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功赫赫,解放战争龟缩不前,卫立煌到底是怎么想的?

卫立煌15岁参加辛亥革命,国民党“五虎上将”之首,中国远征军司令。

他曾是孙中山的“贴身卫士”,后因“围剿”红军,深受蒋介石信赖,瞬间升为军长。

不过,卫立煌跟周总理、朱老总都是生死之交,到延安时,毛主席还亲自设宴,破例饮酒,安排8位高级将领作陪。

那么,曾经立誓要在战场起义的卫立煌,为何升任东北“剿总”后没有弃暗投明?他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揭秘,辽沈战役的最大卧底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用那铿锵有力的湖南乡音,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寰宇内外,普天同庆。

就连在“43大战犯”名单中排名第13的卫立煌,也从香港向毛主席发来贺电:“从此,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



卫立煌曾是蒋介石的心腹,抗战时的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还指挥远征军,深入滇西、缅甸,打通中印公路。

解放战争时期,我东北野战军节节胜利,国民党军被迫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地。

蒋介石紧急调遣卫立煌北上,出任东北行辕代主任兼“剿总”司令。

因此,卫立煌成了辽沈战役中,国民党军的指挥官。



正因如此,卫立煌才会出现在毛主席钦定的“43名国民党头等战犯”名单中。

表面上,卫立煌是“恶贯满盈”人人得而诛之的“战犯”。

实际上,这是对卫立煌最好的保护。

1947年,卫立煌在法国时,曾让进步留学生汪德昭,替自己向毛主席、周总理转达:“为了尽快地结束战争,我决心站到人民一方,和延安方面进行军事的、政治的及其他的一切合作…”

延安方面,很快回了消息:希望卫立煌选择时机,做有利于革命之事。



1947年10月,在蒋介石的轮番催促下,卫立煌回国。

蒋介石开门见山,让卫立煌去东北接替陈诚,与解放军作战。

陈诚既是黄埔出身,又是浙江人,对蒋绝对忠诚,完全符合蒋介石的“用人标准”。

而卫立煌既非黄埔,也跟蒋介石不是老乡。



虽然蒋介石看上去对卫立煌信赖有加,实则早有提防。

当时,陈诚指挥不利,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早已被解放军打得奄奄一息。

卫立煌顶上去,就是给陈诚“背锅”的。

卫立煌到任东北“剿总”后,远在法国的汪德昭发来消息,转达了延安方面的建议:希望卫立煌可以利用目前情况,相机行事。

可是,直到辽沈战役结束,卫立煌都没有“相机行事”,兑现“起义”的诺言。



这也不怪卫立煌,他的确是有心无力。

蒋介石早已对卫立煌起了疑心,所以卫立煌表面上是军权在握的东北“剿总”,实际上连一个警卫团都调动不了。

而且,卫立煌的一举一动,都在特务的监视之下,稍有风吹草动,他就会有生命危险。

后来,蒋介石竟亲自飞抵沈阳,指挥作战。



虽然不能按时起义,但卫立煌也做了不少。

他一直在拖延时间,为解放军争取机会。

除了不停要求蒋介石派援军,卫立煌就一直按兵不动,故意贻误战机。

举几个例子,解放军围困锦州时,城中守军一直向卫立煌求救,卫立煌则毫无反应。



锦州城破,国民党守敌范汉杰以下十多万人被俘。此后,长春守敌迅速瓦解。

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将卫立煌囚禁在了南京。

如果卫立煌不上我们的“战犯名单”,蒋介石肯定会把他当成“叛徒”处决。

何况,卫立煌此前曾多次公开表扬过八路军,不少人称他为“七路半将军”。



国民党军阀和八路军,谁才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卫立煌能成为“七路半”将军,还要从西安事变说起。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爱国将领,为了逼蒋抗日,囚禁了蒋介石和他的一众随行官员,卫立煌正是其中之一。

周总理作为全权代表,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殚精竭虑。

当周总理见到卫立煌后,没有以胜利者自居,反而是卫立煌尴尬到无地自容。



早在1925年,广东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时,卫立煌就认识了周总理。

当时,卫立煌在周总理的指挥下,参加了多次战斗,还受到周总理的表扬。

后来,卫立煌投靠蒋介石,奉命进军鄂豫皖苏区和福建,处处与红军为敌。

卫立煌本以为会受尽奚落,不曾想,周总理和颜悦色的劝慰他:“在这事关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大家都要以民族大义为重,不要上亲日派的当。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分裂投降,坚决抗战到底。”



周总理还说:“你们都是带兵打仗的人,在民族危亡关头,要心系国家和人民,在抗日斗争中勇于冲锋。”

尤其是那句“我们又回到了一条阵线上”,让卫立煌深受感动,也改变了他的后半生。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神州大地,太原战役刚刚结束,日寇就调集4个师团,共十余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南下,妄图一举拿下山西全境,进而占领整个华北。

卫立煌作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在阎锡山作战失利的情况下,急率14集团军挥戈娘子关,进军忻口。



卫立煌与日军的装甲部队在忻口鏖战,24岁的八路军团长陈锡联率兵化装,乘雨夜偷越岗哨,炸毁日军机场,使其24架飞机葬身火海,八路军一连战士全部牺牲。

八路军各部,也在在晋西北,与日军血战到底。

120师几度占领雁门关,截断日军交通要道;115师连克数城,断取日军另一条后路;129师袭击代县···

八路军的抗日壮举,与“保存实力,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各部,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此,卫立煌有了主动接近八路军的想法。



国民党上将,竟想秘密入党:救中国,只能学延安

“我要会会毛润之先生,向他取取经,看看他用什么方法,指挥八路军打得那样好。”

1938年,正在吕梁山脉作战的卫立煌,接到去中条山阻击日军的命令后,决定取道延安,拜会毛主席。

一路上,卫立煌的心情都即位忐忑。毕竟,他当年处处与红军为敌,是蒋介石手中的“王牌”。

卫立煌攻占了鄂豫皖苏区军政中心金家寨后, 蒋介石特地下令将其改为“立煌县”。

要知道,在整个国民党中,以人民作地名的,只有以孙中山命名的广东中山县。



卫立煌担心,去了延安,可能会非常尴尬,甚至会被扣留。

可他的车队还没开进延安,心中的顾虑就消了大半。

道路两旁,处处是“加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欢迎卫副司令长官”的标语,刚进城就受到了军民们的热情迎接。

毛主席走出房门迎候,握着卫立煌的手说:“卫将军是第一位到延安的战区长官,抗日坚决,和八路军友好合作,我们要沿着这样一条路继续走下去。”



卫立煌真诚的说:“贵军对日本作战打得非常好,立煌很是敬佩。今天来到延安,有机会聆教,非常荣幸。”

毛主席亲自设宴接待,并破例饮酒,还邀请8位高级将领作陪,留下了合影。

卫立煌此行,感受到了延安的抗日氛围,也深知八路军抗日不易。

第二天,毛主席委派滕代远、 萧劲光等人亲自将卫立煌送到三十里外。



路上,卫立煌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帮八路军解决弹药问题。

他语重心长的说:“八路军抗战有功,本来就没多少弹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应补给。”

卫立煌亲自前往第14集团军总司令部,写下手谕:“即发十八集团军(八路军)步枪子弹一百万发,手榴弹二十五万枚。”

另外,卫立煌还送给了八路军180箱牛肉罐头。

卫立煌此举,遭受了蒋介石的猜忌、排挤。



但后来,卫立煌还是一直与延安保持联系,多次与周总理、朱老总、刘少奇见面。

尤其是读完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后,卫立煌竟萌生了秘密入党的想法。

出于国共合作的形势,林伯渠代表组织,婉言谢绝了他的请求。

很多人不解,既然卫立煌在抗战时就萌生了弃暗投明的想法,并向我军多次提供帮助,辽沈战役时,按兵部队,更是立下大功,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何不第一时间回到大陆。



其实,我们是邀请过卫立煌回来参加政协的,并在“民革”给他留了一席之地。

但是,卫立煌起初没有同意。

原因很简单,卫立煌被李宗仁释放,从南京逃亡香港,此后一直受到蒋介石特务的监视。

如果他有异常,就会遭到暗杀。

卫立煌还有一重考量,如果他第一时间回到大陆,那么蒋介石就会把他描述成“辽沈战役的叛徒”,将所有责任都推到卫立煌身上。



卫立煌郑重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我将来一定要回新中国,等等再说吧。”

卫立煌在等,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1954年,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所谓的“共同防御条约”。

周恩来发表严正声明:解放台湾是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容许他人干涉。



这份声明,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和广大海外华侨的赞同。

只有几个被蒋家收买的小报,唱出不和谐的调子。

这些报纸不但颠倒黑白,还对张治中、傅作义、蔡廷锴等前国民党起义将领,予以攻讦。

卫立煌看后十分气愤:“这些话真是岂有此理!是非自有真理,我在香港也要发表和张治中同样的意见,我奉了谁的命呢?没有谁要求我这么说。我的话完全是出自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话,爱国的中国人就应当这么说,解放台湾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不好!”



“卫立煌的爱国心思很好,现在是回来的时候了”,周总理亲自指派香港地下党组织,接卫立煌夫妇回归大陆。

卫立煌回来后,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自接见。

后来,他出任过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常委等职务。



1960年卫立煌去世后,周总理亲自主持公祭仪式。

毛主席亲自题写悼词:卫立煌同志对于抗日是有功的,他当时的爱国行动是值得称道的。

卫立煌绝对是位“明白将军”,他深知抗日的重要性,也了解国民党的腐败堕落。

如果卫立煌跟着去了台湾省,恐怕他的结局比白崇禧、阎锡山,好不到哪儿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