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过个故事,称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在灵山之战中,因为警备三旅顶不住敌人进攻导致了灵山阵地失守,强令刚动过阑尾炎手术的聂凤智上前线,聂凤智后来被抬在担架上指挥了这一战。
因为出处来源可靠,很多人都把这个故事当作信史来传播。
事实上,早在2006年,聂凤智将军的夫人何鸣就看到过这个故事,并有过澄清。
同年,《铁军》杂志第1期和《人民前线》刊登了纪念许世友将军诞辰100周年的文章,后来何鸣看到这些文章后,提出了不少意见。
比如文章中称许世友是27军首任军长,事实上许世友是华野九纵第一任司令员不假,但九纵改编为27军是1949年2月以后的事儿,当时许世友已经不再兼任九纵司令员,时任司令员是聂凤智,因此聂凤智是27军首任军长。
对于别人质疑“吹毛求疵”,何鸣自己有不同的看法:
“我是小器吗?是斤斤计较吗?我这样做对不对?过分不过分?我不是无理取闹,就是许司令在我也这样说,实事求是嘛。许司令是对我们家是好,但这是两码子的事儿,不是一回事儿,当许司令的面我都这么说。”
一
文中所称的“灵山之战”,在抗战乃至解放战争史上有过多次,比较出名的是青岛、即墨解放时的灵山之战。
从文章表述不难看出,灵山阵地的重要性。
根据许世友回忆记载:
“灵山位于即墨城北,系胶东前线要点之一,既是通往我胶东腹地莱阳的门户,又可从侧背威胁敌之后方青岛、崂山地区。灵山失守还直接威胁到我军在胶济路作战的侧后安全。”
从历史背景看,许世友强令做手术以后得聂凤智到灵山前线是1946年的事儿。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便派心腹爱将王耀武坐镇山东,王耀武上任后,便集中兵力,意图打通胶济、津浦铁路。
1946年6月,王耀武集中五个军十五个师扑向胶济铁路,并叫嚣:
“半个月内打通胶济铁路。”
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在中央指示下,决心以运动战的方式,迟滞、破坏敌人的进攻。
1946年9月下旬,国民党军集中兵力向胶济铁路西段进攻,不料位于胶济路东段的暂编十二师由即墨向东北佯动时突然转兵北上,袭取灵山阵地。
当时,守备灵山阵地的是胶东军区警备三旅十七团二营,因为疏忽大意加上兵力烈失,导致灵山阵地失守。
许世友那时才意识到,敌人大规模进攻胶济路西段,是为了牵制我军主力,真正的目标反而是向东,威胁我军胶济路作战的侧后。
鉴于灵山阵地的重要性,许世友大怒之余,批评了警备三旅:
“叫你们看大门都看不住,你们是干什么的?麻痹大意,还能打仗?运动战也不是叫你随便放弃地方,有些要点扰是不能丢!”
不过,警备三旅因为是新组建的部队,战斗力本身不是很强,两次反攻灵山,都被敌人打退。
二
关键时候,许世友想起了聂凤智。
不太凑巧的是,当时五师师长聂凤智刚动了阑尾炎手术,此刻正在大后方休整。
许世友一开始并不知道聂凤智的情况,后来听作战参谋报告的情况后,立马嘱咐:
“告诉医生,用绷带给他扎扎紧。用担架抬也给我抬上去,打完了再回来休息?”
聂凤智后来躺在担架上指挥了这一战,帮助部队夺回了灵山。
不过,这段故事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
根据采访何鸣的记录,许世友是知道聂凤智刚动了手术的情况的,更关键的是,许世友在聂凤智动手术后,还专门驱车探望过。
聂凤智动阑尾炎手术,是在烟台战役以后,许世友去探望聂凤智,是在胶济路作战间隙。
在去之前,许世友还特意打电话到医院,说是要去探望,挂了电话后,聂凤智对何鸣说:
“我这么点小病,司令员大老远地从前线来看我,肯定有任务。”
许世友进了病房以后,绝口不提前线的战事,只是问聂凤智:
“老聂,你好了没有?”
聂凤智答:
“好了,没事!”
对于聂凤智好没好的情况,许世友当然不可能仅凭他一句话就决定,更何况当时聂凤智就躺在病床上,人到底好没好,一眼就能看出来。
许世友宽慰了几句,还是一句不提前线战事,也没有强令聂凤智从病床上起来。
倒是聂凤智心里很清楚,许世友不会无的放矢,反复追问前线战况,许世友一开始绷着不说,被问的急了这才脱口而出:
“灵山久攻不下,我军伤亡比较大。”
言外之意就是,许世友是想让聂凤智到前线的,但他看到聂凤智的情况后,到底还是没说出这番话。
聂凤智本来是个闻战则喜的人,一听这个情况,当即就要出院:
“我去,跟医院院长商量一下。”
许世友眼睛瞪得溜圆:
“开什么玩笑,不行!”
许世友严词拒绝了聂凤智上前线的请求,头也不回的从病房里走了。
三
根据当时在场的何鸣回忆,聂凤智和许世友后来并不是同时到前线的。
许世友走了以后,聂凤智跟院长商量出院,还要求医院把裹伤口的绷带弄宽一些,尽量裹住刀口,医院没办法,只好同意,何鸣也劝不住,两人后来一同乘吉普车上的前线。
一直到打完仗,聂凤智才又回来,那时许世友叮嘱他回医院继续休息,可聂凤智把缠着的绷带撕开,发现刀口早就愈合了。
“仗打完了,刀口也愈合了,还休息个啥呀?”
也不难看出,传闻中的故事与真实情况差不多,只是细节上略有出入。
本来按照何鸣的意思,她最初不愿意计较,毕竟是部队办的杂志,但这几篇文章发表以后,又被多家媒体转载,影响越来越大,他再也坐不住了。
原因在于,传闻中的故事情节,对两位将军的形象有损伤。
比如许世友过于不近人情,特别是文章中许世友说“用担架也给我抬上去”,似乎有批评聂凤智“消极避战”的嫌疑。
何鸣认为,文章如果只是在小范围内传播,那么影响也不大,但被报纸刊登以后(当时《金陵晚报》刊登了杂志原文),影响的面就太大了。
事实上,杂志刊登的这篇文章,事先并没有采访何鸣,也没有经过何鸣同意。
一开始,家里的人都劝何鸣想开一些,但何鸣想了几个晚上没睡好觉,还是给时任27军军史馆主任张克勤打了电话,详细地说了这件事。
特别是对文中那句“用担架也给我抬上去”,何鸣直截了当的说:
“聂凤智是这样的人吗?‘用担架抬也给我抬上去’,他就这么怕打仗吗?”
事后《铁军》杂志社的编辑上门专门致歉,并正式做了一段访问。
考虑到前文的影响,何鸣后来同意在《铁军》杂志的下一期刊登一篇澄清文,以还原历史事实。
特别是就灵山战斗时的一些细节,文章做了精准的还原。
何鸣和胡松植(聂凤智的传记作家)分别看了后作了一些小小的改动,在审阅后,何鸣坚持要把文章中有关提到许世友的部分一律改称为许司令,以表现对许世友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