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餐几毛钱甚至1毛钱也“伸手”,真是把“鹭鸶腿上劈精肉”演绎到了极致。
▲长春市汽开区第七小学原后勤主任戚世国。图/电视专题片《惩治蝇贪蚁腐》截图
文| 羽木
1月5日晚,央视播出电视专题片《反腐为了人民》第一集《惩治蝇贪蚁腐》。其中披露了一个“校园餐微腐败”案例:自2008年起,吉林省高尔夫餐饮管理公司为长春市汽开区第七小学配餐。2010年,该公司为与第七小学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串通时任后勤主任戚世国等人,通过给予回扣方式进行利益输送。
据了解,该公司和负责此项工作的时任校长、后勤主任达成约定,每餐8块钱里给两人各1毛钱回扣。到2014年,校园餐费涨到了每人每餐12元,回扣也就水涨船高,增加到了每人每餐三毛钱。经查,从2010年至2019年,该公司从校园餐费里克扣了70余万元用于单位行贿,其中戚世国一人就收受23万余元。
校园餐配送中的吃回扣现象,近年来已被媒体多次曝光。但仅一位学校后勤主任,通过每餐收取几毛钱回扣,竟“日积月累”地捞了23万余元,还是令人咂舌。
一方面,每餐几毛钱甚至1毛钱也“伸手”,真是把“鹭鸶腿上劈精肉”演绎到了极致,吃相极为难看;另一方面,如此经年累月、明码标价地拿回扣,俨然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却在近十年里没能被“打破”,反映出校园餐相关环节的监督仍存在明显的漏洞。
学生餐费的使用情况,一头关系到家长的合法权益保障,一头连接的是学生的营养健康保障,绝不是其他任何人可以肆意分食的唐僧肉。这是基本的常识,也是法纪的要求。
而校园餐的腐败带来的恶劣影响,还不仅仅是从孩子的口中夺食,更意味着扭曲了一种正常的校园餐供应生态。长此以往,带来的将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对相关市场秩序和校园食品安全造成双重侵害。
要知道,一旦校园餐回扣的潜规则大行其道,不仅意味着原有的招投标程序可能沦为走过场,供餐企业也会把“竞争力”主要聚焦在“砸”回扣上。最终造成的局面就是,谁的回扣给得“大方”,谁就能够拿到供餐资格。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会有动力把心思放在提升供餐质量上?很难说,一些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与此无关。
像此案中,涉事企业在9年多时间里克扣了70余万元用于单位行贿,如此高的“灰色成本”支出,必然是建立在对校园餐的质量乃至安全保障打折扣的基础之上。因此,校园餐“回扣风”不仅是基层腐败问题,也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地方营商环境问题。
近年来,围绕校园餐供应中的吃回扣现象,相关治理和制度完善都在持续推进,但对于其现实蔓延程度,依然不可低估。日前发布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披露,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贪占学生餐费、收受回扣等问题3.8万个,处分2.3万人。这样的数字背后所反映的一些乱象的普遍性,当引起更多的重视。
同时,对于校园餐回扣问题的治理,还不能只限于学校层面。如上述报告同时指出,湖南省隆回县两任县委书记收受贿赂,放任不良商家将劣质米掺进学生营养餐。可见,彻底杜绝校园餐中的“微腐败”,不能完全撇开地方权力运行“大环境”的优化。
“每餐几毛钱回扣,一名学校后勤主任从学生餐费里捞23万余元”,这样的案例也再次传递出一个朴素的常识:贪腐不在于权力大小,只要缺乏阳光的地方,都可能藏污纳垢,留下“惊人”的腐败空间。
就此去看,想要有效扭转校园餐供应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最关键还是得从提升各环节的透明度入手,通过“看得见”的监督,让各类“歪脑筋”无处藏身。
撰稿 / 羽木(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王心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