其母在哥斯达黎加设计了一座竹屋。这里的竹,在展示着坚韧、自然之特点的同时,还体现出了一种现代与古朴的和谐统一。

德国知名设计师Stefan也一直对于竹子有着“特殊情结”,多次将竹子融入自己的设计之中。几年前,他用竹子做了一组可拆卸的家具,利用竹子的韧性,在主要结构之外,还保留了一片可以弯曲而固定的部分,再次展现了竹子的环保、便捷的特点。



伴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竹子开始又一次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真的很难想象,这种过去在当地并不存在的植物,现在已经融入了生活和艺术的方方面面,还被赋予了这样多的意义。

04

结语

事实上,这个世界的每一寸土壤,只要是曾经走出过一群游子,或者是迎接过一段文化的地方,无一不在讲述着文化传播的故事。



有时候,这段故事属于一种学说,一种宗教,有时候属于一个人,一本书,一段旋律。而今天,它属于一棵小小的植物,一棵看似不起眼,但是能长得很高、很坚韧,难以砍断,也难以被寒风、凛冬打倒的植物。

竹子不会说话,但却能够默默用自己的特性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气节和性格。也正是这种坚韧的性格,让它带着独特的东方文化经过暴风、跨过海洋,在世界各地茁壮的生长起来。

【参考文献】

[1]竹子在欧洲 [J]. 世界竹藤通讯, 2010, 8 (03): 37.

[2]窦营,余学军. 世界竹产业的发展与比较 [J]. 世界农业, 2008, (07): 18-21.

[3]竹子在欧洲 [J]. 竹子研究汇刊, 1987, (01): 72.

[4]凤凰网.“植物猎人”:把中国植物输出到海外的西方人[OL].(2020-2-12).[2024-12-19].

-秦智原原创作品,请勿转载

-图片提供:全景视觉;部分图片、字体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协商删除



监制 | 薛晓燕李志维

审核| 钟一 碧晗

排版 | 若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